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辦單位: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二、協辦單位: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三、日期:2011128日(星期四) 15:00-17:00

四、地點:台中市沙鹿區中棲路200靜宜大學 (伯鐸樓421室演講廳)

五、座談方式

1.主持人:賴欣(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2.專題演講:岩上(詩的矛盾存在)

3.與談人三位

(一)阮美慧(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二)岩上(資深詩人,台灣現代詩人協會顧問)

(三)利玉芳(資深詩人,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

六、記錄:葉立斌 ,校正:王勃元

七、座談內容

(一)主持人:賴 欣

謝謝各位參加,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在靜宜大學辦座談會。為什麼要走入校園?目的在傳達《台灣現代詩》這份詩刊的理念。詩是在傳達作者的內心世界,詩的形式、內容雖有差異,但本質是一樣的。《台灣現代詩》的「台灣」和「現代詩」,要傳達什麼理念?地理上,我們說台灣就是我們當下住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住的地方不是長江、黃河,也不是東京。歷史上,我們要了解台灣歷史,我們要知道荷蘭人與鄭成功來過,我們有戒嚴時期,有白色恐怖時期。民主的進步與退步,還有快樂與痛苦,例如奧運奪金或土石流,我們都要關心。台灣有好山好水,我們要讚嘆,有人破壞生態,我們要譴責,也就是觀照現實。現代詩擺脫文字或節律的枷鎖,現代詩的自由不代表浮濫,不能讓詩失去詩味,所以跟我們生活不相干的詩會沒感覺。

(二)與談人:阮美慧

這些作品給我一個感覺,就是學生們蠻有文采,掌握語言都有一定程度。假使詩只有單面的創發性,仍無法讓讀者接受。要透過對語言的安排、意象的捕捉、修辭的掌握等,才能讓讀者理解你想表達什麼。

羅于婷很有文采,我認為她不是第一次寫詩,更相信她讀過很多作品,但她的作品中修辭跟句子之間跳的太快或鋪陳不佳,在鋪陳過程中若缺乏完整性,就會造成意義的零碎與斷裂。第二首〈親愛的你怎麼會寫詩〉以讀詩的關係鋪陳愛情,在寓意上有新鮮感,也就是說他把情感跟寫詩讀詩連結在一起。例如「單腳跳躍斑馬線」、「沿紅磚牆旋轉」「將停車格╱摺成木箱」等這些句子很有新鮮感,但在這些句子之間,到底想指涉什麼卻不明朗。或許他想寫自己寫詩的經驗,用寫詩讀詩表達男女親密又疏離的關係,但因每一詩行彼此都沒有明顯的關連,作者的中心思想與情感就很模糊。

高宇平的作品也有相同問題,〈被抓住的回憶沒有尾巴〉我相信他想表現人的思維與存在感,但要如何鋪陳,例如當前往午夜裡疲累。為何要前往午夜且為何疲憊,讀完會讓我們感到疲憊,因為正如同我剛提到的詩的中心意旨不夠清晰。偏執狂這首詩也一樣,顯然他對語言的掌握有所偏執。疲倦感在前頭踢著正步想表達什麼?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語言是落空的。

蔣友中的〈黑白穗〉、〈而今〉雖然不似前述作品的詩語言活潑,但在情感上有完整的意義與指涉,詩的意義明朗容易捕捉。除了描寫與懷想青春外,對於青春不在之後的層次感卻顯得單薄。也就是說應該加深詩的情感,而非只是感懷、感嘆而已。

楊乙軒的〈我只是不想爬坡上學〉也是以校園生活為主題,但詩的語言很生硬。例如第二段「眼睛無法看見時間╱觸覺的時間型態」、「哪一段是永生?」等,表面上句子很新奇,要指涉什麼其實是落空的,我們無法清楚捕捉,所以有關校園的詩作不需要套艱澀句子或使用很多反叛的意念。這首詩在一開始講了非常非常多的關係,包含眼睛與肌膚或與影子的關係,但這些關係與關係的建立到底在哪裡?雖然這首詩有音樂性與旋律,但承載那麼多意義時,就沒辦法讓我們產生那麼多情感,讀來會變得很生硬。

游秋萍的〈烏衣巷〉一看就知道是中文系學生作品,我們對烏衣巷的意象都在古典詩詞裡,因而限定了這首詩的開展,當代的情感流動會受到限制,不過大家可以看到她經營的情感。

蔡詩吟的〈非死不可〉採用諧音蠻有趣的,臉書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開放,交友的速度更快了。所謂詩的完整性與統一性,是說意象上的經營與推陳,必須注意行與行之間的脈絡。以第三段為例,裸露的那個心室裡的小小角落大概放著潘朵拉的盒子,前後關係斷裂。

