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主題:南方的台灣詩寫

二、主辦單位: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三、協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四、日期:201164(週六)下午200500

五、地點:高雄文學館(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六、座談方式:

1.主持人:賴欣(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2.與談人四位

(一)陳坤崙(春暉出版社負責人)

(二)利玉芳(資深詩人,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

(三)陳鴻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四)蔡秀菊(《台灣現代詩》主編)

主持暨與談時間:2:004:00

3. 中場休息:4:00~4:20

 4. 現場交流:4:205:00

 5.     會:5:00~

七、記錄:許雅婷、葉雅真

八、座談內容

 

主持人:賴欣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準備在北中南舉辦現代詩座談活動,和南部的詩人同好事先溝通後,第一站從高雄開始,這也是我們初步的想法和嘗試。首先介紹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宗旨和方向,簡單說,我們的共識是突顯「台灣」和表現「現代」,強調將生活題材轉化成台灣內涵。因為我們生活在台灣,要把自己體驗的生活轉化成作品。

  「現代」就是非傳統,現代詩就是自由表現、不受拘束;而傳統詩是受限制的,它有字數和音韻的限制。從全台灣來看,能夠表現「台灣」和「現代」精神的地方,南部讓我印象深刻,南部都是走在最前面。第一站來高雄是希望能突顯高雄在地的台灣意義,在高雄談表現南方特色的詩寫相當貼切。

  (一)與談人:陳坤崙

  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南方詩寫,把台灣切兩半來看,高雄是下半部的主要都市,台北是上半部的主要都市,但是南方的聲音常常被忽略。如果我們追本溯源,南方可以說是改變台灣歷史的重要都市,這是被很多人疏忽的。為什麼我說南方是改變台灣的重要都市呢?比如說:1960年左右設立加工區,這是將台灣帶入工業化也走進全球化的初步。那時候台灣的經濟很差,在高雄設立加工區,改變台灣經濟也提昇台灣從第三世界開始走入現代化。犧牲高雄,成就台北,成就國家,南方都默默在作,很少人知道。

以文學來說,其實很少人知道高雄文學早在日治時期已經有很大的成就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強調台語文學,早期黃石輝就主張:「腳踩台灣地、頭頂台灣天、喝台灣水、吃台灣米。我們必須要用母語來創作。」台灣話語運動是從高雄開始的,1927年有一位作家叫鄭坤五,他辦《臺灣藝苑》雜誌,主要也是用台灣話創作。 鄭坤五 先生在日本人禁止漢文的時代用台灣語言寫章回小說《鯤島逸史》,這本小說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叫鳳山虎。老一輩比較知道,年輕一輩可能沒聽過。當時拍這部連續劇時造成很大轟動,所以在台灣話語創作部分,高雄早期已經發光發熱。

有很多少女國中畢業後就來高雄加工區工作,像在座的 利玉芳 老師,也是國中畢業後來高雄找工作。早期從鄉下招募很多女工來高雄市上班,女工的最大特色就是國中畢業就外出工作。她們很上進,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把一部分錢寄給爸媽幫忙家計,所以她們那一代的女工令人感到欣慰。到現在我都還覺得她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時代的轉捩,她們這一代對台灣有很大貢獻。一般人都把高雄界定為工業都市,高雄長久以來都被當成小角色,所有的大工廠都設在高雄,繳稅在台北市(建設台北)。台北市的錢用不完,因為開的發票都是台北市,光營業稅收就很多,卻污染高雄,台灣水泥、石化工業、台塑以前也在高雄設廠,只是石化工業和台塑現在都被趕出高雄了。

  高雄有很多文人從早期就開始關心環保運動,所以污染的工業、污染的產業都被高雄作家趕出去。柴山以前被禁止爬山,現今民眾可以爬柴山,這都是高雄部分作家團結起來,用他們的文章理念反映社會需求的結果。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談南方詩寫,南方文人有幾個特色:19791025美麗島事件發生以前,就有一些南方年輕人詩人創辦《鹽》雜誌,內容都在控訴政府的不公不義,出刊後在該年的年底即發生美麗島事件,無形中有一股惡勢力在控制使《鹽》不能再發行。《鹽》的作家們決定暫時停刊,雖然《鹽》只創辦一期,但是第一期就討論林宗源的作品,林宗源是用母語創作台語詩。那時候的高雄作家,已經在處理很先進的想法,母語運動早就開始了。

