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克‧瓦克特(Derek Walcott, 1930- )是聖路西亞(St. Lucia)的畫家、詩人與劇作家,199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詩作充滿豐富的加勒比海自然景致,以及由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生命哲學與人生智慧。

1930年,瓦克特出生於聖路西亞的卡斯楚市(Castries),同時也繼承了這個城市四百年來所積累的雜揉(hybrid)文化與精神。[1]瓦克特的兩位祖父都是白人,而兩位祖母都是黑人,他的父母則同時具有非洲與歐洲的血統。他的父母都喜好書畫詩詞,母親是位教師,父親則為詩人與畫家。瓦克特的父親早逝,他於求學期間,開始接受繪畫訓練,打算成為專業畫家。當時他最崇愛的畫家有塞尚、高更和梵谷。除了繪畫,瓦克特也喜愛寫詩。十四歲時,瓦克特發表了第一首詩,刊登於《聖路西亞之聲》,開啟他的詩人之路。十六歲時,瓦克特完成五部劇作,並發表第一部詩集;十九歲時,他出版了第二部詩集;二十歲時,他已籌建自己的戲劇公司;同年,他的劇團就上演了他自己的劇作,《亨利‧克里斯多福》(Henry-Christophe)。

    從聖路西亞的聖瑪麗專校(St. Mary’s College)畢業後,瓦克特獲得牙買加西印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at Mona)的獎學金。他前往牙買加就讀大學,1953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他搬到千里達(Trinidad),擔任教師與記者工作。他繼續寫詩,並成立千里達戲劇工作坊(Trinidad Theatre Workshop, 1959),實踐他撰寫劇本與導演戲劇之夢想。

    「在瓦克特所有的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中心主旨,就是自我的追尋」(Mjoberg)。關於自我追尋的主題,瓦克特最後在撫育與餵養他的加勒比海母地上(motherland)找到了可以佇足的答案。在一場訪談中,瓦克特曾說道:站在牙買加的山上,遠望所見的不只是一場環視,而是一種精神(spirit)(Derek 1996: 54)。牙買加有她獨特的精神之美,這種美不是過去文學藝術中曾經呈現過的美感,她是一種未知的美(the unknown beauty),也是全新的亞當式經驗(Adamic experience)。在牙買加的自然景色中,她的大海、山丘、海岸、漁夫、天氣等,都是自成一格,具有加勒比海大地之母的特有智慧。

面對他的家鄉,瓦克特不特別強調血統、膚色,或人種的來歷;瓦克特愛的是加勒比海群島上的自然與土地。因為「人」的差異,使得這片土地充滿紛爭、戰亂、背叛與報復。自然之美超越一切人所引發的戰亂問題,只有在自然界、在土地上,才得以提昇精神,實踐藝術。西印度群島的共同精神存在於藝術。透過藝術,西印度群島才有可能統一、強大,因為藝術超越經濟、政治(Derek 1996: 55)。

     瓦克特所描繪的加勒比海母地是全新的世界。從他的詩中,讀者能開啟全新的視野,認識加勒比海區域的地理、氣候、生態,以及人民的遭遇與愁苦。他的詩與一般的明信片小詩不同之處在於,除了描繪自然景象之外,他還融入加勒比海當地真實的生命經驗,無論是悲傷、無奈、痛楚、絕望。[2]蘊含加勒比海母地的靈魂、精神,瓦克特的詩再現普遍的人性,充滿哲學智慧。

    〈黑暗的八月〉(“Dark August”)收錄於詩人1976年出版的《海葡萄》 Sea Grapes)裡。在本詩中,加勒比海的太陽、山丘與雨水並非只是熱帶異國風情的特殊美景,同時隱藏了超越二元對立與雜揉困境的智慧。

 

Dark   August    

So much rain, so much life like the swollen sky   好多的雨水,好豐盛的生命彷彿黑暗的八月 
of this black August. My sister, the sun,
腫脹的天空。我的小妹,太陽, 
broods in her yellow room and won’t come out.   
在黃色的房間沉思,不願外出。

