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歷
詹于萱,筆名瑀璇,1976年生,苗栗縣人。
2010年開始寫作,簡單寫些心情散文,直到2013年歷經喪失手足之痛,而開始「詩」的覺醒。起緣早期 Yahoo 部落格,卻在 UDN 城邦部落格發跡,在藝術跟美的方面有獨特的表現手法。
除了以東海大學音樂專業,敏銳寫下多首「為古典音樂寫詩」外,感情詩以情扶景,題材多為人生的共同領悟,著重於內心情境。
詩 觀
詩是什麼?
詩是內心的自覺,是桎梏靈魂與矛盾心靈的生命出口。
我認為詩:
是一種比宗教更能教化人心的價值啟示。
詩:是智慧的人生感悟,是萃煉自我心性的結晶,唯有真正鼓起勇氣探索自我,懂得自省的人,才能體會詩是什麼。
也唯有將自我情緒管理到最佳狀況,才能達到真正關心自己且關心他人,甚至關心社會、國家……(2015年5月)
時 間:2015年6月13日(週六下午1時30分~下午3點)
地 點:無為草堂(台中市公益路二段106號)
出 席:蔡秀菊、賴義雄(賴欣,由何蓁蓁代讀)、謝碧修(畢修,由江昀代讀)、
蔡榮勇(袖子代讀)、江秀鳳(江昀)、陳秀枝(袖子)、陳明克、詹于萱(瑀璇)、
李怡嫺。(依發言次序)
記 錄:瑀璇
合評作品:(一)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二)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
(三)原色
(一)〈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
將日子堆疊成冊
緣份 留下冷冽寒雨的段落
風 掀開滄桑年輪的扉頁
不歸鳥 在空曠的青山上盤旋
以為預留的心頭堡壘
會有繽紛填滿虛幻的眸光
誰知 眾裡尋它千百悟
記憶只停留在傷心處
一條 長河喑啞無語的滄桑
一方 無底井裡咕噥的吶喊
寒月的窗 鎖不住年華的雨露風霜
標點 從來只是沉重家計的抿嘴
句號 卻是一顆生離死別的嘆息
掛在枝頭上的驚嘆號
是蟄伏待發的詩影
黯夜浮筆 只願淒容一章
匍匐淬煉人生的悲歡
讓桎梏靈魂的省悟 不再是偶然
―發表於《華文現代詩》第5期, 2015年5月
2.〈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
日與夜 輪替著生命的氣息
愛與恨 旦夕著思念的羽翼
生命的草書
蘊藏了 春夏秋冬的詩句
獨白的宣紙
書寫了 心靈角落的秘密
窗外的蒼穹
雲 輕輕地飄來一朵離散
沸騰的憂傷
揚起心中的悵然
細雨輕雷 怦然著走失的青春
驚醒 朱自清那雙休憇在森林的燕子
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
讓你徘徊在念與想的邊緣
是誰裝訂遺憾的風景
讓你飽受愛恨嗔癡的修辭
希望十年後的你學會更懂得閱讀自己
最優美的情節
在一畝回憶裡耕耘
最傾心的相知
於一葉掌心中生根
屬於童年的唇語
被收割成最美的一幅風景
―發表於《海星》詩刊第15期, 2015年3月(春季號)
3.〈原色〉
將塵凡的外袍刻筆成匠
讓貪嗔癡慢疑細細研磨
日月 將思緒彩繪上妝
醒悟後的情感 馴化成意識的純粹
回首 涇渭分明的來時路
偶而向東 偶而向西
記憶的生滅
有時濃稠 有時淡
鋒銳的稜角不再
釉色的風景 開出一棵樹
哪裡是我來的地方?
我又將欲往何處?
