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佛詩集的出版,純然是個意外。這要從兩年前說起。
  兩年前,素昧平生、就讀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的蔡富澧先生,在我的部落
格上留言,要我寄幾首我寫的禪詩給他,好做為他的碩士論文的討論材料。
去年夏天,富澧兄在游祥洲教授的指導下,終於通過論文口試,拿到了學位
。他的論文題目是:《台灣現代詩中的禪境探究—以四位詩人的作品為例》
,裡面討論了前輩詩人周夢蝶先生、景文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劉易齋
教授、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先生,以及筆者等四人所寫的禪詩。他在評
析我的禪詩章節裡,這樣說:「但至今尚未有完整的結集出版,這是作為一
位現代禪詩創作者的楊惠南比較令人惋惜之處,也使現代禪詩研究者無法公
開取得所需素材,為研究增添些許困難。」(詳本書附錄:蔡富澧《台灣現
代詩中的禪境探究∣以四位詩人的作品為例•第四章 楊惠南詩中的禪境》。
)富澧兄這一番話寫得極為肯切,卻沒有勾起我出版佛詩集的念頭。
  今年初,富澧兄作東,在一家素食餐館用餐,在座除了筆者和他的指導教
授游祥洲教授夫婦之外,還有劉易齋教授、黃誌群先生,以及優人神鼓藝術
總監劉若瑀女士。閒聊中,富澧兄再度催促我出版佛詩集,我開始有點動心

  從去年開始,我就計劃出版《花之隨想》,那是一本吟詠台灣花草的詩集
。農曆年後,正緊鑼密鼓準備著,才認真想著富澧兄的建議,終於下定主意
:就把這些佛詩,以《詩語•佛心》為名,和《花之隨想》一起出版吧!
  這本佛詩集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十首詩,是《禪宗十牛圖頌》的
和詩,勉強取了個名字,叫「牧童的綺想」。《十牛圖頌》原本是宋代廓庵
師遠禪師(一說清居禪師)所撰繪,從書名就知道,書中共有十幅牧牛圖,
每一幅都附有一首詩頌。後來卻又出現許多不同內容的圖頌,其中當以宋代
普明禪師的《十牛圖》最為人所熟知。(現存本附有宋代雲庵禪師的和詩,
以及明代胡文煥的序文。)而我的「牧童的綺想」,正是普明禪師十首詩頌
的白話和詩。
  佛詩集的第二部分取名「那片燿燿飄下的菩提葉」,這原本是悼念聖嚴法
師的一首佛詩題目(詳本書「那片燿燿飄下的菩提葉」第40首)。把它做為
這一部分佛詩的標題,一方面是向這位高僧致敬,另一方面也取它的濃郁詩
意。這一部分的佛詩共有50首,沒有固定主題,只是隨感而發而已。其中,
少數幾首吟草詩,也同時收錄在《花之隨想》當中。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維摩經》是一部對我影響至深的佛典。經裡的維摩
居士,「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總覺得他是個
悲劇人物,也是位「心理兩難」(Psychic Dilemma)的菩薩。1986年我應台
北市立國樂團邀請,改編崑曲《天女散花》劇本,在一篇宣傳小文〈病維摩
與天女散花〉(原刊《台灣新生報》副刊,1986年6月22日)當中,我就用了
「心理兩難」一詞,來形容劇中的維摩居士:
  「天女散花」中的病維摩,不但是一個悲劇角色,而且也是一個「心理兩
難」(Psychic Dilemma)的人物。他的「兩難」,一者發自他那渴望解脫享
樂的自私心態;這是任何一個人都難免的本能。二者是由於他不忍厭離人間
、不忍拋棄眾生的「大悲」之心。《維摩經》一再地以「兩難」的矛盾句法
,來表達這種悲壯的心理;例如:「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
不說樂於涅槃。」又如:「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
  儘管「入諸婬舍」、「入諸酒肆」(或類似的壞事)是我常做的事情,但
離「示欲之過」、「能立其志」還有十萬八千里!但維摩居士這種「不說厭
離於身」、「不說樂於涅槃」的精神,卻是我學習的典範。在我的詩作當中
,與其說是讚嘆清涼佛性或至高禪道的佛詩,不如說是充滿人間欲望的情愛
詩或情色詩。
  我終究只是個凡夫俗子,儘管修道路上曾經出現我的身影,但畢竟情愛未
了、色欲難斷。佛性、禪道和情愛、色欲,往往在心裡相互侵蝕、翻攪。我
的詩裡往往呈現這種「兩難」,因為我想忠實呈現我那凡夫俗子的醜陋面目
,也為了向維摩居士致上最高敬意!
