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骨嶙峋,情采醇厚,是詩人陳千武的畫像。
不僅在台灣島嶼,而且在當下的華文文學世界,堪稱得上這種美譽的詩人,寥若晨星。
風是氣格,骨是節操,風骨,是內在的品格修養。情是情思內容,采是語言形式,情采,是外爍的藝術表現。評論一首詩,風骨是靈魂,情釆是形體;靈魂和形體,若能內外俱美,二者兼得,才是具有品格深度和藝術高度的好詩。考察一個詩人,品格無邪,藝術精粹,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高尚而純真的詩人。
人生徒有風骨,可能是哲人、是思想家、是某些事業品格卓越的人物,而非詩人。詩作徒有文采,不過是文工、是藝術匠、是拼貼語言形式的贗品製者,而非詩人。
風骨有高低,古云﹕「時窮節乃見」,於艱危臨身或名利當前之際,風骨高尚之士總是展現不同流俗的人生境界。情采有厚薄,追尋當下名利,迎合低俗時尚,那是依附政治傾向的宣傳物,那是低級趣味的商業產品,不可能具有高妙的詩歌藝術。
2
陳千武(1922-2012)和詹冰(1921-2004)、林亨泰(1924-)、錦連(1928-)、葉石濤(1925-2008)、鍾肇政(1925-)等人,都是出生於上個世紀二○年代,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中比較著名的幾位。葉石濤和鍾肇政為小說家,其餘皆為詩人。
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於1945年向同盟國投降時,已是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在日治時期的言行,應該是有所認識的作為;他們在五、六○年代國府集權統治時期的言行,更是個人依據理念的選擇;人的風格,於此可以論斷。
陳千武在1939(昭和14)年,時在臺中一中讀書,於黃得時主編的《台灣新民報》「學藝欄」發表日文詩〈夏深夜的一刻〉,是詩作發表的首次。次年,他作為學校柔道選手的主將,卻因發表「反對皇民化改姓名」而遭受監禁月餘,操行被打為「丁等」,軍訓「丙等」,禁止升大學。他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行動,首次遭受迫害。
自從「太平洋戰爭」開始,日本在臺灣強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在文學界,日本「皇民文學」的領導者西川滿,1940年創辦《文藝台灣》實際是推動皇民文學的基地。1941年5月27日,張文環、王井泉、陳逸松、黃得時等創辦了以台灣作家為主體的刊物《台灣文學》,是和皇民文學對抗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本土刊物。
當時青年詩人陳千武,曾多次到台北太平町(延平北路)「山水亭」《台灣文學》編輯部拜訪主編張文環,也時常親近社會運動文學家楊逵,從那些志趣高尚的前輩受教頗多。而對《文藝台灣》,他嚴守民族大義的分際,不屑一顧。這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又一行動表現。
1943年陳千武被日本強迫徵為「台灣特別志願兵」,送到東帝汶參加濠北防衛戰。直到1946年始返回台灣。他考試進入豐原的大甲林區管理處的員工,卻因寫詩、翻譯日本文學,被林務局的特務單位,認為思想不夠忠貞,禁止升級、禁止出國,長達27年。其實,陳千武回台之後,如果寫些歌頌領袖的文章,應該輕易地得到黨國的欣賞,獲取信賴和較好的升等機會。他不滿當局集權政治的壓迫,不對威脅利誘委屈妥協,堅守「有所不為」的風格。
1953年紀弦在臺北創辦《現代詩》,在〈宣言〉中,以「反共抗俄為重大使命」(1953:2)。陳千武沒對這個刊物投過詩稿。1956年紀弦組織以「愛國、反共、追求自由與民主」為「第六信條」的「現代派」(1956:2),陳千武也沒參加。他又一次展示,獨立自主詩人「有所不為」的風格。
陳千武,如果願意與紀弦合作,進而與「藍星」或「創世紀」的集團建立關係,他的詩人地位可能得到詩壇名流的捧抬,他的名聲可能得到主流媒體的宣揚,從而也會在「大師」隊伍中佔上一席。然而,他堅守自己的理念,樹立起風骨嶙峋的品格。
3
陳千武是熱愛自由「多情佛心」的詩人。在新詩研究方面,他讀詩、譯詩、評論詩,可謂日新又新,終其一生,從不停下腳步。在創作實踐方面,他的詩,不追逐時尚,不與世浮沉,以強力的意志,去創造他「有所為」的詩歌藝術境界。
陳千武的詩,不同於眾聲喧嘩的台灣「現代詩」。
我們先來看看,五、六○年代,打著西方旗號的台灣「現代詩」,和西方現代詩有多大的距離?
