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有一扇無形的門扉緊閉

殷殷徘徊的那身影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稍帶寒意的天候裡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在睡夢中,暗暗

摸索潛意識的深度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伸出手

想像身體是一棵織滿綠葉的樹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決意拒絕呼吸

抗議人類的愚傲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一二

虛歲六十五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米時陣寫詩上好?

一絲光絲「ㄆㄚ」閃過頭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首卷「神聖傳奇」中的宏偉宗教主題和神聖美德之於真理、罪惡的探討,《仙后》第二卷「中道傳奇」轉向世俗美德的關懷。相較於卷一的神聖騎士,在劇烈的起落動盪中成就其神聖美德,和屠龍以解救伊甸園的偉業,卷二的情節與格局,相應其世俗美德中庸之道(temperance) 的主題,顯然轉折幅度較小,雖然騎士蓋恩(Guyon)亦遭遇了諸多史詩英雄的典型考驗與磨難。卷二在囿於中道美德的節制、調停、和諧諸意義的框限下,在其看似較為平淡甚或乏味的騎士性格刻劃、在其似乎無法恣意大刀闊斧開展的行進中,實鋪陳著史賓瑟對此美德鞭辟入裡的檢視與探問。如說卷一的神聖美德有其無可爭辯的清楚意涵,史賓瑟在卷二中呈現何謂中道時,卻不僅止於中道騎士自身,而是不斷地以不同的意象和代表,繁複了中道的意義圖譜、呈現了此美德的諸多意義可能。因此,此卷備受關注與爭論之處,也多在於探討詩人此卷中所欲呈現的「中道」意義究竟為何?

卷二故事開始於首兩卷騎士的交鋒。在旅程的起點,中道騎士蓋恩和伴隨左右的朝聖者(Palmer)[1]狀似巧遇了由巫師亞曲馬戈(Archimago)假扮的隨從,以及妖女杜蕾莎(Duessa)偽裝的淑女,並在聽信其慘遭紅十字騎士污辱的不實指控下,憤而與紅十字騎士舉戈相向。[2]此二騎士在卷二首回的衝撞連結,亦巧妙的環扣起了兩卷的關係:由宗教與出世的關懷,走入世俗的探索和實踐。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岩上詩〈舉手〉(《笠》詩刊,1995.12)

該詩分二節,第一節「冷氣開放的╱車站裡╱人群熙熙攘攘╱有人看到久別的親友╱舉手招呼╱有人因為親友要離開╱而舉手揮別╱他們的舉手╱都是短暫的」寫那些活生生的人的通常的、日常的社交禮儀,總在久別再見面或有親友要離開時,總會揮揮手,而那種揮揮手是短暫的,在揮揮手之後,自會放下手來。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乃內在的延伸,也可以說是內在的衍生物。即使是專注於描繪客觀事物的作品,無形中亦呼吸著藝術家生命的氣息,並隱含著他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觀點,以及創作的動機和意圖。從藝術家對客觀存在(包括純粹發自內在的思想情感或靈感)的觀照開始,就已經由他的內在啟動了生命的原始機能──一種對外在世界(認識本體之外的客體,包括內在所意識到的自我)產生感應的能感機能。即使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也具有這個相同的本能。我認為這就是一切藝術欣賞最原始的基礎,也是藝術品由藝術家的內在延伸出來,而能深深觸動欣賞者的內在的原因。就這一基礎來說,藝術是很單純的,就像兒童那樣,那麼單純、那麼原始、卻那麼動人。畢卡索曾說:“I have directed my life toward learning how to draw like a child.” (我一生都在學著怎樣像孩童一樣畫畫),那麼我們看畢卡索的畫,是否也該學著用兒童般單純、原始的本能去欣賞,而不是用艱深複雜的藝術理論去解剖呢?因為畢卡索確實不是根據那些理論去創作的。更何況一件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生命和內在諸種感覺和思想綜合的呈現,絕對不是幾個理論可以涵蓋和言詮的。本來用原始、單純直覺的美感可以印心的,經過那些複雜的機心和理論的解說,反而變得難以接近、難以理解,甚至於和畢卡索的創作精神背道而馳。就像高更一樣,畢卡索從日趨機巧複雜的歐洲藝術,找到了返璞歸真的藝術之路。他的生命如兒童般充滿活力。他發現了原始、單純的力量,以及豐富、飽滿的生命。

生命是如此原始的東西,內在也是。因為原始所以普遍而龐大。它既充滿了無限發展的本能和機趣,也佈滿無窮的歧途和困惑的陷阱。藝術家既具有發展獨特的生命和藝術的衝動,同時也具有將之統合於自己完整的生命想像的內聚的本能和力量。我以為藝術家必須在內在掌握這兩股力量,其次才談得上表達技巧的掌握。然而,這種藝術創造心靈運作的內在性,旁人是無法看到的。只有對自己內在有所體察的藝術家,才會覺察到這個內在的創造機制。但是這種創造的機制是藝術家內在自發性的趨向,而非有意的操作。它可能是在創作中自然養成的自我滿足的習慣,而不是藝術家藉此以創作他的藝術。所以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創作者,他的作品的評價也不會因而有所減損。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