  近兩、三年來,我在張翛老師的指導下,畫了幾幅碳筆畫和油畫,也到過
社區大學上過攝影課程。這本詩集有一些插圖,例如封底的〈佛像〉、首頁
的〈九份春艸〉和〈風景〉、「牧童的綺想」開頭的〈擎天崗〉、附錄開頭
的〈遠山〉和〈擎天崗〉,以及第14首詩〈新芽萌發—悼印順導師〉當中的
〈禪境〉,都是特別為這個專輯而畫的作品。另外,還有兩幅牛圖攝影,以
及為數不少的攝影作品,也是特別到台北陽明山擎天崗等地拍攝而得。敝帚
自珍,尚祈諸方高明指教!
  這本佛詩集的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張翛老師。沒有他的指導,就沒有詩
集裡的這些畫。特別要感謝他為詩集寫序,並慨然答應用他的畫作,做為詩
集的封面。這幅題為《庭院深深》的畫作(布 油畫 100╳80cm),是張老
師1992年的作品,畫的是我宿舍庭院裡的芭蕉樹(和房舍)。這些芭蕉樹目
前已被砍除,用它作為詩集的封面,具有多重的深意。
  其次要感謝的是蔡富澧兄,沒有他的一再叮嚀,詩集也不會和讀者見面。
富澧兄是《大海洋詩刊》的資深同仁,詩作常在各大報章雜誌刊登。由衷感
謝他對筆者這些佛詩的評析,也感謝他答應讓他的論文第四章,做為本詩集
的附錄。當然,也要感謝他的指導教授游祥洲兄。在他的介紹下,才有機會
認識富澧兄這樣一位優秀的學者、禪行者和詩人。
  緊接著還要感謝新加坡大學古正美教授的精彩序文。古教授是我研究所的
同學,也是國際知名的佛教學者。她的序文顯然為這本詩集增色不少。對於
詩集前半部的十首「和普明禪師《十牛圖頌》」詩作,也有導讀的作用。
  其次,旅人詩兄是我必須感謝的另一位詩人,他不但為另一本詩集《花之
隨想》寫序文,也為這本佛詩集寫序文。旅人詩兄自己也寫了不少佛詩,對
佛學也有深入研究。我曾寫了〈細讀旅人的佛詩〉一文(刊於《笠》279期,
2010年10月15日),評析他的佛理詩。旅人詩兄寫過許多《笠》詩刊同仁的
評論,他的大作《中國新詩論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從現代詩
的理論入手,既深且廣地探討現代「詩論」的發展,有別於一般以現代「詩
作」為主的評論,因此受到海峽兩岸學界的重視。由他來為這本佛詩集寫序
,確實讓詩集增色不少。
  另外還要感謝前台灣師範大學副校長、文學院院長蔡宗陽教授。原本就有
意請他寫序,但他身體一向欠安,加上他是新近在旅人詩兄的引薦下才親近
的朋友,所以就不敢開口。日昨,他在入院開刀前夕,卻主動來電,說要為
這本佛詩集以及《花之隨想》寫序,這讓我既驚喜又感動。我甚至得寸進尺
,懇請他為這本佛詩集和《花之隨想》的書名題字,他也慨然答應。盼望這
本詩集的出版,能讓他的身體更加健康!
  最後要感謝詩友林鷺女士的序文。林女士在《笠》詩刊和《台灣現代詩》
當中,長期刊載詩評和詩隨筆,受到詩壇的熱烈迴響。本詩集能有她的序文
,必然增色不少。特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忱!

寫於台灣大學教職員宿舍
2010年3月18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