close

 印度,位於南亞;首都德里(Delhi)距離台灣大約7.5小時的飛行航程,[1]比起美國紐約到台灣直飛的18小時,足足少了十個小時。不過,我們對於紐約的認識,遠遠大過於我們對德里的印象;我們對於紐約的想像與期待,遠遠大過於我們對於這個千年古國的認知與尊重。

關於這個有著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古老國家,我們最為熟識的偉人是甘地Mahatma Gandhi, 1869-1948,最熟悉的文化是佛教與瑜伽,曾經聽聞過的詩人是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最想去朝聖的古蹟是泰姬瑪哈陵(Taj Mahal),而最為享受的娛樂則是寶萊塢電影(Bollywood)。

    然而,真正看過寶萊塢電影的台灣人,或許並不多;真正讀過泰戈爾詩集的台灣人,可能也極少。至於我們所認識的佛教與瑜伽,也都是經過大唐文化與現代美國所融合轉譯的新觀念,距離印度真正的佛教哲學與瑜伽精神,也是相當遙遠。印度之於台灣,是如此的模糊不透明啊!

    不過,可以確知的是,關於印度曾經受到英國殖民百年的現代史,應該是無人不知;而關於二十世紀初期,為了脫離英國殖民,甘地曾經帶領印度人發起不合作運動的事蹟,應該也是無人不曉。在這個既是動亂絕望,卻又是希望誕生的時期,除了偉人甘地與哲人泰戈爾之外,還有一位偉大的印度女性,積極地投身於新觀念與新制度的建立,努力地為印度的獨立、印度的女性、女性的教育、女性的政治參與等等,努力地爭取奮鬥著。而且,這位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女性,也曾是一位文藝青年,有著敏感清幽的心思,寫過劇本,也寫詩詞。

    這位二十世紀初期能文能武的偉大印度女性是莎拉金妮奈都(Sarojini Naidu, 1879-1949)。在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裡,年輕的奈都一直積極參與其中,而且也是位活躍領袖,四處演講,啟迪民心,還曾無畏勇敢地與甘地一同入獄。之後,奈都也曾擔任國會議員,還是首位擔任國會議長的印度女性,在獨立後的印度,深具政治影響力。

    求學時期的奈都,是一位非常聰明慧黠的女孩,當時幾乎只有男性才有機會表現自我、展現才華,但年僅十二歲的奈都,即已獲得馬德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Madras)的入學許可。奈都於是被稱為神童,而她的父親對她也有極高的期許,希望她能成為一位數學家或是科學家;不過,有趣的是,奈都不愛科學,她心儀文藝詩詞。16歲時,奈都獲得國家獎學金到英國留學;當時,她接受詩人高斯(Edmund Gosse, 1849-1928)的建議,以印度的風土人情作為創作主題,將「印度」化為醞釀創作的泉源。於是,她的詩,描繪的盡是印度的文化、山川、宮廟,詩詞盈溢著印度的市井、人物、土壤。雖以英文創作,奈都的詩,卻很印度。

    1912年,奈都於倫敦出版第二部詩集《時間之鳥:生、死、與精神之歌》(The Bird of Time: Songs of Life, Death & the Spring),其中的〈海德拉巴市場〉(In The Bazaars of Hyderabad”)曾經於1913年的紐約時代雜誌,被喻為閃耀的東方寶玉。今日,這首印度詩歌也時常列在英美的文學課堂裡,當成是認識印度的一個重要窗口。

 

In The Bazaars of Hyderabad                   海德拉巴市場

 

What do you sell, O ye merchants?            ,喔,商人們?  

Richly your wares are displayed,              商品陳列好豐盛,

Turbans of crimson and silver,                深紅銀色的頭巾,

Tunics of purple brocade,                    紫織錦緞的束腰,

Mirrors with panels of amber,                 琥珀邊框的鏡子        5

Daggers with handles of jade.                 翡翠把柄的匕首

 

What do you weigh, O ye vendors?            賣家

Saffron, lentil and rice.                      蕃紅花扁豆稻米

What do you grind, O ye maidens?            女孩

Sandalwood, henna and spice.                檀香指甲花香料    10

What do you call, O ye pedlars?               小販

Chessmen and ivory dice.                    棋子兒、和象牙骰

 

What do you make, O ye goldsmiths?          金匠

Wristlet and anklet and ring,                 、踝鍊、和戒指

Bells for the feet of blue pigeons,              寶藍雉鴿踝     15

Frail as a dragon-fly's wing,                   輕薄宛如蜻

Girdles of gold for the dancers,                舞者金色的腰

Scabbards of gold for the king.                國王金色的劍鞘

 

What do you cry, O fruitmen?                 嚷啥啊,喔,水果販?