1985115《文學界》創刊,第一篇社論葉石濤老師就主張〈台灣文學自主性〉,那時候很多作家包含中國都說台灣文學是邊疆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南方作家詩人的特質:第一,勇敢揭發國家獨裁政權加諸於人民的惡行;第二,獨立的精神,作家是獨立的本體;第三,對國家前途的闡述、對台灣民族命運的思考、對社會歷史的反省、對文明的追尋和探索。比如說:中央公園也是透過社會運動爭取來的,從王玉雲當市長時開始拉鋸,本來這裡要做一個地下商場,文人們起身抗議直到謝長廷市長任內才同意蓋中央公園。美麗島大道和許多建設稱為城市美學,以曾貴海醫生為首,曾貴海和很多人一起從事社會運動。結合醫生和記者推動衛武營公園和柴山公園,才有今天外地人都很驚訝高雄這麼進步漂亮。

  南部作家和北部比較不一樣:北部作家主張美學,文字要美、押韻和技巧;南部作家探討國家未來、居民的生活和都市的改變,寫很多這方面的主題。美麗島事件前後,南方作家敢跟獨裁政權喊出痛苦的聲音,那時候電視不發達也不自由,現在我們感覺到台灣已經很自由了,其實是透過很多人的犧牲和默默付出才有今天的成果,台灣的民主運動是從南部開始的。

(二)與談人:利玉芳

  內容詳見〈南方詩作品中的救贖意象與發聲〉(《台灣現代詩》第29期,頁54-57。)

(三)與談人:陳鴻逸

  內容詳見〈關於南方詩書寫的思考──兼論「台灣」作為一種方法論〉(《台灣現代詩》第29期,頁58-71。)

  南方詩若不被重視,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不了解,還是在過去的談論上,被放在很邊陲的位置?只要看新聞媒體報導,大概就是台中、台北,很難看到高雄,更別說花東、屏東了,這是因為被邊緣化就很難被注意。但是,如果說南方是重要的,那它重要的原因在哪裡?或者說人們對它了解有多少?舉例來說,大學時,同學知道我是屏東人,就會說南部人很熱情,或說:「你是屏東人,你家離墾丁很近喔!」乍聽之下沒有什麼感覺,其實我家離墾丁還有一百多公里,這也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地方不熟悉,只有模糊印象、刻板印象。因此,若要突出「南方」,不僅要撇除掉模糊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告訴別人什麼樣的訊息?

  但「南方」、「南方詩學」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也許透過幾點思考,或是概括性、系統性的討論,可以歸納出來。一般來說,像前輩詩人李昌憲、陳坤崙等,只要是在地、出生、移動來到此(南方)的,能夠認同、關心地方發展,講出他們要的東西,同時寫下來,為自己與別人發聲,就是很好的例證。再舉二個例子來說,第一個是 利玉芳 老師的詩,她從出生地(屏東)到移居地(台南)之間,將情感聯結在詩作當中,就是因為她認同了,所以把它寫出來;第二個,就是像李敏勇的〈故鄉〉一詩,內容在寫屏東核三廠的課題,雖然此詩發表於80年代,事實上,早在70年代就有類似的問題了。過去都說:「沒有電所以要蓋核電廠,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可是經過最近的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就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這也代表這個地方,甚至是台灣社會有些東西沒有被解決。拉近一點來說,像苗栗大埔、彰化國光石化、核能電廠的問題也是如此。表現在詩的意義就是說,如果詩所談論的課題沒有被解決,那它依然有高度的有效性,甚至是值得我們持續去關注。

  總的來說,只要仔細去注意南方或相關的詩作,就可以發現南方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美麗島事件,就間接地影響了台灣文學史、台灣社會的歷史發展。再加上南方社群(包括出版社群、運動社群)的集結性較強,集結性很強的狀況之下,不僅可以相互溝通,甚至表現出一定的戰鬥力,去對抗不公不義的壓迫。簡單來說,唯有不斷地去省思我們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由小至大,從南方和台灣的角度出發和努力,才是重要的。

如果台灣像一部小火車,那麼「南方」就像是強力的燃料,而火車的多節車廂就是要包容不同、多元的東西。但問題是這部火車要跑到哪裡?有沒有辦法或繼續在軌道上行駛?此外,除了包容也必須透過區別才行,簡單說,如果沒有明確的認知,不區別出跟其他國家(例如日本、美國)的差異,就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認識真正的台灣,所以區別是很重要,台灣的主體性、歷史的部分就是要透過區別,並加以論述,才能得到完整的脈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