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花非花, 霧非霧。 夜半來, 天明去。

  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唐•白居易

 

                 畫題《春之組曲―花非花》的這六幅小畫,乍看之下,確實有霧裡看花的朦朧感。與其說是九重葛花的寫實,不如說是畫家別出心裁的表現。現實中看到的九重葛,總是色澤鮮艷,而且一大串一大串綻放,鮮少像畫中這樣模糊朦朧、孤芳自賞的印象。所以我大膽假設,這是畫家意有所指的意境,多於寫實的描繪。從畫題來看,也不特別點出九重葛花名,而以季節和詩詞來暗示由九重葛花的特殊性而得到的靈感。畫家的個性是不是也這樣含蓄婉約呢?

                 我們印象中大鳴大放的九重葛花,其實是由三片其薄如紙的「苞片」組成,它真正的花,是隱藏在苞片中心,微小而不起眼的花。如果沒有特別注意,一般人就誤把這喧賓奪主的苞片當作花瓣。這真的是非花之花了。

                 因為九重葛是那麼常見,而且總是一大把一大把地怒放,也沒有特別吸引人的花香,所以很少獲得人們的珍視,也鮮少成為騷人墨客吟詠描繪的對象。陳芳雅在這些畫作中以朦朧感來和詩詞的神祕感唱和,詠歎詩人的感嘆。

                  我在《詩人札記(十四)》曾說:「一首詩,如一幅畫呈現在我眼前,真正引起我注意或強烈衝擊我的是,藝術家所強欲表現的獨特性,而非一般性的東西。……。如果畫家成功地表現出他某種深刻的感情或思想,這花就帶有畫家個人獨特的生命在裡頭。就算我不一定能一下子就悟出道理來,但我會感受到那是具有畫家的生命和靈魂的花。………」

                 畫和詩一樣,都是在表現人的生命和靈魂的藝術。陳芳雅從古人的詩歌得到靈感,用畫來表現她的詩意。今人的我又要從她的畫來捕捉詩意,古人卻早已「去似朝雲無覓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