西方現代詩,在內容上,大多反映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三○年代間,歐洲壟斷性資本主義興起,大企業瘋狂掠奪財富的社會現實。具有強烈的否定傳統文化、反抗統治權威、叛逆既有秩序,抗拒物化生活的革命性意義。在手法上,創造嶄新的語言和形式,蒙上晦澀以至怪異的外衣,甚至搞一些圖像詩、符號詩等等;目的在藉形式的創新表達思想情感的創新。揭開西方現代詩表層的晦澀,會發現詩人對時代不公不義的控訴,詩的內部深深蘊藏著現實主義的精神。
台灣「現代詩」,在內容上,恰恰和西方現代詩的叛逆精神相反,以附和黨國的政治要求為宗旨。請看下面五、六○年代著名詩人,其詩集的名字,已透露出虛無的、脫離台灣社會現實的意味。
紀弦《摘星的少年》,鄭愁予《夢土上》,余光中《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蓉子《青鳥集》,洛夫《靈河》,沉冬《頌歌》,林亨泰《長的咽喉》,方思《時間》,吳望堯《靈魂之歌》,羅門《曙光》,白萩《蛾之死》,周夢蝶《孤獨國》,黃用《無花果》,謝青《春天的港》,葉珊《水之湄》,商禽《夢或者黎明》,瘂弦《瘂弦詩抄》,……等。
所謂台灣「現代詩」,大多是捨棄泥土,遠離社會,逃避現實的作品。其內容是遙遠的故土情懷;空想的異國情調;談禪論道語帶玄機的情愛歌吟;個人生活煩愁和命運拓落的怨嘆;建造自我偉大塑像的描繪;……。在形式上,除了商禽、瘂弦、方思,等極少幾位的作品,具有現代性表現手法外,大多作品的語言非常傳統;更多的是模仿西方現代詩的外形,為奇異而奇異,為晦澀而晦澀,用以掩蓋庸俗平常的內容。
陳千武在五、六○年代,出版了三本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野鹿》。下面是部分詩作的篇目:〈歸鄉〉、〈淚〉、〈腳印〉、〈伐木歌〉、〈集材機〉、〈夜行列車〉、〈煤礦工〉、〈密林〉、〈畸形的手〉、〈鼓手之歌〉、〈陋巷〉、〈寄生蟹〉、〈夜的焦慮〉、〈不眠的眼〉、〈焦土上〉、〈信鴿〉、〈咀嚼〉、〈野鹿〉、〈媽祖祭典〉、〈廟〉、〈媽祖生〉、〈漩渦〉、〈信仰〉、〈吹噓〉、〈死的位置〉、〈詛咒〉等。從這些篇目,可見三本詩集是扎根在台灣社會現實中的作品,隱約透露出詩人,對命運不幸的惋嘆、對社會污濁的憤懣、對土地的關愛、對農工底層弱勢者的悲憫、對不公不義的控訴、……。在五、六○年代白色恐怖的嚴寒中,的確需要相當膽識。
陳千武寫詩的表現手法,是立足在現實主義精神上的藝術創造。他在詩集《媽祖的纏足》〈後記〉中聲明﹕「對於語言的藝術,或寫『藝術的詩』,那種若有其事的意匠,却是屬於第二義的問題」(陳1974:163)。
現代主義詩論家,有人指寫實的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乃是昧於語言藝術奧義的粗淺說法。事實上,詩的藝術語言,無新舊、古今、文白的問題,只有運用精準與否問題。陳千武運用明朗的語言,精準刻劃出詩的意境,正是寫實主義詩歌藝術的奧妙所在。如他的〈咀嚼〉、〈境遇〉、〈媽祖生〉一類的詩,用反諷性的平常句子,精準表達出情思的意蘊,這種寫實技巧是「現代詩」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陳千武以人生哲理的思想內容,置入寫實主義的藝術表現中,謂之情釆醇厚,並非虛譽。
4
陳千武詩歌藝術的造詣甚高。可是,在詩壇的名聲並未達到他應該享有的高度。這種現象,應該視為遺憾?或者視為欣慰?
從作品、從交往,我的暸解是陳千武對這種現象是深以為慰的。他的喜愛詩、喜愛文學,因為他感受到現實的醜惡,嚮往自由的理想世界,想要拯救善良和美,而以叛逆的精神寫詩。可以說,這樣的詩人,從出發點,就和某些追名逐利的作者不同。我們時常看到,詩壇之上某些不同流派的不同意識形態的詩人,總愛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揚自我,甚而膨脹自我。可是,你可曾在陳千武的詩集中,讀到過一首捧抬自我的詩?他站得正直,不會隨風轉彎,也不願糾集一個圈子,相互拉抬。那麼,陳千武之「不慕虛名」,應該是一個事實。
陳千武的創作,已經成為泛現代詩派的異類,而他的新詩論評,又要說真話戳穿人家的假面。他走一條孤獨的詩路,自得其樂地享受文學之美和文學美麗的寂寞。
(2012年6月8日,黎明新店山居)
引用書目
紀弦。1953。〈宣言〉。《現代詩》,創刊號:2。
紀弦。1956。〈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2。
陳千武。1974。〈後記〉。《媽祖的纏足》。台中:笠詩刊社。161-6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