Everything goes to hell; the mountains fume     一切朝向地獄;山巒蒸騰
like a kettle, rivers overrun; still,       
如壺,河川氾濫;然而

she will not rise and turn off the rain.      她不願起身,關掉雨水。

She is in her room, fondling old things,    她在房間裡,撫愛舊玩,
my poems, turning her album. Even if thunders falls  
我的詩篇,翻閱她的相簿。即使雷響落擊
like a crash of plates from the sky,    
宛如來自天際之碎裂碗盤,

she does not come out. 她不出來。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but am hopeless   
難道妳不曉得我愛妳卻無法
at fixing the rain? But I am learning slowly
修理雨水?但我正慢慢學會

to love the dark days, the steaming hills,    愛這黑暗的日子,煙霧瀰漫的山丘,
the air with gossiping mosquitoes,   
蚊蟲嗡嗡細語的空氣,
and to sip the medicine of bitterness,
並啜飲這苦澀的藥水,

so that when you emerge, my sister,     於是當妳起身,我的小妹,
parting the beads of the rain,   
撥開雨霏的串珠,
with your forehead of flowers and eyes of forgiveness,  
以妳前額鑲綴的花朵與寬恕之眼,

all with not be as it was, but it will be true   一切將不復舊觀,但卻是真實………[3]
………   

  

    加勒比海的八月是黑色的,因為陰雨綿綿,不見燦爛陽光。中美洲的熱帶氣候並非以四季分之,而是兩季:乾季與雨季。乾季由十二月至隔年五月,而雨季則是六月至十一月。雨季之雨,以八、九月為最,除了有熱帶暴風之外,帶來最豐沛雨量的就屬颶風(hurricane),所以雨季也稱颶風季(hurricane season)。加勒比海人所感受的氣候,不是寒與熱之差別(這些熱帶島嶼一年四季氣溫大約維持在2129度),而是大雨滂沱之溫濕,或陽光普照之炎熱。[4]〈黑色八月〉就是描述這種陰雨綿綿,濕沓慵懶的熱帶雨季——沒有陽光,只有綿延無盡,令人心煩的霪雨霏霏。

詩人描述他所感受到的八月,了無生機又黑暗無助。由於黑暗的降臨,進入雨季彷彿進入「地獄」。瓦克特所謂的地獄,除了是陳述心情的幽暗與季節的顏色之外,更是暗示暴雨與颶風為加勒比海居民帶來多少生死攸關的災難與恐懼。風雨來時,「山巒蒸騰∕如壺,河川氾濫」(行4-5),雨水從天而降,從上游的山丘奔騰而下,造成下游河川氾濫成災。雨季的危險與損失隱晦地藏在字裡行間。



[1] 聖路西亞是個島國,屬於大小安第列斯群島之一島嶼,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上;卡斯楚市則是聖路西亞的首都。1930年,當瓦克特出生之時,聖路西亞仍舊是英國的殖民地,直至1979年,聖路西亞才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卡斯楚市於1650年由法國人建立,1780年由於颶風侵襲,造成重創,法國人於是棄守。根據《1814年巴黎條約》,聖路西亞正式劃歸為英國殖民地。自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末,聖路西亞經歷英法兩國與非洲文化的影響,再加上當地的原住民文化,自成一個雜混揉合的文化風貌。

[2] 瓦克特批評加勒比海區域的其他詩作,認為這些詩作通常只描述藍天碧海,多彩多情的異國風光,以及純真浪漫的農村生活。對瓦克特來說,這些詩作不過是「明信片小詩(postcard poetry)」(Derek 1996: 53),因為這些詩只是單向地描述美景,假裝和諧爛漫,卻不是實際的加勒比海經驗。

[3] 本文未將全詩中譯,僅迻譯詩中摹繪霪雨霏霏之景象。有興趣之讀者,可查閱英文原作。

[4] 瓦克特詩中所描述的熱帶雨林氣候,可與筆者另篇介紹北極酷寒風雪的〈地主夫人〉互相參照(《臺灣現代詩》,2011,第28期,頁119-24)。出生於加拿大的瑪格莉特‧艾特伍德(Margret Atwood)所面對到的是接近北極的寒帶,她所描繪的大地之母嚴酷無情,毫無母親的溫暖與慈祥,反而如同苛薄挑剔的後母,既疏離又充滿妒忌與惡意。不同的地理與氣候孕育不一樣的文化,不同的人文情感則形塑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智慧。閱讀迥異於英美傳統的新英文文學詩詞,可以釐清我們被殖民文化蒙蔽的視野,調整我們對於詩藝的刻板印象,並提供創作者更寬廣與多元的想像閎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