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十月,我參加一場在社區大學舉行的新詩朗讀會,此活動的對象為詩人及愛詩人,參加者必須現場朗讀兩首自己的作品,沒有艱澀的理論、沒有嚴厲的批評,只有安靜聆聽與分享感受,既私密又開放,詩心可棲息於露珠,像吸吮一段奢華的時光。

當我踏進會場,只見幾個人已端坐於內。我朝他們微微一笑,試著判斷哪一位是主持人(老師)?我來回梭巡的視線竟無法確定。這時,一位年約六十,身穿陳舊衣褲(而且一看就知道尺寸不合),髮如鳥巢,戴著大黑框眼鏡的男人說話了:「請隨便找個位置坐。」後來,我聽說他有一點耳背,個性瘋瘋癲癲,在公立高中教了三十幾年英文。

我禮貌地點點頭,拉開椅子坐下。我們在自我介紹、天馬行空閒談之後,才逐一朗讀作品。我一邊聆聽,一邊仔細觀察周遭的詩人。

最角落的名叫伊麗莎白,年紀約莫七十,金髮已稀疏到看得見頭皮,綠色眼睛裡住著一個不被理解的小宇宙,若在大街遇見她,我可能會誤以為她是個迷路而需要幫助的長者。她講話斷斷續續,神情飄忽飄忽,靜默時,彷彿一朵百合,離群索居,沉醉於自己的懸崖上。她的詩是截角片語、是柳橙原汁、是歲月累積的純真。

第二位名叫威克特,四十歲上下,稱得上是帥哥,很像電影中的文青角色,是會在雨中喃喃自語或在岩岸沉思的耽美者。他寫散文詩,詩句像電影劇本,鏡頭下的文字恍若濺起的雨滴,涼涼的、滾動的、覆滿透明的孤寂。

第三位名叫戴安娜,也是四十歲上下,笑容優雅迷人,長得頗似捷克女作家寶希娜‧尼雁左娃(Božena Němcová, 1820-1862)。盤起的頭髮插著水晶髮簪,垂墜的耳環上是碎花語彙,正紅色的唇膏讓她的氣色極潤,衣裙與絲巾都顯出非凡的品味。她的詩具有貴族氣息,是掀動綾羅綢緞所閃耀的光澤。

第四位名叫索兒,三十歲左右,是現場上唯一的黑人,也是唯一沒公開發表過詩作的詩人。她的長詩充滿尖銳的現實,直接、口語化、貼近生活。

其餘陸陸續續朗讀的詩人多半沉靜,露出一副世界與我無關也懶得社交的態度。

而主持人──君士坦丁先生,曾自費出版一本沒有頁碼的詩集。他在朗讀作品後,開始分發他的詩集,一人贈送一本,非常豪氣!詩集封面採用白底綠色圖案的設計,有一種推窗往外探看的神秘感,也有一股好奇的氛圍。感覺就要看見什麼?感覺似乎延伸出一條昔日從未走過的道路,深具理性與感性的雙重誘惑!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標準的英文發音,或高亢、或低沉、或快、或慢,只有我是外國人,母語非英文,而且譯成英文的中文詩,難以傳達精準的原貌,因此,我要求君士坦丁先生讓我朗讀英文之後,再朗讀一次中文,他欣然同意。

活動長度為兩小時,在每個人朗讀後,都有一場隨興的討論,不做細部拆解,只盡情吸取詩句沁鼻的香氣。

兩小時很快就過了。當時,君士坦丁先生告訴大家,日後若再有類似的朗讀活動,也希望大家一定要呼朋引伴來參加。

離開會場時,我忘記拎走椅背上的外套。

君士坦丁先生追出來遞給我,我向他道謝,他竟說:「如果我走出來找不到妳,我會把它賣給天空的飛鳥。」

我們相視而笑!

