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15 Tue 2013 14:33
(第卅五期)封底照片(上)
- Oct 15 Tue 2013 14:31
(第卅五期)封底照片(下)
- Oct 15 Tue 2013 14:11
(第卅五期)封底語錄
找到詩曾經是非常簡單的事,尤其是情竇初開的青春期。那個時期,生命進入全新的改變,既帶來希望也夾雜失望。可惜,接著生命就穩定多了。但能自省的詩人,不會以為生命是當然。他不以常人的眼光看生命,他一直注視生命任何細微的變化,試圖理解生命的本質。這樣的態度是延續自青春期,對詩人而言,他的詩就不限於情詩了。那不一定說出什麼是生命的本質,可能的是面對生命的流動、瞥見生命本質時的驚愕或悲喜之情,或者掙扎抵抗。所見的,可能是自己的,也可能是別人甚至來自歷史,這些都是與詩人同源的生命。
能注視生命、思索生命,必然根植於生活,與周遭的人密切連結。這就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強調的根植台灣,以台灣為主體。這樣的態度,不會為名利而活,不會為政治服務。因為他凝視生命,探尋生命的本質,自然厭棄虛妄的事物。
- Sep 14 Sat 2013 16:04
(第卅四期)封面
- Sep 14 Sat 2013 16:03
(第卅四期)封面圖示說明
- Sep 14 Sat 2013 15:50
(第卅四期)詩的感知與意識 王韶君
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傳,加上好一陣子,國內媒體不斷地放送負面的新聞報導,讓原本就緊繃忙碌的生活,累積了更多消極能量。儘管媒體的嗜血性格一直存在,但這種無時無刻的精神轟炸,著實令人對外在環境感到厭倦。
尤其是,這種厭倦感,不只是對新聞的排斥,更漸漸變成對社會、對群體、對世界,甚至對自己感到厭倦。彷彿所有聚集起來的負面能量,正在將人心良善的一面向下拉,就連地心引力也被拉扯。人的心靈和宇宙的磁場一起急速下墜,跌墜至最低最低的臨界點,憂鬱或躁鬱,就是這樣出現的吧。
- Sep 14 Sat 2013 15:46
(第卅四期)清水寺之夜 王韶君
- Sep 14 Sat 2013 15:45
(第卅四期)生死簿的荒謬辯證 陳銘堯
- Sep 14 Sat 2013 15:44
(第卅四期)現代俳句集(3) 江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