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辦單位:台灣現代詩人協會、風球詩社
二、協辦單位:真理大學台文系
三、時間: 2015 年 5 月 14 日(星期四)14:00~16:00
四、地點:真理大學台北淡水校區財經學院一樓312教室
(25103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五、與會來賓
1.真理大學台文系:錢鴻鈞(主任)、劉沛慈
2.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賴欣(理事長)、林盛彬、陳銘堯、蔡秀菊(《台灣現
代詩》主編)
3.風球詩社:廖亮羽(社長)、曾貴麟(副社長)
4.列席:永井正武、何蓁蓁
六、記錄:李欣樺
七、座談內容
(一)主持人:劉沛慈
在座每位詩人大家好,今天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和風球詩社的座談交流。首先請兩邊詩社自我介紹,之後就每位詩人提供的八首作品進行交叉討論及提問,並請每位詩人介紹個人的創作理念,最後陳述各自詩社發行的刊物及運轉的特色,以上是今天的大致議程。我們先請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賴欣理事長發言。
(二)座談
(1)賴欣
很高興有機會跟風球詩社在這裡進行交流。首先介紹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到場的詩人,第一位是在淡江大學任職的林盛彬老師,第二位是陳銘堯老師,他們都是協會裡蠻資深的詩人,第三位是蔡秀菊老師,目前是《台灣現代詩》主編。
(2)劉沛慈
謝謝賴欣理事長的介紹,接下來我們請風球詩社社長廖亮羽發言。
(3)廖亮羽
各位老師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能與各位老師交流,我是風球詩社社長廖亮羽,我們有發行詩集和詩雜誌,因此我也是風球詩社發行人,另外一位是風球詩社的副社長曾貴麟,他是我們創社六年後新進同仁,非常優秀的詩人,也是《風球》詩雜誌主編,目前唸淡江大學,剛考上東華大學研究所。我現就讀華梵大學哲學所,曾就讀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目前住在淡水,希望之後可以和盛彬老師多多交流。
(4)劉沛慈
謝謝亮羽,另外我們還有一位貴賓,永井正武老師,老師很辛苦,昨天從彰化趕上來,今天一大早就來參加座談會以及交流會。請永井正武老師自我介紹。
(5)永井
從七歲到十七歲住在台灣。父母親都是醫生,又因戰爭關係到台灣。十七歲以前,在《創世紀》、《藍星》、《中央日報》、《公論報》等,都有發表作品。回日本前,大概寫了兩百多首詩。回日本後繼續寫,可是沒有對外發表。直到六十五歲,從教授退休後,認為台灣應該要培養人才,又來到台灣,已經待了 11年。今年準備要回日本。我的詩大概有三千多首。方耀乾老師幫我整理了18本詩集。其他的作品,在這一兩年內都會陸續整理、發表。
(6
)劉沛慈
謝謝各位,今天的交流方式,介紹個人詩作以及閱讀後的心得分享,以交叉方式進行討論。我們先請賴欣理事長發表意見。
(7)賴欣
這是我們第一次與別的詩社交流。每個詩社都有自己的方向、風格,有人會說詩社的風格有好或不好,我認為不能如此論斷,用欣賞別人作品的心情,這樣比較好,但也有可能欣賞的角度跟作者的創作不太相同,甚至完全不同,這是常有的事。作品發表之後,就跟作者無關,詩就任由他人欣賞、評論。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大方向,比較希望突顯台灣以及現代性,台灣是指台灣生活周遭的經驗與體驗;現代則是突顯自由的風格。詩其實沒有一定原則,但最主要還是在表達作者的想法,我們協會傾向於表達生活周遭的事物。
(8)林盛彬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寫詩,李元貞老師的啟示當然有影響,不過真正對詩有較成熟的概念是需要後續的學習。開始跟詩社接觸是因為李魁賢老師的邀請,參加了笠詩社,也因笠詩社有很好的傳統,前輩會帶新入社的人,給他一些關於詩的概念以及交流,從那時才知道詩有分「大我」、「小我」,也在那時才開始思考,不要老是寫自己的私人問題,別人很難進入那個近乎私密的詩語世界,因為那是個人的經驗,連語言都是個人的語言,但詩是要與他人交流溝通的。之後,也聽趙天儀老師總說理論唸得越多越寫不出詩來,結果真的寫不出來。後來,因為教書的關係,自己不能不懂理論,只是理論跟實際是有段距離的,詮釋詩的時候,也不完全是靠理論,都是經驗慢慢累積、摸索,但理論至少提供了一個方向去處理文學上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不是寫甚麼的問題,而是怎麼寫,社會上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要怎麼寫出自己意想中可以觸動人心的效果,是我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
