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啟者:
《台灣現代詩》為一份「台灣」與「現代」兼容並蓄,並有國際視野的優質詩季刊,能提供學界研究「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詩集團之基礎資料、有志於現代詩創作者觀摩、讀者鑑賞現代詩之入門指引,同時也是高中職以上教師教授現代詩最值得參考的教學手冊。目前發行至52期,尚有26~51少量庫存,欲購買過期詩刊之讀者,郵政劃撥免付郵資(開立捐款收據)優惠辦法辦法如下:
敬啟者:
《台灣現代詩》為一份「台灣」與「現代」兼容並蓄,並有國際視野的優質詩季刊,能提供學界研究「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詩集團之基礎資料、有志於現代詩創作者觀摩、讀者鑑賞現代詩之入門指引,同時也是高中職以上教師教授現代詩最值得參考的教學手冊。目前發行至52期,尚有26~51少量庫存,欲購買過期詩刊之讀者,郵政劃撥免付郵資(開立捐款收據)優惠辦法辦法如下:
就讀生態學研究所時,每次遇到研究生的論文專題報告,經常聽到教授問台上的學生:「你又不是原住民,你的詮釋能代表原住民嗎?」或者說:「你又不是農夫,你的觀察能代表農夫的立場嗎?」很多研究生被問得當場楞住,不知如何回答。
依照這種提問邏輯,只有原住民才能詮釋原住民,只有務農才能代表農民的話,根本不需要任何學術研究或創作來探討人性善惡及人生各式各樣的困境,世界上也不存在這種「是與不是」的二分法則。而且屬於該身分角色的人,往往因身處其境反而不見真貌。例如透過塞尚的〈晚禱〉、梵谷的〈吃馬鈴薯的人〉畫作,更能引起人們對勞動者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愫。所以,文學藝術作品有如第三隻眼,詮釋人性並啟蒙人類的思想。
1. 「詩畫交融―我畫(iPaint)畫會賦詩展」座談會詩人與畫家合照。前排左起許玉蘭(故陳千武詩人前輩之夫人)、賴欣(理事長)、袁國浩(iPaint畫會指導老師)、蔡榮勇、蔡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