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腐蝕的焦慮

  當社會開始腐蝕,敏感的詩人觸鬚立刻察覺,並且立刻發聲,詩人也許無法提出振救之策。卻能指出病癥,發出警示的訊息。徐志摩對於民國初建所造成的擾攘不安,寫出〈生活〉詩「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除了消滅更有什麼願望」。[1]同時代的聞家驊也寫出〈死水〉詩:「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站在絕望的邊緣,詩人共同以毀滅來顯示對社會環境的焦慮。相同的語言形式,相同的心境。岩 上的〈世紀末流星雨〉:「面對醜陋的人間╱只有把自己毀滅才能還給世界本來的面目[2],〈整形手術〉:「一切凹凸醜陋的╱經過腐蝕馬上變成美麗的╱這個世界[3] 徐志摩與聞家驊用疑問的口吻,呈顯對焦慮產生的絕望感,岩 上則以「還給世界本來的面目」、「變成美麗的這個世界」肯定的提出批判的態度。「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既然與「醜陋的人間」相對應自然是「美麗的世界」。二元對應中,不只是「醜陋」與「美麗」的對應,其實也是「現實」與「理想」的對應。現實社會的千瘡百孔,引人進入絕望的焦慮中。理想的憧憬過程,卻必須經歷不斷的腐蝕。每一個殖民者都是一劑腐蝕劑,有的用高壓暴力當腐蝕劑,有用教育媒體當腐蝕劑,被腐蝕至根部的台灣人,要找回本來面目,必須清洗一層一層的腐蝕,必須不斷的碰觸歷史的悲劇。找回本來面目的過程,自然就會找回主體意識,這才是作者心中的想望。而詭譎的是〈整形手術〉詩中,所謂的美麗世界,其實是一個虛假的世界,正好是掩蓋本來面目的世界,這種既渴望又擔心的心情,正是作者呈顯焦慮不安的隱性表現方式。

  為凸顯問題的存在,必須以更具像的方式表達,因此岩上以諸多腐蝕的社會現象為題材入詩,反映社會環境腐蝕所造成的內心不安。例如〈看板〉詩: 看板擋住我們遠望的視線╱閃爍的文字如霓虹燈╱像阻街的女郎伸出攔腰的手╱我們只看到化妝品的笑容╱看板誘人的版面把指示的路標擠到路旁[4]腐蝕人心的看板像阻街女郎,大剌剌的進行負面教育,正如便利商店櫃臺最醒目的位置所擺的雜誌一般,每個顧客結帳時都要接受一次腐蝕社會的負面教育。指示的路標在何處?這是有社會責任的詩人最引以為憂的。我們必須生存在不斷抗拒誘惑的社會環境中,更可悲的是正在成長中的學子,在腐蝕中長大,必須提早在幼年時就要面對色情、暴力與詐騙。

  社會還有一股巨大的腐蝕力量是黑暗勢力,作者在詩作中以社會案件:白曉燕案、劉邦友案為素材,呈顯其對黑暗滋長之焦慮。〈十七歲悲恨的死〉「母親呀母親您生我育我,在這樣的社會╱無緣由的,獻給了魔鬼[5] 〈九頭公案〉「怎麼辦?總有一隻主導戲場的手被利慾燻黑找不到人性笨拙的指紋九個頭顱的槍孔╱只好一齊喊╱冤死[6] 生存於腐蝕的社會環境中,最可怕的是,善良的人無緣無故遇害。一、二十年辛苦養育兒女,彈指之間,化為烏有,生存於黑暗勢力籠罩下的小民,有身處恐懼之中的焦慮。〈九頭公案〉已經漸漸呈顯黑暗勢力下,執法者的疲軟無力感。〈黑夜裡一朵曇花濺血〉「黑夜把莊嚴的塑像掩埋歹徒像激怒的浪潮╱攻陷沙灘沙堆的╱城堡隨即崩潰」、「數百名憲警和狗連夜捲席緝捕衝向更黑暗的另一端」,〈貓〉「現在的鼠輩很狡猾他們會利用白天的光明作為掩護包括國會殿堂的威權讓人分不清黑道或白道[7]〈黑夜裡一朵曇花濺血〉與〈貓〉詩更透露另一層更為憂心的社會腐蝕現象,我們一向仰仗用以對抗黑暗勢力的法律正義,不只是疲軟無力而已。甚且白道黑道勾結,相攜衝向更黑暗的另一端。詩人以犀利的文字,痛陳社會聯成整體腐蝕系統的現象。



[1] 徐志摩詩選,楊牧編校,洪範書店,198711月。頁247

[2] 、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33

[3] 、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45

[4] 、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130

[5]、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90

[6] 、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81

[7] 、分見岩 《更換的年代》,春暉出版社,200012月,頁721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