回家後,我把君士坦丁先生的詩集 Windows of Perception(《知覺之窗》)讀了一遍,發現他的詩來自他的童年經驗、國外旅遊見聞與大自然的啟示,不眷戀甜蜜事物,不避諱真實的恐怖,詩風在自由中蘊藏著古典的教養,用詞嚴謹,看似頑童,實則活在深邃靈敏的知覺中。讀過後,心靈似乎留下他充滿智慧的咀嚼痕跡。我挑出兩首風格不同的詩,試譯如下:

 

Black Buzzards

Anthony O. Constantino

 

The buzzards in Mexico are black.

 

Seemingly stilled against the sky as

the earth tumbles beneath them, they

glide on wind streams as soft as

breasts and caress the airy undulations

effortlessly like a lover’s light touch.

 

As agile as a mountain goat I

scampered over your temples

like graying bloodclots splattered

throughout the celadon Yucatan, and

as I marveled at the Plaza of a

Thousand Columns I misplaced this

Century with my aweful sighs at the

Splendor of your labors.

 

How many of their ancestors seeking the

carrion feast, I wondered, wheeled and

soared above the Yucatan’s grasp? And how

many slavered over beating hearts convulsing

on Chac Mool’s lap weeping red tears to

irrigate endless rows of maize?

 

Now, from 1000 feet and through July’s

hedge of humidity, they squint upon temple

ruins reaching like calloused knuckles

through lush yarns and grieve for

Mayan laborers picking up discarded

Coffee cups and candywrappers.

 

The buzzards in Maxico are black.

 

 

    黑色禿鷹

    君士坦丁

 

墨西哥的禿鷹是黑色的。

 

當大地一片混亂

牠們以藍天為背景,無聲地

在氣流中滑翔

像乳房一樣柔軟並愛撫虛幻的波動

毫不費力地彷彿戀人的輕觸。

 

敏捷如山羊

我蹦跳於你的殿堂

宛若泛灰的血塊發出劈啪聲

遍及淡青色的猶加敦州,並在

我對壯觀的千柱群嘖嘖稱奇之際

遺忘這個世紀

與我敬畏的嘆息

聚焦於你輝煌的苦心。

 

我疑惑,有多少祖先尋找

腐肉的筵席,飛旋以及

翱翔在猶加敦州無法抵達之處?有多少

口水溢出心跳之外震動了

查克穆爾雕像的膝部而滴出血淚

灌溉無數的玉米田?

 

此刻,從一千英呎飛過七月的

潮濕樹籬,牠們瞇眼看著神殿

化為廢墟彷彿無情的鷹爪

穿過青蔥的紗線

為馬雅族的勞工們撿拾廢棄的

咖啡杯和糖果包裝紙而哀悼

 

墨西哥的禿鷹是陰鬱的。

             (坦雅 譯)

 

詩人在墨西哥旅遊時,見識到文明的遺址,以鷹的角度俯視令他驚嘆的一切,運用色彩以增強整首詩的張力:神祇(黑鷹)、自由(藍天)、文明遺址(淡青色的猶加敦州)、生存(血淚)、和平(綠色樹籬),層層疊疊出深遠的寓意。

    此詩風格濃郁華麗,用字遣詞較為講究,在動作、聲響、景色、史實和社會現象之間靈活調度,彷彿整首詩幻化為一隻活生生的禿鷹,翱翔於文學天際。

    提到鷹,便想起我曾有一篇以〈鷹〉的視角書寫的文字:

 

    我生來就是天空的律法,尖喙宣讀著真理的閃電。智慧支撐我與太陽並肩,它的光芒透過我,看清熱情的聚攏與散佚,我經由它,確立自己的高度。

    我厚實的胸肌利於飛行,每當肌肉收縮,思想的血液輸送至全身,詩便飛起來了。單向式的情感如風,振翅騰躍,生命的弧形既優美又驚險,精準的節奏撐開一整個上午的狩獵。

    當羽毛上推、合攏,像一把伺機而動的扇子梳理時間的氣流,清晨即從左翼溜走,黃昏則在右翼尾端吐出彩霞。如果我降落於枝椏,那也只是說明一個巨大的逗點正尋找著適合的句子。