Citron, pomegranate and plum.                檸檬、石榴、和樹梅。  20

What do you play, O ye musicians?             音樂家

Sitar, Sarangi and drum.                      西塔薩朗琴、和鼓

What do you chant, O magicians?              魔法師

Spells for the aeons to come.                  呼喚泉湧的咒語

 

What do you weave, O ye flower-girls?          花女孩兒  25

With tassels of azure and red?                 蔚藍紅的流蘇。

Crowns for the brow of a bridegroom,           新郎額的王冠

Chaplets to garland his bed,                   冠他新床花圈,

Sheets of white blossoms new-gathered         鑲白鮮花的床單,

To perfume the sleep of the dead.              芬芳亡者長眠床。    30

 

    海德拉巴(獅城之意)是印度的第六大城,人口超過七百萬人。這個歷史悠遠的古城,從十六世紀開始,即是印度南方的重要大城,東南西北各方人士,帶著自己的生活文化、珠寶黃金來此交易交流。湧入大量金錢與人口,海德拉巴於是成為一個富足繁華的城市,建築著美輪美奐的宮殿宗廟,來往著形形色色的東西方文化,也交易著絕世珍藏的鑽石珠寶。從古至今,海德拉巴一直都是南亞最主要的鑽石與珍珠貿易中心,因此她還有個美麗的名字,「珍珠城」(City of Pearls)。

    如同圓潤包容的珍珠,海德拉巴也是個包容的城市,交錯著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交流著泰盧固語(Telugu)與烏爾都語(Urdu),[2]也交融著北印度人與南印度人。海德拉巴還是印度的第二大電影工業城,僅次於寶萊塢,生產著以泰盧固語為主的電影。於是相對於寶萊塢在孟買生產印度語電影,海德拉巴就是生產泰盧固語的泰利塢(Tollywood)。

    包容宗教與語言,融合人種與文化,生產文藝與電影,海德拉巴真是個多采多姿的豐饒都市,正如同奈都的〈海德拉巴市場〉所描繪一般,她幾乎就是個南方印度人生活與生命的縮影。

    為了繪聲繪影地描寫「市場」的真實面貌,奈都在〈海德拉巴市場〉以商賈與買者間的「對話」形式,設計這則詩歌的結構。一則又一則的對話,重複交錯又層層疊疊地排列加乘,彷彿帶領著讀者走入傳統繁忙印度市場的真實情境,眼花撩亂地逛著一個又一個的攤位,七手八腳地拎著一袋又一袋的戰利品。

    雖然僅是簡單文字的組合,〈海德拉巴市場〉卻是首感官豐盛的歌謠。節奏規律,層疊韻腳,配合宛如重複旋律一致的提問:「你賣啥啊,喔,商人們?」交錯著琴聲、鼓聲、咒語聲,再現了市場人聲鼎沸的生命節奏。而市集裡琳琅滿目的商品,花花綠綠、萬紫千紅、甚且金碧輝煌,讓人目不暇給。美食、香料、水果、和花朵,亦是息氣恣意。薄如蟬翼的金箔、翡翠把柄、還有鮮花彩圈等,各有不同觸覺與質感。單純的市場歌謠,融合著平凡生活中,所有眼耳鼻舌口的感官全席。

    乍讀之下,詩中商品平凡瑣碎,宛如我們提著菜籃上市場時,所見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也無所特殊。不過,仔細端詳每一種商品,思索這些商品在生活上每個細節的作用,自然會發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傳統市場貨品,對於生活在這個文化裡每個最為基礎的環節,都是必然且缺一不可的。也可以說,若要仔細觀看不同文化的差異,上一趟她的傳統市場,便可以由這些微瑣不起眼的商品,編織出這個文化的精神了!

    海德拉巴市場〉就是奈都所編織的一則「印度文化生活」面貌。

    第一段,年輕的奈都來到市場,首先印入女孩眼簾的是繽紛服裝與飾品。豐盛貨架上,陳列著伊斯蘭男性必備的赭紅與銀色頭巾(行3),女孩子們喜愛的「錦緞長衫」(行4),端詳著美麗容顏的「琥珀鑲邊的鏡子」(行5),還有顯示男性高貴情操與虔誠信仰的翡翠柄匕首。海德拉巴市場同時滿足了男性與女性,期許透過服裝飾品,顯示美麗與身分;她也滿足了富有人家,意願購買錦緞、琥珀、與翡翠高檔產品,顯示高貴,區分貧富。