我無法讓自己更臻善完美
僅能將生命的鎖骨
忍痛割去 再細細雕琢塑回
將跌宕的歲月打磨拋光
讓愛恨情仇隨風而逸
靈魂隨色彩極致匠心獨運
頓悟後的理性淬煉自由的意識
哪裡是我飄逸性靈的歸處
跫音將以貓的腳步走去
踏出生命最美的原色
─發表於《台灣現代詩》詩刊第42期, 2015年6月
發言記錄
蔡秀菊:簡單說明流程,已經做成的書面賞析由在場同仁代為發言。賴欣由何蓁蓁代理、畢修由江昀代理、蔡榮勇由袖子代理。尚未提出書面賞析的同仁,希望會後將自己的觀點簡單整理成電子檔,再郵寄給我,以便做統整。最後由瑀璇發表創作感言。
賴欣(何蓁蓁代讀):很多寫詩的人,剛開始接觸詩,看詩、寫詩,似乎是從「情」出發,可能從親情、友情、愛情的感觸,而有寫詩的動念。所謂觸景生情、以情寫景、對寫詩的人來講,可能是一種抒懷的方式。作者寫的這三首詩,題目不同,但好像都在表達類似的心境。作者說「歷經喪失手足之痛」寫詩似乎在發抒「內心的情境」,也在寫「對人生的領悟」。寫詩的風格,比較着重於文字的美的藝術。這是好的開始。
畢修(江昀代讀):我蠻認同瑀璇的詩觀:「詩是內心的自覺,是桎梏靈魂與矛盾心靈的生命出口。」因此從這三首詩可以讀出她在生命成長中非常內在的感受、充滿對歲月的喟嘆。有道是「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在不斷書寫之後,心靈也達到淨化。
第一首〈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讀來心情特別沉重,詩中使用冷冽、滄桑、虛幻、傷心、喑啞無語、吶喊、抿嘴、嘆息、桎梏等等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的語詞,雖然對〈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這詩名的意境無法體會,但整首讀下來仍能感受到曾經面對的困頓與憂傷。我喜歡「標點 從來只是沉重家計的抿嘴╱句號 卻是一顆生離死別的嘆息╱掛在枝頭上的驚嘆號╱是蟄伏待發的詩影」有新的 image,而「匍匐淬煉人生的悲歡╱讓桎梏靈魂的省悟 不再是偶然」讓人感覺到一道照進的曙光,不禁鬆了一口氣。行過崎嶇路途,也裝備了自己。
第二、三首讀起來是比較順暢的,我特別喜歡以下句子「生命的草書╱蘊藏了 春夏秋冬的詩句╱獨白的宣紙╱書寫了 心靈角落的秘密」草書,常是「筆」隨「意」暢行而簡化了許多筆劃,沒學過還真看不懂。生命的草書,別人或許還在霧裡看花,但其中蘊藏的詩句只有自己清楚;「獨白的宣紙」,是喃喃自語的宣紙,或一紙空無任人遐想?還蠻有趣的。只是朱自清的「燕子」我是比較不熟的,無法起共鳴,可能是我的不認真,只停佇於朱自清的「背影」。
〈原色〉的心境,我年輕剛開始寫詩時也寫過;只是瑀璇在遣詞用字的表現手法及意象推疊,使人體會更深、更立體。這一首我特喜歡「將跌宕的歲月打磨拋光╱讓愛恨情仇隨風而逸」,當歲月被打磨拋光如鏡,必能照見不一樣的風景,許多原來沒那麼重要的爭執被放下了,用新的眼光來看過往的愛恨情仇,可以較輕鬆的心情面對,畢竟那都是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很難隨風而逝,就任其自由飄逸了。
其他還有一些詩句也都是我蠻喜歡的:「旦夕著思念的羽翼」、「裝訂遺憾的風景」、「最優美的情節╱在一畝回憶裡耕耘╱最傾心的相知╱於一葉掌心中生根」、「日月 將思緒彩繪上妝」
今天很可惜無法參與現場對談,但我相信她一定會「踏出生命最美的原色」。
蔡榮勇(袖子代讀):三首詩基本上都是探索自己生活的真誠告白。她說:「詩是什麼?詩是內心的自覺,是桎梏靈魂與矛盾心靈的生命出口。」這是不容易寫好的題材,作者願意嘗試,勇氣可嘉。個人以為作者「詩性的精神」沒能充分表達出來,過於集中心力在詩的形式。村野四郎說「詩不能以其形式的美與否,決定其是否真正的詩,而必須認清其內容」(《現代詩的探求》村野四郎著,陳千武譯, 頁21)
蔡秀菊:從詹于萱作品中的文字運用程度,可以發現她耕耘詩園地已有相當時日。她自稱初始以小品文出發,後來因喪失手足而走入詩的世界,可見寫詩也是一種心靈療癒。當我們遇到人生重大變故以致心靈失據時,積極走出陰影的方法不是藉助宗教信仰,就是從藝術創作中找到另一種精神寄託。我有一位大學好友,其弟弟為家中獨子,正值人生顛峰的青壯時期,事業有成且家庭美滿,卻不幸離癌過世,遺留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幼兒,我那位同學頓時覺得人生諸相到頭來都是「空」,因而篤信佛法,但也採取積極入世的態度,非常關心環境議題。她是抱持喜樂、佈施的心情,去做每一件認為應該做的事。所以,閱讀詹于萱的抒情詩,也讓我感受到作者積極尋找生命出口的正向精神。
