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向認為語言只是文學表現的工具,不管使用哪一種語言從事創作,只要能傳達深刻的文學內涵,都值得鼓勵。

台灣各族母語,長期以來受到統治者的壓迫,無法建立標準化的書寫系統,導致許多有主體意識的文學作家,即使認同推動母語書寫的重要性與急迫感,下筆時卻經常感到左支右絀,力有未逮。不能以流利順暢的母語從事創作,不應該是本土派作家的原罪,大家應該把焦點放在統治者的霸權身上。戰後國民黨政權「去本土化」的國語政策,才是扼殺母語的罪魁禍首。雖然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時代,努力整合台語學者意見,好不容易頒佈一批台語推荐用字,但是拼音系統一直未能定案,當然無法編輯一套標準的台語辭典,導致長期使用華語創作的詩人,即使有心嘗試改以母語創作,但使用母語書寫有如重新學習一套新語言般,難免令人望而卻步。拯救台語的當急之務,大家應該團結一致,向教育部施壓,要求儘快制定標準台語拼音系統並編纂一套台語標準辭典,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這幾年來欣見許多有心的年輕詩人投入母語創作,母語詩也逐漸跳脫過去白描吶喊框架,朝向詩質與意象更濃厚的境界發展,楊焜顯詩人即是其中一員。

閱讀楊焜顯提供的五首作品,發現他的取材多來自身邊熟悉的人事物,有抒情、敘事與批判。不故意賣弄修辭炫技,也不刻意以晦澀唬人,他的詩風素樸而純美,值得鼓勵。賞讀楊焜顯的作品,不以語言工具為討論對象,純粹以詩的表現方法,提出個人淺見。

 

(一)夜港墘,春天爆穎的筆芯發光

 

這首詩副標題為提贈給因幼年高燒不退導致腦性麻痺的詩友蔡文傑。用無鉛的鉛筆

來形容蔡文傑的行動不便,然後描述蔡文傑如何克服困難從事文學創作,他以電動代步機車在梧棲、武鹿作近距離移動,有武鹿阿媽的疼惜,還有梧棲海港強勁的九降風(東北季風)特色……等等。但是,一首詩是否有必要如此鉅細靡遺地說出寄贈對象的特質,把詩人生活範圍內的風土都涵蓋進去,值得商榷。雖然讀者可以藉此瞭解詩人居住地的相關背景,相對地詩的鋪陳就顯得冗長,且容易流於單向發展,因而減弱了詩賦予讀者尋找意象跳躍轉折的閱讀樂趣。

 

(二)Ngiáu耳屎的下晡時仔

 

以閒閒無事的黃昏時刻,一對坐在戶碇的母子,小孩讓母親挖耳屎為書寫對象。詩中有西照日的光影變化,還有親子間的互動,以及流行收聽廣播的時年氛圍,呈現四、五十年前台灣仍處於農業社會的生活寫照。楊焜顯有不少這類捕捉懷舊氣氛的作品,不失為常民生活的另一種記載方式。但是,要求這種常民生活的書寫呈現更強張力,甚至帶有批判性,可能須要更多費心斟酌。

 

(三)做平安

 

這首詩將台灣民間做平安的拜拜風俗,描述的活靈活現,充滿拜拜時的鑼鼓陣、民眾擺牲禮、野台戲拼場、大人吆喝小孩幫忙燒金紙、收牲禮的急促聲……。只要懂得台語的人,讀了會不禁笑出聲來。但是如果以詩的角度來看,少了對民間信仰的批判,似乎就少了一點詩的韻味。例如陳千武曾有一系列「媽祖」的相關作品集結成《媽祖的纏足》,藉用媽祖的隱喻,提出強烈批判國民黨的高壓統治,那種詩就非常耐讀。因此,我期待從事台語詩創作的朋友,在書寫方面行有餘力之後,必須對自己提高門檻,接受去蕪存菁的挑戰。

 

(四)古物商的麥芽餅

  

楊焜顯多著力於庶民的生命書寫,其用字遣詞對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來說,有一股熟悉的親切感。正如前面已陳述的個人意見,由於過度依賴人物行為舉止的描述,還加入不少台灣俚語,雖有常民的樂天幽默,只是知識豐富並不等同於詩質豐富,如何充分消化吸收常民生活的養分,不管用何種語言工具書寫,都是詩人的最大課題。

 

(五)共匪傳單落佇甘蔗園

 

以這首詩來對照馬英九政府的急速傾中,實在是最大的諷刺,但是語言的創新與精鍊仍然是決定一首詩是否耐讀的要素。雖然這首詩也有一些隱喻,如「莊敬自強的田庄,聽無遠遠冷戰的砲聲」、「毋捌字的土地恬恬接收」,但是每一行的描述還是傾向散文化。

 

綜合楊焜顯提出的五首詩作,個人仍然肯定他的用心及對台灣底層人民的生命禮俗及過往農業社會的豐富知識。個人對他的期盼,則是如何從散文化的寫實風格,轉化成純度更高的濃縮作品。

                                (2010/09/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