    第二段,女孩詩人又來到幾個攤位,販售印度主食、香料,以及香味裝飾品。蕃紅花為米飯染成黃米粒;彩色扁豆也為印人喜愛食用。檀香點燃,芬芳家室,連結有形人世與無形神佛的明靈香氣。檀香裊裊,飄溢印度宗教精神與儀禮。指甲花則是女孩們最愛,身體彩繪細膩又綿密;美麗的圖騰與彩繪,傳遞了女孩對愛情的期待與等待。還有各式香味調理,塗抹身體飄清香,杳杳潛入情人的心裡。最後,還有販賣休閒娛樂商賈,閒散時下下棋子,無聊時丟丟骰子。在尚無電視影像娛樂的二十世紀初,棋子能打發閒逸時光,象牙骰子則暗示高貴富裕。

    第三段是〈海德拉巴市場〉裡最為金碧輝煌的一個段落,閃閃發光的都是寶珍貴金,在在顯示這個城市的繁榮與印度貴族在當時的奢華。金匠貨品項目多,大大小小、尊貴平凡、不一而足。手鍊、踝鍊、和戒指,女性憐愛,喜慶時節,裝飾配戴。金飾價格穩定恆常久,希望能夠陪伴女兒嫁新郎,時時持護女兒地位崇高又穩重。此外,在沒有手機與郵驛的時代,通信仍舊依賴白鴿(平民)、寶藍雉(貴族)。在牠細細的腳踝套上響鈴,就可以叮叮噹噹地,通知信件的到來。為高貴藍雉所配戴的踝鈴,尤其能夠展現金匠純熟冶煉的技術;藍雉既要送信又攜鈴,踝鈴當然不粗又不重,最好能是輕薄如羽翼。

    金飾的使用擴及印度人的生活全部,小至一般民眾嫁娶通信,大至舞者與王者,也就是宗教與政治。印度舞蹈與印度的神話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印度教裡的濕婆,即被奉為舞蹈之神。印度的舞蹈是神聖的,最初,舞者只在廟宇中跳舞,敬神朝拜為目的;此外,特殊的歡慶節日,也有舞蹈表演,也是起舞為神祇,敬神與謝神之用。舞蹈著神聖禮儀之舞,舞者腰間配戴著鈴鈴作響的鎖鍊,閃耀發光;鎖鏈多為純金鍛冶,一顆顆、一粒粒、或一片片地編織組合,既是表達祈心虔誠,又以顯示富貴華麗。

    古印度與中東地區,祭司與王室男性,習慣配戴匕首(dagger or kirpan),不是為了防身之用,而是一種身分與地位、信仰與品格的象徵。這把匕首,要克服的不是外在的敵人,而是內在永遠的敵人,也就是人心中的一切貪瞋癡。於是,配戴匕首的目的為,時時提醒檢視、刻刻警覺觀照。匕首於是並不意味著殺戮或血腥,而是「慈悲、關懷、寬容、善良、榮譽、信念、與神聖」;因為,人一旦能自我克服心念上的貪與惡,自然能夠於性靈上提昇,朝向真善美的境界。最接近神的祭司,統治所有人民的王者,理當是心靈最為純淨之人;配戴匕首,於是便能時時提醒高位之人,任何為政判斷時刻,都必須維持純潔心念。高貴的王者,腰間象徵崇高精神的高貴匕首,身穿當然不是一般的銅鐵劍鞘;於是精熟鍛冶的金匠,為王者鍛鍊了神聖的黃金劍鞘。

    第四段,詩人來到水果、音樂、以及卜問攤位。小小水果攤,無論平價抑或高貴水果,都能滿足顧客需求。在乾燥的南印度,大多生長厚皮瓜果,例如檸檬與石榴;大量生產,價格宜人,平民百姓皆買得起。然而,隨著蒙古大軍從中國傳至印度的梅子,皮薄多汁,則是高貴外來品;不過,即使梅子旅行了半個亞洲,交通航運加成本,酸甜多汁,還是迷惑了許多挑嘴的舌尖。

    水果是口舌的娛樂享受;心靈的娛樂享受,在海德拉巴市場也找得到。街頭藝術家表演琴藝展示樂器,有西塔琴與薩朗琴,配合以手指與手掌敲擊的塔卜拉鼓(tabla),傳遞著幾千年以來,承繼吠陀精神與哲學的傳統印度音樂。印度音樂滿足百姓心靈與神性的連結,魔法師則為一般民眾解答心靈的疑惑。遇到生命的難題,精神泉源的枯竭,便可走向神祕魔法師,請求咒語與密碼,呼喚神靈來相助,灌溉乾枯懼怕的心靈,重新注入生命的湧泉。

