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15 Mon 2016 10:02
(第四十六期)來自筆尖的冷寂――終曲 李敏勇 譯寫
- Aug 15 Mon 2016 10:01
(第四十六期)編後記 蔡秀菊
「2015臺韓現代詩朗誦交流會」專輯,本期刊出韓國詩人十篇,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同仁二十四篇詩作,參與此交流會作品全部刊載完畢。
2015年5月14日與風球詩社在真理大學淡水校區舉辦詩社座談,囿於時間,當天無法深入討論與會詩人作品。本協會同仁計賴欣理事長、陳銘堯、林盛彬、蔡秀菊出席對談,風球詩社由社長廖亮羽、副社長兼《風球》詩刊主編曾貴麟代表與會,真理大學專任講師劉沛慈主持,錢鴻鈞主任蒞臨指導。會前各自提供個人作品八首,本期刊載當天座談記錄,限於篇幅,只能展出六位詩人各一首作品。
- Aug 15 Mon 2016 09:59
(第四十六期)《臺灣現代詩》投稿須知暨撰稿凡例
- Aug 15 Mon 2016 09:48
(第四十六期)版權頁
- Aug 15 Mon 2016 09:46
(第四十六期)封底照片
- Aug 15 Mon 2016 09:41
(第四十六期)封底照片
- Aug 15 Mon 2016 09:31
(第四十六期)封底語錄 王韶君
詩可以是一種創作文類,也可以是一種思考方式。詩的形成包含著想像與創造,想像可以無邊無際,創造也可以混雜多元,而無邊無際與混雜多元正是人們自由發揮思想與意志的一種展現。不過,這種說法常會被誤解,以為詩的想像是情感的肆意氾濫、以為詩的創造是空洞的無中生有,卻忽略了,如果缺乏物件與經驗作為基底,要如何進行想像與創造?
想像與創造不是在0與無限大之間任意截取各種意義,詩人的職責是要能夠有層次的發掘意義並將之有機的組成,之後,將此意義傳達給讀者,經由讀者的接收與詮釋,再度創造出新的意義。於是,在詩、詩人與讀者之間能與世界有所互動時,一首詩不再只是一種創作,而是透過思考形成一種價值與態度。也因此,不論寫詩或研究,作品完成後都必須能與讀者、世界產生互動才能成為有機的個體並延續意義。
- May 25 Wed 2016 13:00
(第四十五期)
- May 25 Wed 2016 12:53
(第四十五期)封面介紹
鳥籠 108x77cm 水彩 2003 張明祺
- May 25 Wed 2016 12:51
(第四十五期)點亮台灣現代詩文學 蔡秀菊
《台灣現代詩》從2005年3月創刊迄今,發行逾十一年一季,合計45期。前輩詩人陳千武說:「擁有愛心與愛美而愛寫詩欣賞詩的人來說,願望持有自己所屬的詩刊,等於有了自己的家,可以發表自己作業的創作,也有了收藏自己以及同仁同好們的精神結晶的象牙塔寶庫,多好啊!」趙天儀詩人說:「《台灣現代詩》創刊了,也就是說,台灣現代詩出發了,我們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支持下,我們正在創造的途徑。」第二、三屆吳麗櫻理事長給《台灣現代詩》下的定義為「『台灣』蘊涵本土的主體與土地的關懷,『現代』則寓意國際性的文學、文化視野,『詩』與『現代』、『台灣』結合成『台灣現代詩』是形式內涵,也是創作者與賞讀者心神交會的場域。」接棒的賴欣理事長的十週年感言,則反躬自省「現在,台灣詩壇,詩刊林立,新輩詩人眾多,是可喜的現象。但我們是不是有須要坐下來稍做省思。現在的台灣詩人,有在關心台灣的時代背景嗎?有在關心台灣的社會現象嗎?有在表達個人的生活體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