(9)陳銘堯
風球詩社讓我想到,日治時期 1934 年左右,有幾個台灣留日學生在日本接觸到剛從歐洲傳到日本的超現實主義。他們回台後成立了風車詩社。但是那個時代台灣社會人文環境不同於日本,當時風車詩社的顧問是楊逵,他在詩社開會時曾致辭說:「我們要用腳寫詩」。這顯然和超現實主義的取向是明顯不同的。無論如何,風車詩社只存在很短的時間,也沒留下痕跡。現在,蔡主編傳給我貴社同仁一些詩作,我很認真讀了,老實說有蠻多地方看不懂。這和我大學時期看不懂那時的現代詩是一樣的困境。我也試著看外國名詩人的中譯本,也一樣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現在我找來英文本,查一查生字,反而還看得懂。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10)蔡秀菊
要說我從何時開始創作也不知從何說起,大概是文藝青年之類,很討厭背誦,所以高中時最大的夢想是當農夫,雖然沒當成,至少也讀生物系,國中教師退休前又去研讀生態所,所以我的思考邏輯大多屬於科學訓練。還沒參加詩社前,都是寫自己喜歡的,教書時投稿過學校校刊,但動力不足,後來有機會參加社會運動,雖然我並不是街頭運動型的人,只是時代潮流好像會把人帶到那邊去。在學校教書,我是屬於敢建言的人,常常得罪當道,而這種個性也反映在詩作中,1980 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開始興盛,而我就讀的台灣師範大學,卻在幫國家洗腦,我最反對國中能力編班,後來莫名其妙地成了教師會促進會會長,這些因緣下,我去讀台灣文化學院,遇到笠詩社前輩陳千武、趙天儀、賴和的兒子賴洝,1995年被陳千武叫去擔任「’95日月潭亞洲詩人會議」接待外國詩人,之後就進入笠詩社。一路走來,大概做事還算勤快,因此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創刊時,即使完全沒有編輯經驗,卻被前輩指定要我當主編。現在回頭檢視《台灣現代詩》創刊號,實在很稚嫩。這十年來,多少也有一點成績表現。《台灣現代詩》已經發行 41 期,還要發行十週年詩選集,這些歷程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像金字塔般慢慢累積,所以這 41 期詩刊就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精神。
(11)廖亮羽
六年前創立風球詩社時,有一個機緣,我就讀華梵大學時辦了一個詩展,邀請東吳、台大、師大學生,因為邀稿而認識很多同學。能夠參展的作品大多是詩社或是文學獎的作品,現在政大、師大、台大都有校園文學獎,那次詩展與幾位得獎者成為朋友,後來組成讀詩會,固定寫詩交流討論。第一次辦讀詩會時,邀請嚴忠政老師,嚴老師鼓勵我們說讀詩會成員有十幾個,何不創立詩社,一般校園詩社有五個社員就算多了,嚴老師也曾經創過跨校詩社,一直鼓勵我們創立詩社,所以我們辦讀詩會的第一天,就決定創立詩社,同時開始籌備《風球》詩雜誌。我唸台灣文學史,知道像風車詩社、創世紀詩刊,因志同道合、有共同理念或主張而創立詩社。我們因為來自全台各地,有些人從國中或高中就開始寫詩,都有自己的風格。因此風球詩社的成員,每個人的詩風都不同,有的不好懂,有的很白話,我們是各自發展,不會說以後要走甚麼風格,讓人感覺就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所以《風球》有很多風格,關心的議題也不一樣。創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很久沒有跨校詩社的活動,另一方面則是辦刊物可以讓年輕人有更多發表的園地,也希望把詩推廣到台灣各地,不只是多一些人寫詩,也多一些人讀詩。以此為目標,我們這幾年的活動量很大、光是在大學、高中的詩展、座談會就將近五百多場,越偏僻的地方我們越希望推廣。讀詩會找前輩或是得過文學大獎的詩人對談經驗傳承,希望有興趣寫詩的人或有興趣把詩寫好的同學一起參加,讀詩會的地點有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在讀詩會一起寫詩。校外則在咖啡館、書店也有詩展覽或講座,給上班族或社區民眾參加。跨界合作部分,我們會將詩結合歌曲、微電影、劇團演出。