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五十幾年前的國小教科書有一篇黑羊白羊過橋故事,敘述兩隻羊在獨木橋上相遇,互不相讓之下雙雙落水,告誡小朋友互爭常導致失敗落空。稍長則讀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鷸鳥以長喙伸入蚌殼想啄食蚌肉,蛤蚌為顧全生命而緊閉蚌殼,雙方僵持不下終讓第三者的漁翁坐收現成之利。這兩篇故事均以負面結果警惕人們不可爭利,否則會落得兩敗俱傷,甚至讓他人坐收漁利。黑羊白羊過橋故事只提失敗結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教訓則顯得老氣橫秋。作者改以〈貓咪搶魚〉詮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貓咪貼近兒童生活經驗,容易引起共鳴。本文採三段式演繹,首段黑貓白貓搶魚搶到相互撕打竟然忘了魚的存在,第二段描寫花貓咪趁機偷魚躲到別處享受一頓美食。末段敘述黑貓白貓回神之後,想找魚卻已不知去向,不僅到嘴的食物沒了,還讓花貓或客觀的第三者「嘻嘻嘻」竊笑一番,自討沒趣。這篇故事的用意在教育小朋友要懂得分享,若將此故事擴大延伸至台灣社會內部的紛爭矛盾,如果政黨、政客、財團甚或個人只在意眼前利益,罔顧國家前途安危,尤其面對惡鄰中國的文攻武嚇、以經促統,台灣人再不積極凝聚捍衛國家主權意識,則從史前以迄現今所有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耕耘付出的心血恐將付之一炬,徒讓中國輕鬆坐收漁利,如此淺白的故事確實值得我們再三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