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詩人協會於20007月假台中市天主教上智社教研究院召開成立大會,其年度工作計畫草案即明列編印刊物。可惜限於人力財力,此一理想遲遲未能實現。一直到20041113日 理監事會改選,才議決通過發行《台灣現代詩》季刊。
   
《台灣現代詩》創刊後,本土派詩人心裡難免疑惑,因為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與1964年成立的笠詩社成員重疊性甚高,有了歷史悠久的本土詩社,何以還要再成立另一個詩社團,甚至發行詩刊?陳千武先生在許多詩人聚會場合或私下交談,一再表示台灣尚未解除戒嚴時,國民黨政府禁止民間團體用「台灣」名義登記社團名稱。吳濁流先生敢在1964年創刊《台灣文藝》可謂勇氣十足。此舉刺激本土詩人籌組詩社的意念,因此才有笠詩社及《笠》詩雙月刊問世。笠詩社是以《笠》詩刊登記為雜誌發行而存在的團體,並非向內政部申請的全國性社團組織。迨台灣解除戒嚴,內政部通過可使用「台灣」名義登錄社團名稱時,含陳千武先生在內的一些本土詩人,即積極籌組「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向詩壇宣示「台灣詩人」的存在。發行《台灣現代詩》(Taiwan Modern Poetry)則更進一步宣示這是一份代表「台灣」及追求「現代性」的詩誌。因此,《台灣現代詩》與《笠》詩刊並存不僅毫無衝突,更能產生相輔相成、相互激勵的良性循環。

陳千武先生非常重視文化深耕。他自197611月創辦全台首座文化中心並擔任主任,即積極推動各類文藝活動、現代詩講座和研習營、亞洲詩書展、兒童詩畫比賽等,直到19875月底退休。《笠》創刊初期,他身兼編輯部及經理部,為《笠》詩刊邀稿、開拓財源勞心勞力,可說是笠詩社的靈魂人物。他卸任公職之後,對台中市停滯的文化活動深感憂心。他一再表示《笠》詩刊的編務、印刷分屬北南兩地,高雄市還有文學台灣基金會發行的《文學台灣》,唯獨台中的文學活動有如一灘死水。他常想如果能在中部創辦一份詩刊,應該可以帶動中部的文學氣氛,《台灣現代詩》即是他殷切期盼的一株文學幼苗。

我接任《台灣現代詩》主編一職,特別在意如何提昇同仁的向心力,我想親自巡迴北中南舉辦作品合評,不失為可行之道。翻閱《笠》詩刊第一、二卷的作品合評,評價兩極─我看到有些資深詩友沈醉於當年毫不忌諱的暢所欲言無法忘懷,有些詩人卻不能接受那種作品被當俎上肉般任人宰割的批評。協會經費拮据,再加上時空變化,四十年前「笠詩社」的年輕同仁現今多超過六十歲,如果想辦作品合評,根本不可能再讓他們當志工整理記錄稿,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裡也找不到能奉獻心力的適當人選。我想到的變通方式,就是拜託被合評的當事人必須義務提供場地、茶點費用,還要自行整理記錄稿。還好許多被我央託的詩人,即使他們的詩作引起的激辯火花四射,還是都樂於配合我的要求。雖然陳千武先生多次傳授他當年主持作品合評的經驗,我也坦誠告之個人的侷限,他也能體諒這種客觀環境的困窘。

除作品合評之外,我也嘗試透過同仁協助,以最少的經費和人力在各地文學館、私人會所或大學校園舉辦現代詩座談,並將座談記錄刊載於《台灣現代詩》。《台灣現代詩》每一期出刊時,我都會親自送到陳千武先生府上,他很有耐心地聽我講述近期內做過的事,或是我的新構想,並告訴我一些推展詩活動的要領。

2009年度起,有機會找到藝術家免費提供作品作為詩刊封面設計。迄2012年止,共展出曾界、袁國浩、戴壁吟、戴明德的雕刻和畫作,2012年改版並獲得攻玉山房雕刻家陳培澤義務設計封面,以及書法家黃茂己、柳嘉淵、莊宏亮、謝坤山封面題字,《台灣現代詩》朝向文學與藝術結合、對話的目標發展,陳千武先生對這種跨領域的藝術結合頗為讚賞。

因應資訊化時代,第四屆理事會通過《台灣現代詩》與國家圖書館進行數位化合作議案。於是我花了將近半年時間,取得從創刊號起以迄近期出刊的投稿作者之授權同意書,藉由國家圖書館數位平台,讓《台灣現代詩》在國際文壇有更多曝光機會。同時在楊風、陳明克兩位同仁協助下,重新建立《台灣現代詩》部落格,並透過陳佳君、巫凱琳協助,將創刊號以迄30期全部內容上傳至部落格,供網友點閱。陳千武先生雖然不瞭解網路世界,但他聽到《台灣現代詩》能開拓多元展示場域,非常肯定協會同仁的努力。他經常提到日本詩社的蓬勃發展,對日本人的生活教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斷勉勵我要努力提昇《台灣現代詩》的水準。他的殷殷切盼激勵我尋找更多有志一同的同仁、詩友、學者共同深耕這塊詩園地,有計畫地推出多元且具深度內涵的專欄以饗讀者,藉由這種詩創作外圍的論述,刺激詩人創作更高水準的詩作品。這些努力,都是在回應陳千武先生對《台灣現代詩》最深切的期待。

(2012/06/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