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面補充資料

 

一、李魁賢:

 

「鏡花水月」或許象徵虛幻,然而主體卻常需透過物鏡,才能看清自我的面貌。因此,鏡中像反而是真實的存在形象,透過鏡看到自己,則鏡成為自我反省的「借鏡」。詩的想像又可把物鏡隱喻為可以相互觀照的「他者」。成為每日有「強烈的慾望」面對而且悲觀無為的對象,而賦有了另一個生命。人終必衰老,屆時不再照鏡,鏡中人不是,鏡徒負空白實體,並不仍然回到鏡在水月的感嘆或感悟?旅人詩中的禪境不空談,而是有情有緣的深意。

 

二、莫渝:

 

旅人(李勇吉)長期關心詩壇。創作之餘,綜理過詩歌理論,分析並歸納各流派各名家的風格與特點,完成《中國新詩論史》(1991)大著,建立了他個人閱讀與評鑑的制高點。這方面,期待他也將「台灣詩歌理論史」單獨建構起來。

約十年前,在〈笠詩人小評〉短文裡,莫渝說李勇吉「在寫實的風格裡,表現單純的社會觀照,融入微弱的哀愁,彷彿風中隱約的嘆息。」,當時,參閱的是旅人在1986年出版的詩集《一日之旅》,二十年後,有必要修正這樣的小評。

  對他創作方面的認識與閱讀,斷斷續續,初步輪廓是旅人是「短句高手」。先前接觸的大都屬於篇幅較短小者,他曾贊譽非馬的詩,以〈短詩與短句〉為題,發表在《笠詩刊》70期,這樣的贊譽也可以迴映他自身。由於他綜理過詩歌理論,看清別人創作的訣竅,自然理出自己進退的原則,其中之一,就是提出異於他人的另一思維模式,即:擺脫固定反射(僵化反應),逆向思維。以這次討論四首詩的前兩首,可以印證:「長壽煙坐在板凳上」的思考、「月台與車廂」的關係。

  接著,對這次的詩作,提出個人看法。

 

1〈懷念秋木姐夫〉:

  鏡頭由近(小板凳、長壽煙)推遠(港口、碼頭),暗示人已杳,再返回最熟悉的身旁瑣事,留下「獨缺一人理會」的喟歎,以貼近主題「懷人」。

  意象清晰,唯末段:「酒袋猶裝置划拳」,可以領會,用台語或華語唸誦,感覺文字稍拗口,不夠流暢。

 

2〈離開車廂的月台〉:

  把離別建立在「月台與車廂」的關係,是本詩的特點。

首行「狀元紅的黃昏」,表現很逼真。甚至能成為似乎為了新潁或刻意分行斷

句,文字僵硬,顯得不夠柔軟,「月台悄立送行」、「荷載別情」的「荷載」、

不忍掀動冬風/冷了不捨的/互望熱臉」。

 

心經之旅〉:

  對《心經》認識不夠,感覺比較陌生,不容易感受此詩的表達。

 

對鏡〉:

  閱讀這首詩,有更寬大魄力的表現技巧,我由衷佩服旅人。由一件平常「照鏡子」的動作,引發自我喜悅的歷程。詩,何時結尾,英國詩人柯勒瑞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關於詩的定義:「最好的字安排在最佳的位置」的話除了說明詩的簡練,也暗示適可而止的收尾。這首詩,讀到「對鏡你展現了我我滿意你的成熟與香甜」,以為就此圓滿收尾。接下部分似乎說明文句多,形成贅句。

  這首詩,我、鏡、鏡中我三角色,很微妙;入鏡、對鏡、離鏡三層次的意義,也隱含哲理。這樣跟「三」關連的狀況,讓我想到陶淵明「形影神」三詩:形贈影、影答形、神釋;陶淵明藉詩「自我開釋」希望:「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宗教階段。王國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這些哲理的看法是否能引入對鏡〉這首詩跟或〈對鏡〉相似的表現方式,值得斟酌。畢竟,好詩,不依賴說明,卻需要掺入哲理,增濃詩的深度。                        2006/03/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