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英文文學(new literatures in English)的研究,其前
身為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在後殖民主義時代,後殖
民文學探討的是脫離英國帝國體制的新興國家文學。因為與大英帝
國的連結,後殖民主義仍包含著帝國中心的概念。於是,大約在
1990年前後,新的定義方式逐漸出現,例如「世界英文文學」
(world literatures in English)與「新英文文學」等,而「新
英文文學」則是近來普遍受到研究者一致認同的用法。新英文文學
之「新」,就是為了與殖民時期的殖民母國畫清界線,標示國族主
體與母國主體之不同。「新英文」是一種宣示獨立的作法,不只期
待在政治上與體制上與母國的斷裂,也希冀建立出新的文化與文學
面貌。新英文文學包含範圍極廣,也就是除了英文母國(英國與美
國)之外,所有以英語書寫的文學,皆可稱為新英文文學,包含東
南亞、非洲、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加勒比海文學等,也包含美
國之弱勢族裔文學(馮,2010: 11-13; King, 1974: 1-22)。
新英文文學的形成,有其歷史與政治的背景。英國自十八世紀啟
蒙運動以降,歷經政治、社會改革,國力日強,於全球各地武力侵
略、佔領,經濟殖民,語言、文化與宗教更是全面滲透全球,無遠
弗屆。馴至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已是一個以倫敦為中心的「日不落國
」,國土橫跨五大洲,串連五十餘國。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影響
力逐漸消褪,各殖民地紛紛獨立,形成新的國家與政經體系。新英
文文學就是源於這些新的獨立國家以英文所撰寫的作品,例如加拿
大文學、澳洲文學、南非文學、印度文學、巴基斯坦文學、菲律賓
文學等。除此之外,美國的弱勢族裔所創作的文學,也包括於英文
文學的研究範疇。美國弱勢族裔包括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華
裔、亞裔、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等(馮,2010: 13-14; King, 1974:1-22)。
簡言之,新英文文學分為兩種,其一為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
由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國家,在獨立之後,以英文撰寫的文學;其二
為在美國本土境內,由弱勢族裔所撰寫的文學。這兩種文學都面臨
傳統的文化與思想,遭到統治者強勢文化的打壓、抹黑與消音。
新英文文學所面對的政治、歷史問題是一場關於殖民、抗爭、獨
立與解放的愛恨情仇。寫作成為一種政治的策略與姿態,闡述主體
如何自處於母文化與他文化的角力/頡頏,如何面對自我內在的嚮
往、抗拒與焦慮。新英文文學並非單向地傳達對於傳統文化的依戀
與不捨,或是對於正統英國文化的心儀與崇拜;新英文作家面臨無
法切斷的殖民歷史,也得面對新語言與新文化的衝擊。(馮,2010:
14-15; McLeod, 2003:1-16)。研究英國文學通常是由歷史的縱
向時序認識各時期,探討新英文文學則需由橫向的地理結構來認識
。在美洲有加拿大文學、美國境內之弱勢族裔文學。在亞洲,有東
南亞文學、中東文學、印度文學。在非洲有南非文學,南半球有紐
澳文學。
加拿大女作家馬格麗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1939- )
是一位全方位的作家,她寫詩、小說、散文、評論,也積極參與環
保活動。由1961年至今,艾特伍德已經出版了十多本詩集,最近一
本詩集《門》(The Door,2007)闡述艾特伍德對於年華逝去與老之
將至的意識、失落、與省思。除此之外,艾特伍德也探討環保議題,
戰爭的危害,以及政治對個人的無形影響。
在美國弱勢族裔甚多,包括有華裔、非裔、拉丁裔、西班牙裔、
美國原住民等。美華裔的重要詩人包括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 1944- )
及林永得(Wing Tek Lum,1946- )。林玉玲經歷過馬來西亞的政
治迫害、甚至家暴,在美國亦感受到種族主義下異文化被歧視、遺
棄的恐懼與痛楚。由於文化差異的經驗,她在詩中描述許多種族的
衝突與融合,無論是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異族經驗,或是亞洲人在美
國的他者經驗。身跨三種國族領域,她的作品書寫旅行他國與跨國
生存的複雜矛盾經驗,形塑作品中的離散主題、雜揉性(hybridity)
與多元性。林永得是夏威夷第三代的華裔詩人,林擅長將中國古典
文學融合在其創作之中,無論是李白、杜甫、陶潛,都與其在夏威
夷的現代生活雜揉再現。他善用其華人身分與夏威夷經驗,以他者