    我瘦長的爪甚少失誤,那些可憐的小動物就像活生生的詞語被撕裂,在我的肚子裡玩重組的遊戲。假設我放牠們一馬,那必然是我在樹與樹的行距間看見一疊未竟的草稿,看見幾枚濕淋淋的意象正狼狽奔逃。

    森林的備忘錄恰巧在此刻徐徐打開,對應宇宙中最孤獨的哲學溫度。我的眼睛定焦於神秘,深知純粹的事物僅能以灰燼存在,而狼藉的思想永遠熾熱。

    稍稍靜止之後,我再度翱翔,懸崖與雲朵都留不住我。

 

這篇「草稿」記述我撞見老鷹獵食松鼠所延展的詩想。回憶老鷹在我家後院大啖美食的模樣,讓我驚覺,君士坦丁先生的〈黑色禿鷹〉說不定是一種對失落文明的感嘆,也可能是用來隱喻美國和墨西哥的關係(十九世紀美墨戰爭後,墨西哥永久割讓領土給美國),讀者可以細細體會字裡行間的線索。

    君士坦丁先生的另一首詩〈擦鞋匠〉非常寫實,風格簡潔明快,與〈黑色禿鷹〉完全不同:

 

The shoeshine boy

Anthony O. Constantino

 

Midge Jackson

is the shoe-

shine boy

outside the

Lennox Hotel

who’d make

his rag go

whup

& snap

& whup

& pop

till your

shoes shined

like an icy

puddle and

if you said

great shine

palorbuddyorsonorMidge

he’d smile at

you with his

teeth so white

against his

herseybar skin

and that rag

would

whup & pop

faster than ever

till your toes

felt warm

but if you said

that’s a nice

shoe shine(,) boy

he wouldn’t

miss a stroke

but he’d leave

a wide streak

of shoe polish

on your sock

or

leg.

 

 

     擦鞋匠

    君士坦丁

 

米吉‧傑克遜

是一位擦鞋

在倫諾克斯飯店

外面

拿著一塊

破布

啪噠

磨擦

直到你的

鞋閃閃發亮

像一個結冰的

水坑

如果你說

真亮啊

這位夥伴弟兄年輕人米吉

會對你微笑

露出他的牙齒

雪白得

與他的巧克力色肌膚

成對比

接著用那塊破布

繼續拍擊

拋光

比之前更敏捷

直到你的腳趾頭

感覺溫暖

但如果你說

鞋子

擦得挺亮的,黑小子!

他雖不會

遺漏任何步驟

但會留下

一條醒目的

油痕

在你的襪子上

腿上

       (坦雅 譯)

 

這首詩是社會的切片,也是種族歧視和階級劃分的縮影。詩人捨棄華麗的詞藻,以素樸直接的語言書寫,反而呈現無比真實的臨場感。短促的句型呼應擦鞋的節奏,連擦鞋的聲音也描摹得相當傳神。

    即使社會地位不高的擦鞋匠,也有他的尊嚴,面對客人的侮辱,最安全的反擊就是在客人的襪子和腿部留下一撇不容忽視的鞋油。從詩中細節可覺察語言的奧妙,不管是語氣、聲調、稱謂……都能聽出端倪,都能感受出對方的善意或惡意。

    我向美國朋友求證過,她說一般人十八歲成年後,都不喜歡被稱為 girl boy,尤其在工作領域,被別人叫 girl boy,通常有貶低的意味。而在台灣,成年女生卻樂於聽到別人說她們是小女孩,那種永遠眷戀少女的心態,在美國不是主流。

    截至目前為止,我只見過君士坦丁先生一面,但他留下一本詩集,留下一扇眺望遠方與凝定內省的窗,讓我透過詩意「觀景」觀天地、觀心像、觀萬物……慢慢地掙脫框架,從不自由的限制裡,窺見他自由的靈魂。