詩雜誌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剛創刊時我們一直在摸索,因為希望在網路書店或咖啡館都有販售,所以會以比較輕鬆的方式來吸引民眾,像是遊戲、圖像詩或是旅行、音樂。之後做了一些調整,因為時代變化,年輕人遇到很多問題,如未來出路、貧富差距,因此詩刊主題與社會議題有些相關,下一期推出的主題是社會運動:環保運動、學運都有採訪與報導甚至寫詩。一個主題是為年輕人,包括夢想失落、學生的貧富差距、居住正義之類題材的方向;另一個則以台灣為主,因為詩社主要以學生為主,想讓學生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所以之後的主題會有有關在地的特色。希望讓詩社的同學以及年輕朋友認識台灣,包括為台灣寫詩。創作部分,我自己是在這大二上了白林老師的課才開始,因為課程的關係才發現詩很有趣,但這一代的年輕人起步比我早,很多人很早就開始寫詩,創立詩社後,才發現很多人都寫得比我好,有的年紀比我小,所以詩社帶動的是良性競爭。而我最近喜歡旅行,也有寫很多旅行詩,今年得到國藝會的補助,為義大利寫一本詩集。
(12)曾貴麟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可能是詩歷最短的,也擔心跟老師之間會有年紀上的隔閡。我高中的時候開始寫詩,詩是一種很有遠見、寬容的文體。在青春期會有一股腦的對社會看法和疑問,大多數的人都不知該怎麼做,但詩卻能告知我們一寫事情,透過詩可以預見問題,提前發問跟解惑。作者透過文字讓讀者分享和擁有,而大學生寫的詩可能是為了尋找與世界接軌的某個點,所以我們可能以思我的方式去面對詩以及社會大眾的問題。七年級生已慢慢抬頭,八年級生還在努力的站穩腳步。我讀了幾位老師的作品後,發現風球詩社寫詩可能在尋找一個氛圍,但老師的作品就在找台灣情感,也就是集體的情感。我們這個年級的不是不敢跨出步伐,而是不知跨出的步伐該踏向何處?因此我們還在尋找如何說話、如何替台灣說話的方式。現在的我們不知該如何呈現,因跟貴詩社合作,可能透過報導、散文的形式轉化為詩,我也會回到故鄉宜蘭,也會回頭審視大學生活,很多詩社都是回到台灣尋找人群,用詩的方式到了現場。透過不同的方式尋找答案,讓詩回到故鄉。
(三)Q&A
劉沛慈:聽了兩個詩社每位詩人的成長歷程、創作經驗和詩刊發行的過程之後,下個階段希望以提問方式相互交流。我先拋出兩個問題:
(1)
Q:劉沛慈
亮羽分享風球詩社的創立過程,賴理事長提到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著重的理念,請問風球詩社依哪種理念命名成立?
A:廖亮羽
過去詩社取名都有時代意義,我們這個世代的詩社命名也有歷史緣故。命名風球詩社,是因為有一位楊牧老師的詩迷帶了他的詩集,那時想了兩三百個名稱,在楊牧的詩集中看到「風球」這個名詞,因此命名。風球是颱風時的警告信號,也代表影響力、腳步、新世代詩人的樣貌。
(2)
Q:劉沛慈
風球詩社在大專院校、高中舉辦過很多的詩相關活動,請教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詩人們,是否會仿效風球詩社,考慮往較低年齡層的對象來辦活動?
A1:蔡秀菊
只要有單位願意跟我們合作,我們不會限制任何年齡層。兩個詩社成立過程是因為前輩的帶領不同,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偏向穩健,以台灣為主體。各詩社的走向不同,屬性當然有差異,我們與大學院校合作現代詩座談,希望從學生作品中認識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討論他們的作品。
A2:廖亮羽
風球詩社也希望可以透過與各位老師的交流提升水準,因各位老師在學術上都有一定的成就,相對也會擁有多數學生,才希望能在風格不同的情況下相互交流,以提升對詩的風格與看法。18-25 歲對詩有興趣或是有志寫詩的詩人,只熟悉有名氣的詩人,甚至也只讀詩他們的詩集,因為文學獎會使新一輩詩人和追逐獎金的人,去尋找創作題材,導致相同類型的詩集大量湧現,也影響現代的詩風。若評審的詩風不同,也會改變詩風,不至於讓世代趨近於同一種詩風下,因為文學獎影響這一代的詩風以及讀者,迫使其他不同風格的詩不易被觀察和學習。想趁這個機會跟老師們建議,或許詩社可以辦自己的文學獎,將年輕人的目光吸引過來。
A3:陳銘堯
文學獎對剛開始寫詩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總會有少數人不是為了得獎而寫詩的吧。本土詩社大多數傾向社會關懷和寫實風格,因為太直白淺顯,內容題材也多為人所熟知,少有獨特風格的表現。而年輕人比較天真爛漫,喜愛新奇,所以這樣直白呆板的寫實詩,當然就不太能吸引年輕人。這固然是大勢所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新奇,其結果往往就變得標新立異,甚至於寫到不知所云的境界去了。追求真實的詩人,應該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表現甚麼。至於如何做最好的表現,那是需要時間磨練的。如果自己知道要表現什麼,寫出來的詩卻連大多數有經驗的讀詩人都看不懂的話,那這是不是值得寫詩的人探討原因出在哪裡?這樣的探討,我相信對寫詩的人是絕對有益的。