或許作者從事音樂教育,對文字的韻律非常敏感,所以很容易像寫歌詞一般,出現規律的韻腳,自然而然形成富有音韻的調性。可是在藝術創作上,規律可能是優點,但若使用頻率太高,也可能會造成缺乏獨創性的致命傷,偏偏抒情詩最容易掉入音韻的陷阱。此外,抒情詩最不容易克服的地方,往往是在如何從普遍性中表現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如果只有文字表相的抒情描寫,很難觸及個人生命最隱微的纖細情感,也不容易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感作用。
要表現個人的獨特性,必須拋開許多經常被傳誦的古典詩作或一些較著名的中國早期現代文學,唯有拋棄那些既定意象的包袱,才能放開大步,走自己的路。如第一首〈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這種命題就覺得像古詩詞,內容也大致被命題綁架了,詩作中不經意地跑出仿辛棄疾《青玉案》中著名的詩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成了「誰知 眾裡尋它千百悟╱記憶只停留在傷心處」。其他詩句我就不再列舉。第二首〈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第三首〈原色〉,也同樣是處理太普遍性的抒情,很難讓讀者看到作者的個性。
乍讀詹于萱的作品,大腦裡會閃過中國古典美人圖像,美則美矣,可惜少了現代感的稜角。就像油畫裡的古典畫法,有一套公式可以畫出很漂亮的圖畫,數量太多就會讓人產生厭膩感。藝術的追求,不完美反而是一種美,我認為詹于萱如果能擺脫文字的束縛,一定會寫出令人驚艷的抒情詩,我相信詹于萱一定有能力超越自己。
江昀:當我煩躁的時候,常會到書架上拿一本詩集來閱讀,每個人對於美的事物都有好奇心,進入詩的國度之後宇宙會變得無窮大,心界自然而然就被打開了,再回到紅塵俗世,心境已大不同,故好詩可以解救生靈。于萱也說:「我認為詩:是一種比宗教更能教化人心的價值啟示。」
〈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乍看題目,不太能了解他想表達什麼?但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豐厚得像一本書,生活沉重也得面對,感情空虛也要承受,日子就這樣一頁一頁往上堆疊,我們都被時間推著走的,只要活著,不往前走都不行,滄桑也好,無奈也罷,過去的已追不回,未來的仍有可期。這首詩用一本書的形式入作,例如:成冊、段落、扉頁、標點、句號、驚嘆號、一章等等,在我讀來整首詩沒有段落,非常沉重,所以感覺標點暫歇,句號如淚。作者驚覺自己的生命意義何在?無論你的過往經驗裡發生多麼無奈殘酷的事實,尋求宗教的救贖也好,哲學也好,我認為寫詩最好,每首詩都是經過作者細心思考才創作出來的,是有生命力及反省能力的產品,但是詩也有起承轉合,這點新手要注意。其實這首詩力道很強,我喜歡。
〈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與第一首詩作,都有一種方文山的移植,例如:草書、宣紙、蒼穹、悵然、修辭等等,讓人看起來有點刻意,很明顯的不是以思考入詩,好像是刻意收集很多詞彙,再以點連成線的工法構成。這種玩法,高手可以玩得很美,失敗的話,就會變得焦點模糊,這是時下新手最容易犯的手法,因此太執著於詩的形式,反而被文字綁架,缺少獨特性。
〈原色〉這首比較沒那麼匠氣,細細研磨,頗有哲思,我比較喜歡看見這種自然反思,回顧自己生命的本質,企圖找回生命軌道,重塑生存意義的果決。
新人新手能寫這樣的體驗,以文字入詩,我覺得于萱很勇敢,勇於面對自己,願意重新調整腳步,借用詩的翅膀,讓自己的生活能夠慢慢地飛起來。因為知道生命不是永遠的,所以每天都要盡情努力活著,寫詩要從不相干的東西中尋找新的關係,武媚娘傳奇有句名言:「莫問前程凶吉,但求落幕無悔。」出境事務所也說:「遠去的背影,哪裡比得上迎面的笑容。」
書寫吧!詩人,你會是一彎詩壇新月,祝福妳活得更美好、更精彩。
陳明克:瑀璇的這三首詩是同類型的,對往日不滿,而冀望能有不一樣的未來。作者對往日的事實描述是,第一首詩的「沉重家計、生離死別」。其餘的是空泛的形容,如,傷心處、滄桑、吶喊(第一首詩),離散、沸騰的憂傷、悵然、走失的青春、朱自清……的燕子、遺憾的風景、愛恨嗔癡(第二首詩),及第三首詩,貪嗔癡慢疑、跌宕的歲月、愛恨情仇等。