林俊樑的生命的湖從一開始的人生悲苦與最後解脫如何過渡到舞台的閃耀,也有前後關係斷裂的問題存在。〈兒子!我要回家!〉當然很有現實性,現在很多老人不是獨居就是住在安養院,老人照護的確是社會重大議題,尤其在人口老化的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這首詩很有趣,語言也很清晰,但讀到最後詩的感覺卻不見了,尤其是最後一行兒子!你,安心打拼事業吧!詩質全不見了,就像岩上老師說的,詩跟散文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這首詩可以再修改。

以上是我簡單的小評,我相信能把生命撥點時間在寫詩讀詩上是很美好的事,用詩紀錄你的生命,會成為你最美好的回憶。

(三)與談人:利玉芳

(見書面資料)

(四)來賓:趙天儀

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說詩可以獨立於散文,散文不可獨立於詩。現代詩有造聲的詩,造意象的詩,造意義性的詩。岩上強調矛盾,英文為paradox有詭辯之意,基本上是在加強詩的意義性跟多義性。但是所有的詩不一定都要用這種方法,寫詩的人要選擇他所要的。現在年輕人的詩讓我很疑惑,好像掉進語言的泥淖裡,讀起來很痛苦,也就是語言沒辦法展開。我們應該培養讀詩寫詩最好的品味,現代人寫詩一定要對詩有相關常識,而不是隨便買本詩集,看過一遍就說詩是這樣。要讀世界著名的詩集,才知道什麼是好詩。

(五)作者:楊乙軒

聽到老師的評語讓我很高興,因為我很少投稿,四年前我剛進靜宜讀碩士班時時有試過寫詩。我對靜宜印象最深的是圖書館的瑪利亞畫像沒有眼睛。就學中,我很生氣要從機車停車場走很長的路到系館上課,看到教職員可以使用通行貼紙騎車進來,當時想不管如何都要把貼紙偽造出來。我現在要分享寫這首詩的想法。老師有提到眼睛無法看見時間,觸覺的時間型態。我知道很多哲學家會想算出天使翅膀的長度,如果能算出天使的翅膀長度,是不是代表上帝真的存在。我是根據這點認為瑪利亞沒聽到我的心聲,通行證怎麼都印不出來。當時對生活很不習慣,也有不滿的部分,所以才寫出這首詩,當時只想傾洩情緒。我認為太陽是皮膚的部分,我想寫日落跟眼睛的關係,日落的樣子跟眨眼很像,我真的沒有想過要把現實生活的東西放到詩中。我從學寫詩到現在,〈我只是不想爬坡上學〉是現實感最重的作品。我自己希望可以把感覺釋放到詩裡面,至於我對詩的感覺,我傾向情緒化的。

(六)主持人:賴欣

基本上妳這首詩肯定說出很多事物,但有很多地方,例如墮落出一隻手或交

媾等,如果能將敘述縮短會更好。

(七)作者:林俊樑

想說什麼又說不出來,這種狀況其實是很多人在習作時最大困難,也就是說我有一些情感想表達,但我找不到適當的技巧方式與語言。〈生命的湖〉是我的親身經驗,今年四月的台文劇場戲碼《湖》,我將從排練開始的感想,和咪咪教授的詮釋寫出來。第二首,是我媽媽去年在護理之家,情緒不穩令我很痛苦,但我不知如何表達?

(八)與談人:岩上

表達方式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達什麼。我大姐八十八歲過世時,我為她寫了一首詩。我大姐受日本教育,後來嫁給福州人,孩子說國語,但她對日人說日語,對我說台語,對福州人說福州話,對兒女說國語。我那首詩用台語寫的,我不是要寫我大姐過世,我要強調母語的重要,大姐過世只是借題。最近很紅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導演要拍攝前有詢問當事人後代,雖有確認人物真實性,但為了電影效果仍做部分修改。鍾理和的《原鄉人》被拍成電影,鍾理和的兒子鍾鐵民說爸爸從沒打過他,電影中卻出現爸爸打他的畫面,導演說這是為了呈現效果。有些電影情節的處理,即是為了呈現效果,而非單純展現現實。所以我認為技巧不是很重要,有充實的人生經驗,就知道要寫什麼。《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寫的都很好,但離現實很遙遠,沒辦法感動我們。所以現實的問題需要好好討論。

(九)台文系一年級學生

作者跟讀者之間沒有連結,也就是說,作者想傳達故事給讀者,但讀者事前並不知情。所以我想問:作者是否該把故事表達清楚?

(十)與談人:岩上

例如〈烏衣巷〉,作者希望藉那個故事呈現她想表達的。此外,也可以重新詮釋那個故事,但要有新的詮釋。時代不同了,對該故事要有所批判,必須要加以轉換。例如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大家都知道同樣的事件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但個人經驗呢?別人怎會知道?如未將個人經驗加以轉化,別人怎能全盤接受?並非所有經驗都可以寫入作品中,敘述只是表現方法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