轉譯古典中華文化,使得作品充滿時間與空間的矛盾攪揉關係。林
永得的疆域「跨界」,使得西方與東方的文學與文化相遇、衝擊與
重繪。
在美國的墨西哥裔文學又稱為奇哥拿文學(Chicano Literature)
,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詩人是羅多佛‧剛若勒思(Rodolfo Gonzales, 1928-2005)
。剛若勒思除了是一位詩人之外,也曾是位拳擊手與政治活動家,
帶領1960年代的奇哥拿社會運動(Chicano Movement),為墨西哥
裔爭取平等與自由之人權,並透過其詩作為墨西哥族裔發聲。剛若
勒思最重要的一首詩為〈我是華金〉(“I Am Joaquin,” 也稱為
“Yo Soy Joaquin,” 1967)。這是一首在奇哥拿社運時期所撰之
史詩,描寫墨西哥族裔在白人所掌握的社會,如何爭取賦稅、人權
的平等,以及克服認同上的兩難(認同白人文化或母族文化),建
立自我的身分。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重要美國的非裔詩人為保羅‧當跋(Paul
Laurence Dunbar, 1872-1906)。當跋寫過十多本詩集,也曾撰寫
音樂劇,是第一位作品在百老匯上演的黑人劇作家。當跋除了以英
語寫作之外,偶而也加入黑人方言於其詩作,以口語的方式,傳達
他對黑人族裔在美國被奴役與不公平對待的憐憫,以及對於平等與
自由的渴切嚮往。他在〈同理心〉(“Sympathy ”, 1893)一詩
中,將受奴役的黑人與籠中之鳥對比,以清描淡寫的口吻,細細道
出黑人心靈與肉體沈重的痛楚,也歌詠出對上帝的期待,乞求上帝
能夠帶領黑人族裔飛向自由與光明。到了二十世紀,當跋所撰寫的
「同理心」,啟發黑人女作家瑪雅‧安潔羅(Maya Angelou, 1928- )
的靈感,並以「同理心」中的一句話,「我知為何籠中鳥要歌唱」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1969)為題名,撰寫其第
一本自傳。安潔羅為二十世紀重要的黑女作家與詩人,除了曾撰寫
六集自傳之外,還在1971年以詩集《就給我一杯冰涼清水因我將死》
(Just Give Me a Cool Drink of Water ‘Fore I Diiie),獲
得當年的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因為她的黑人弱勢異族身
分,安潔羅在詩作中的主題,多半為黑人的身分認同與種族主義議
題。
美國另一股弱勢族裔作家來自美洲原住民。自從1969年,N. 史
考特‧莫馬迭(N. Scott Momaday, 1934- )以《黎明所造之屋》
(House Made of Dawn, 1968)一書獲得普利茲獎之後,美國原住
民文學如雨後春筍一般地興起,並造就了一股美國原住民文藝復興
運動(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在這股文藝浪潮之中有
幾位重要詩人,包括有傑洛德‧維惹諾(Gerald Vizenor, 1934- )
及波拉‧剛‧艾倫(Paula Gunn Allen, 1939-2008)。維惹諾是
位多產的作家,他不只寫詩,也寫小說、電視劇本、及評論等等,
維惹諾已出版了十三本詩集。以2006年所出版的《幾乎靠岸》
(Almost Ashore)為例,維惹諾擅長將原住民的視覺意象融合於
其詩中,展現自然景象中的神話意境。波拉是位女性原住民詩人,
她最重要的一部詩作是《人生宛如致命的疾病:1962-1995詩集》
(Life Is a Fatal Disease: Collected Poems 1962-1995,1997)
。波拉的詩探討原住民在美國所經歷的苦難,原住民女性的生命,
以及原住民與自然的關係。閱讀波拉的詩便是一場徜徉於原住民文
化的心靈與哲思之旅。
在加勒比海諸國中,牙買加的著名詩人烏娜‧瑪森(Una Marson,
1905-65)是一位女性作家與女性主義者。雖然因為受到過多的英
國本土文學影響而遭受批評,瑪森將牙買加文學帶入世界文壇的貢
獻,卻不容忽視,尤其是她將牙買加的國族主義與加勒比海的民族
意識,融入其詩作。聖路西亞(Saint Lucia),最著名的詩人,
即是199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德瑞克‧瓦克特(Derek Walcott, 1930- )
。瓦克特善長於詩中探討宗教與精神的靈性發展。西印度群島人民
的生活、歷史、及土地也是他的詩作中重要的題材:他認為身為西
印度群島國家的加勒比海作家,應當發掘這個土地上的精神與文化
遺產,將曾經遭受殖民迫害的歷史,記錄與流傳後代。他的作品裡
記述許多殖民、奴役、抗爭、自由、重建等議題。其史詩《歐姆羅
思》(Omeros, 1990)《歐姆羅思》即是一部記敘加勒比海的奧迪
賽(Odysseus)的旅程,摹繪尋找自我主體與重組歷史記憶。瓦克
特最近出版詩集《白鷺》(White Egrets,2010)。
非洲影響力最大的詩人就是198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沃勒‧索因卡