這三首詩注重文字雕琢,常有對仗的句子,如第一首詩〈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一條 長河喑啞無語的滄桑/一方 無底井裡咕噥的吶喊」、「標點 從來只是沉重家計的抿嘴/句號 卻是一顆生離死別的嘆息」;第二首詩〈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第一段「日與夜 輪替著生命的氣息/愛與恨 旦夕著思念的羽翼」、「生命的草書/蘊藏了 春夏秋冬的詩句/獨白的宣紙/書寫了 心靈角落的秘密」,整段由兩組對仗句構成;同一首詩「最優美的情節/在一畝回憶裡耕耘/最傾心的相知/於一葉掌心中生根」。第三首詩也有對仗句,但不太工整「日月 將思緒彩繪上妝/醒悟後的情感 馴化成意識的純粹/回首 涇渭分明的來時路/偶而向東 偶而向西」。
這三首詩,以比喻,形容詞和空泛的意象書寫人生,顯得缺乏生動、感人的臨場感。讀其詩,腦海中無圖像出現。如第一首詩的「標點 從來只是沉重家計的抿嘴/句號 卻是一顆生離死別的嘆息」應該是詩中重要的部分,但「沉重家計、生離死別」卻無法喚起讀者的感覺,讀者完全無法知道發生什麼事,當然無動於衷。因此,我期望作者回到親身的經驗,把感動想寫詩的那一瞬間,以白描手法呈現,不要依靠修辭等文字技巧。讓讀者經歷作者的經歷而感動,那就應該是好詩了。
袖子:佩服瑀璇有勇氣接受合評,回想我自己拿出作品讓前輩評論後,簡直不知道該如何寫詩了,太多理論批評,反而容易囿限自己的思維與創意,所以,無論如何,繼續寫下去,就對了。
瑀璇作品的特色,是題目都很特別,吸引讀者想一睹為快。這可能就印證她的詩觀「詩是內心的自覺,是桎梏靈魂與矛盾心靈的生命出口;是智慧的人生感悟,是淬煉自我心性的結晶」看第一首題目〈黯夜浮筆,只願淒容一章〉,就不知道她的暗夜究竟怎麼了,希望再繼續看下去。第二首詩的題目〈是誰叼走了你的夢境〉,一般是叼走了夢,但于萱卻訂為夢境,夢境是抽象的,運用轉化,訂一個悲慘的題目,吸引讀者再看下去。
其次,大家都提到很多詩創作常用既定語詞形容,美則美矣,但看不出個人的特色。詩是很私密很自我的。運用別人創造的華美語詞來描摹心情,但作者的體會不一定跟別人相同。例如,用「美不勝收」形容風景很美,究竟多美?有人喜歡湖光水色,有湖水就覺得美不勝收了,對創作者而言,可能即使有湖水還不覺得美。就像秀菊老師提到,現任風球詩社的主編曾說《台灣現代詩》的作者都在現場,就是描寫生活所感。
另外,她的作品使用的語詞華美,像「標點 從來只是沉重家計的抿嘴/句號 卻是一顆生離死別的嘆息」、「不歸鳥 在空曠的青山上盤旋」建議瑀璇不要太在意詩的形式,詩的用語固然要美,應多描摹實際感受。
瑀璇:2010年開始我只是寫心情散文,文章的起承轉合還沒有一定的成熟度,想到什麼寫什麼。讀過我早期散文作品的讀者,對我的評論不一。當時的我多以「第一人稱」寫作,所以特別感人,但讀完前後文,卻不一定有連貫性,當然也跟當年低潮時期雜亂的心情有關。2013年遭逢喪失手足之痛,我尚未從傷痛中醒來,只是一貫性地大量寫作,試圖去圓滿胞弟不圓滿的感情婚姻狀況,也像在安慰自己的心,所以部分對比優美的文字會出現在文章中。透過持續寫作,2014年已經滌濾部分傷痛,我已經能接受現實中所發生的事情,畢竟人死不能復生。當然我也開始探討何謂「詩」,如何著重有詩意的寫法。2015年開始有文學雜誌跟筆者邀稿,當然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有人肯定了自己,憂的是我的寫作經驗不足,但我願意嘗試。
回頭檢視自己的作品,我想用「練琴」做比喻。剛開始學琴的小朋友,還不懂得音符在五線譜上的位置,不能分辨每一個音的音階和音色,學了一段時間後,開始接觸簡單的鋼琴小品,經過日積月累練習,稍有技巧後,老師可能會給一些名曲練習:例如貝多芬的曲子。當然剛開始可能彈的不好,多練幾次則稍有起色,多年以後再重新彈奏,會發現無需多練也能完美詮釋該曲目。寫作也是如此,我目前還在探索階段,文字的運用只是練習,難的是在意境上的追求,也希望透過不同讀者能更深看透我的缺失,以求改進,我想這才是合評的目的。此次合評對我的幫助很大,讓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寫作,感謝所有在場詩人提供寶貴建議,我會繼續努力耕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