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年利玉芳在〈憑弔〉中,警示母語正在消失中,控訴「國語」政策的運作及媒體共謀等問題,而至今其持續母語詩創作,作品除收入上述詩刊、詩集外,還被選入《台灣客家文學選集14、《台灣文學讀本》15等,顯見其以本土意識思考的立場不變,且一直朝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前進:「逐日活躍的母語詩,我極為尊重詩的本質及語言的優越性。不管是河洛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掌握的台語詩,都必須要反應地域、人文、習俗、音樂、追求理念及責任感的條件……16

接著,談到〈憑弔〉的再創作。非常稀罕地,利玉芳曾經因兩次不同的特殊需要,而以〈憑弔〉的前段詩句為基礎,再創作出〈歲月〉、〈瘖啞的季節——憑弔女鯨玉玲詩〉兩首詩,這與其他詩人不滿意作品而一再修改詩句的情形不同。

〈歲月〉,是一首與女子雕像對話的詩。由於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受邀與雕塑家合作,書寫與雕塑作品對話的詩作,因故無法到現場的利玉芳則收到一張豎立於草地上的女子雕像相片,隨後,利玉芳便完成依要求題名的〈歲月〉17

 

越來越少的人能準確地指出

我的出生地

只有我的耳朵傾聽我自言自語

證明我的語言還未消失

 

在鷺鷥南飛的故鄉

人們仍認真地發音

緊緊地抓住方言不放

唱山歌自衛

 

越來越長的歲月將把你遺忘

只有我的目光凝視

女性.本土.反殖民

證明你的存在

 

在鳳蝶停滯飛翔的草原

雕塑家仍然努力展翅

顛覆父權生態

圍繞母親的光影

 

〈歲月〉前兩段大致同於〈憑弔〉的詩句,是因為詩人由歲月聯想到母語的流失;第三段,將被遺忘的「」依然指母語,詩人巧妙引用上述陳玉玲書名中的「女性.本土.反殖民」,表示以「女性.本土.反殖民」意識維持母語的存在;第四段,則延續「女性」主義的意識。事實上,詩人於第三、四段加強與雕塑的對話,第三段呼應女子雕像目光向下凝視的姿態,第四段則將雕像豎立的草地視為「草原」,雕塑家完成的女子雕塑,則可視為強調「女性」主義,顛覆社會的「父權」生態。因此,〈歲月〉於對話雕塑作品及要求題名的規範下,傳達「歲月」使母語流失的警訊,且提出「女性.本土.反殖民」意識,不僅再次強調對母語的重視,也關照與雕像主體的對話,這確實是一首合乎對話依託又可突顯詩人內心意象的巧詩。



14利玉芳,〈桿棚〉、〈嫁〉、〈掌紋〉,《台灣客家文學選集》,台北:前衛2003年,頁199~205

15利玉芳,〈濛紗煙〉,《台灣文學讀本》,台北:五南20052月,頁225~229

16利玉芳,〈詩的觀察〉,《向日葵》,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6月,頁7

17利玉芳,〈歲月〉,木雕藝術創作采風展作品集《雕塑與詩的對話》,苗栗縣文化局,20054月,頁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