(Wole Soyinka, 1934)。索因卡是奈及利亞人,出生於政治戰亂
的非洲,早年還曾經入獄,並出版了詩集《獄中之詩》(Poems
from Prison, 1969),後來因政治迫害移居美國。在詩歌裡,他
批評種族主義的荒謬,戰亂的無情,平民的無謂犧牲。深受莎士比
亞的影響,索因卡的文字雋永優美,情感內斂深厚。詩人也創作劇
本,他的詩充滿對話意境。「電話對話」(“Telephone Conversation”
, 2009)就是一首以對話方式諷刺種族主義的無知。
巴基斯坦詩人阿蘭姆吉爾‧哈須彌(Alamgir Hashmi, 1951)曾
出版十一本詩集,其代表作是《日與月》(Sun and Moon and Othe
Poetry,1992)。哈須彌的詩充滿對生命的探索及對人的關懷情感。
他也探討自然的壯麗,文字與語言的神祕穿透力量。
二十世紀澳洲最著名的詩人是茱蒂思‧萊特(Judith Wright, 1915-2000)
,她是一位詩人、環保人士,也是一位為澳洲原住民發聲的社會運
動家。萊特熱愛自然與自由,她在詩作裡傳達對土地與環境保護的
關懷,書寫原住民的生活。萊特的美學奠基在人與土地、自然的密
切關聯。她認為人的內在心靈與外在的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神祕
連結,人應當對於其所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保護與崇敬。《鳥》(Birds,2003)
是萊特一部重要詩作(大部分的詩撰寫於1950年間)(McLeod, 2003: 1-16)。
綜合上論,我們瞭解新英文文學範圍廣大,其所涉及的議題,因不
同的種族、國家、語言、文化、歷史、政治、性別,而交織成多重
繁富的景象。研究新英文文學之目的在於開拓吾人之文化視野與想
像,除了英美強勢文化之外,我們亦需認識、了解其他國家與文化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文化的交流與衝擊愈是複雜繁多,我們對於
弱勢族裔的認識愈是迫切必要。透過與他者文化的交流,我們得以
省思歷史與土地的連結,尋找個人、社會與國家的認同,這是閱讀
新英文文學詩篇所獲得的啟發。
參考書目
中文
馮品佳。2010。〈世界英文文學的在地化:台灣的新英文文學與美
國弱勢族裔文學研究〉,《東西印度之間:非裔加勒比海與南亞裔
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允晨文化。
馮品佳主編。1999。《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台灣》。新竹:
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
單德興、何文敬主編。1994。《文化屬性與華裔美國文學》。台北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英文
King, Bruce Alvin. 1974. “Introduction.” Literatures of
the World in English. Ed. Bruce Alvin King. London:
Routledge. 1-22.
McLeod, A. L. 2003.“Introduction.” The Conon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Essay in Criticism. Ed. A. L.
McLeod. New Delhi, India: Sterling Publishers. 1-16.
Nightingale, Peggy, ed.1986. A Sense of Place in the New
Literatures in English. Queensland, Australia:
Queensland UP.
Walsh, William. 1973. Readings in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P.
網路資訊
Liu, Kate. World Literatures in English. Taipei, Taiwan:
English Databanks Fu Jen. 1998. 31 July 2011.
<http://www.eng.fju.edu.tw/worldlit/>
Brians, Paul.“World Literatures in English.” Course
Materials, Including Study Guides to Various Works.
Washingt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July 31, 2011.
<http://public.wsu.edu/~brians/anglophone/index.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