    除了社區大學不定期主辦的詩歌朗讀會之外,沿著美國東北角大西洋沿岸的小鎮,都有固定場所、固定檔期的 open-mic。所謂 open-mic 是一種表演活動形式,在其他地方可能有樂器之類的演出,但沿海一帶,只給對詩歌有興趣的人提供交流的舞台,因此,附近的詩人們無不把握機會,公開朗讀自己的作品。

    open-mic 地點通常在當地的咖啡館,氣氛非常特別(有時爆滿、有時只有小貓兩三隻,冷熱差別極大),詩人們可以規劃內容,朗讀詩歌,有些詩人還會趕場,以增加作品的曝光率。

    前陣子我去觀摩的那一場 open-mic 恰巧來了一位曾經參加社區大學詩歌朗讀會的詩人里奇,恰巧他就是被我歸類於「露出一副世界與我無關也懶得社交的態度」的詩人。這一次,他笑容滿面、口才極佳,與兩年前既靦腆又淡漠的氣質判若兩人!

    里奇目前是埃墨里大學的研究生,主修詩歌寫作。那一晚他朗讀After,這首詩曾刊登於愛默生學院的文學雜誌Ploughshares(《犁頭》),也幸運地被選入Best New Poets 2014《最佳新銳詩人詩選2014)。他的詩作散見各大文學雜誌,近期內將會出版個人詩集。

    里奇的音質不錯,情感收放頗為自然。且讓我試著梳理這首詩的光線:

After

Richie Hofmann

 

When th sun broke up the thunderheads,

and dissonance was consigned

to its proper place, the world was at once foreign

and known to me. That was shame

leaving the body. I had lived my life

from small relief to small relief, like a boy pulling a thorn

from his foot. Wet and glistening,

twisting toward light, everything seemed

recognizable again: a pheasant lazily dragging

his plume; the cherries dark and shining

on the trellis; moths hovering cotton-like

over an empty bowl; even myself,

where I reclined against an orange wall,

hopeful and indifferent, like an inscription on a door.

 

 

      之 後

   里奇•霍夫曼

 

當陽光破壞積雨雲,

不協和音移至

適切處,這世界立刻宣布

與我無關。如此羞愧

離開主體。我生活的意義已然定型

從小鬱悶到小清新,像一個男孩從他的腳

拔出一根刺。潮濕而閃爍,

扭轉成光,一切事物似乎

重新辨識:雉雞懶洋洋地拖曳

牠的羽毛;櫻桃深紅而發亮

於格架;飛蛾在一個空碗上

盤旋成棉花狀;甚至我,

斜靠在橘色的牆,

充滿希望與淡然,像一篇門上的題詞。

                        (坦雅 譯)

 

〈之後〉是什麼之後?當然是暴風雨之後,陽光衝破雲層,向大地露出溫煦的笑臉;當然是煩悶之後,心情漸趨開朗,周遭重現一片光明;當然是萬物沉睡多時之後,甦醒各式各樣的能量。在這一切之後,詩人領受到衝擊,任光點盈滿身軀,思緒流轉而面不改色。

    這是一首很美的詩。全詩從雷聲轟隆踅入寧靜空靈,像一幅筆觸乾淨的水彩畫,也像一個不可輕易闖入的秘境。

    綜合聆賞的經驗,我認為詩人朗讀詩是冒險的!原本純文字的享受,一旦化為聲音,會有兩種反應,不是加分就是減分。也就是說,內建於詩的音樂性被詩人喚出,而詩人的表情、音質、朗讀速度,緊張程度……則附著於文字,直接輸送至讀者的耳朵,如此赤裸裸,毫無遮蔽性,將徹底剝除我們對詩音樂性的幻想。

    朗讀極佳的詩人,其詩彷彿長出翅膀,在美妙的山海飛翔。若不幸地不擅於聲音表演,雖然不會減損詩人的地位和詩的價值,但感覺就差那麼一截,就像打水漂兒,原本應該讓石頭沿水面彈跳,越遠越好,卻不知怎麼了,石頭噗通沈入水底。

    我不知道這樣形容適不適合?因為貝殼、陽光、微風與夜晚,都沒有反駁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