    最末,詩人來到織花女孩的跟前,請問織些什麼花。有「蔚藍紅的流蘇」(行26),作為新郎前額王冠的裝飾(sehra)。流蘇垂簾遮雙眼、掩容顏,阻擋妒忌「邪眼(the evil eye)」的凝視,絕緣惡意念頭的睇睨。[3]織花女孩也編織新床彩色花飾一圈又一圈,整床鋪滿鮮豔新希望,迎接新婚佳人創造生命的喜悅。生命有始也有終;生命始於綺麗的新床,逐漸凋零、漸失光澤,最後走向白花朵朵、芬芳永世的長眠之床。在印度文化裡,死亡的身體雖然代表不潔,然而一般人都相信,精神靈魂宛如潔白花朵,純潔無瑕,將會超越身體束縛與極限,隨著詠唱的頌詞,進入永恆神靈的世界,安頓靈魂,輪迴轉世。

    奈都的海德拉巴市場,交易著東南西北各方旅人的商品,買賣著上下階級富貴貧窮各類的生活所需,同時,也照料著每個印度人由生至死,由幼至老的生命全貌。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無論貧窮富貴老或少,都可以在市場裡找到自己的需求與定位,獲得自己的尊嚴與歡樂。

    閱讀奈都的海德拉巴市場〉,彷彿造訪了印度,來到她的市場,親身經歷了這個色彩繽紛又呼聲四起的市集。若再仔細觀察這首詩的每個細節,就又彷彿參觀了一個印度的生活文化博物館,因為詩中展現的任何一種簡單食物或用品,都隱含著印度人的生活經驗與生命哲學,高貴如黃金匕首,平凡如米粒香料,都訴說著印度人的禮儀精神與風俗習慣。

    無論在內容或結構形式,奈都的海德拉巴市場〉都是一首複調的詩歌。一則又一則的買賣對話,描繪出市場繁雜喧鬧的真實面貌,而一項又一項的衣物食品,則呈現了印度生活的經驗全貌。宛如一首呈現印度文化複調的奏鳴曲,海德拉巴市場〉展現了真實印度的「眾聲喧嘩」。

    若不是對於自己的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對於自己的家鄉有著無比的自信與喜愛,奈都如何能在身為被殖民國的國民,飛越穿梭來到了殖民國,仍能帶著堅毅與勇氣,以殖民國語言書寫著自己家鄉的景物與風土民情,甚至是販夫走卒進進出出的平凡市場。如果不是深愛自己生長的國家,自傲於孕育自我生命的土地,奈都又如何願意以相較弱勢的家園風情作為創作的主題,在殖民國的英語世界裡發聲發表。奈都令人佩服的,不只是她在政治上的建國創業與為民發聲,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聰明智慧、堅定自信的女性,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國家與社會、文化與家園,信任屬於印度的所有生命經驗。因為熱愛土地,奈都方能創作出栩栩如生又多采多姿的印度市集。



[1] 2013年開始,台灣飛往德里,有直飛航線,最快只需7.5小時。

[2] 不同於大部分的國家,印度沒有一個代表印度這個國家的「國語」。印度有官方語言,即是印度語(Hindi)及英語,但是這兩者並不是國語,只是國家公務機構或是公務來往文書所使用的語言。至於各州,可以根據當地民眾的母語,自定州語(the official state language),例如奈都書寫的海德拉巴市所在地,安德拉邦州(Andhra Pradesh),其州語就是泰盧固語。目前,在印度,綜合各州的官方語言,總計共有二十二種,其中最多人使用的是烏爾都語,其次,是孟加拉語(Bengali)及泰盧固語。烏爾都語的語言結構與發音,幾乎與印度語如出一轍,所以兩者常被視為同一種語言。若是將印度語及烏爾都語當成是同一種語言來看待的話,印度烏爾都語(Hindi-Urdu langue)就是世界上第四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僅次於中文、英語、及西班牙語。

[3]在印度北部某些地區,仍舊流傳著來自中東的神話與文化。他們相信,若是不小心被邪眼瞥見,將會招致疾病、霉運、以及不幸。在新婚之時,新人的幸福最是讓人嫉妒與豔羨的,也最是容易為邪眼渴望凝視的對象。於是,新婚當日,新郎必須把自己的眼睛以長長垂下的花冠作為裝飾,藏在鮮花朵朵裡,避免面對邪眼而招致婚姻的不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