A4:林盛彬
台灣環境比較特別,不只是文學獎,還有媒體壟斷、訊息壟斷,這些都是長期問題。對於文學工作者或是詩人,閱讀是很重要的,如果看不懂就先放下,儘量看大師的作品,對超現實有興趣,就閱讀西方超現實主義的作品,西方的晦澀不在於文字,而是思想,台灣在某種程度上剛好相反。西班牙十六世紀有兩個重要的流派,一個強調意念,一個強調修辭,異曲同工之處在於用最少的字,展現最多的意象及內容,因為這樣,所以不容易理解。詩與追求名利是另一件事,但如果真的想從事文學創作,還是要多看好的作品,並盡可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聶魯達也曾寫過很白的詩,是為現實生命和普羅大眾而寫,不要迷失在時代的氛圍裡面。我們不是處在台灣這個地方而已,世界很大,需要多關心,寫出的作品才會更有深度。要理解自己所寫的,如果認為「為藝術而藝術,就不能有政治」,這是不可能的,國外的大師很少不關心世界問題、人的問題。
A5:廖亮羽
就看不懂與看得懂來說,晦澀或是強調技巧,我認同老師說的,詩人需要為自己的作品負責,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確實有發生無法解釋自己作品的現象,通常都是在初學寫詩的同學身上,讀詩會也有這樣的例子。大部分的作者都還是會力求情理,將情景交融,提升到藝術的境界。之前提到文學獎的趨勢,影響最大的其實不是寫詩的人,而是讀詩的人,因為不知道評詩的過程或方向,只看到得獎的作品,認為就是好詩,其實不然。另外看得懂的部分,可以參考《衛生紙》詩刊,總編輯為鴻鴻,主要是以寫實主義為主,而且只有鴻鴻在審,呈現出他的個人特色,他們力求文字直白,但意境是高深的,並且希望跟社會各階層交流。風球詩社有各種不同的寫詩風格,是為了方便表達的一種工具,我曾經一次出三本詩集,第一本以長詩為主,另外一本是現代詩,第三本則是白話口語詩,白話口語詩是因為內容大多是觀察後用自己的方式寫的,我希望是以我觀察的人看得懂的方式寫詩,而不是用太過於深的字眼,讓我的觀察者看不懂,因為我只想替市井小民發聲。若是我想跟藝術對話,我會用哲學的思考去寫詩,我認為這只是一種工具,讓詩人方便闡述主題的一種方法。
A6:永井
是價值觀的問題,是人的價值觀還是物質的價值觀;詩本來就有它的結構、形式、內容。用中國人的想法「真、善、美」來看待老師的作品,我是非常同意且欣賞。不過,剛剛說的「白話文詩(打油詩、文字遊戲等之意的詩文:以後注加)」,是真,但不美;美感就是藝術,沒有美感就不是詩,是藉詩來的表達。例如:泰戈爾的詩,詩文簡單但有風趣;被翻成中文後,每個都不一樣;有翻得很好的,也有翻錯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詩裡面有詩人的人生觀、生命感;在一個空間裡,把所有宇宙感、空間感、哲學感被拉進去了。詩,跟語言有關係,就是要用自己的母語,不要把它想得很低下。人要有內在美及外在美,外在美沒有的話,內在美也沒有,詩人最少要有內在美存在,外在美可以不需要太過於花俏。
我認為台灣人寫詩都沒有標點符號是不對的。日本人、外國人寫詩時,最少有句號;用中文書寫,如果沒有用標點符號,就會有很多種的解釋。這就是難讀的原因。如果要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表達出來,那就應該明晰化,要精簡。因此,我認為一行的詩最美、最漂亮;雖然中國也有對聯、四行、五行到七行,但多以四行為主,而日本因為受中國影響,大多只有四行以下的短詩留下,長詩大部分都不會留下。詩就是人性最美的東西。要留下來有名字的詩,還是選擇留下一行沒有名字的詩,我想這就是詩人的價值。
(3)
Q:蔡秀菊
想請教亮羽,因為亮羽的詩作有許多引用跟注釋,這樣對讀者來說會不會非常雜亂?而且在同性議題上,我發現亮羽比較喜歡陳克華的詩作。
A1:廖亮羽
貴麟在淡江大學帶「微光詩社」,他是第二任社長,可以請他談談詩的美學部分。
A2:曾貴麟
我覺得沒有討論到詩作很可惜,比如秀菊老師可以引用到植物並帶入詩裡,銘堯老師則可以把一些抽象理念寫成像實境劇一樣,盛彬老師則是很喜歡將河海山川帶到歷史現場,我都很想跟各位老師請教創作上的描寫與用法,大部分是技術層面及情感方面的問題。我自己看八○年代的同學寫的詩,覺得很多人寫詩的現場和氛圍,不是一個真實的現場,也沒有明確的對象,這是我們這一代可以修正的地方,像是台灣的風景或是社會現象,用實境的方式來寫詩,讓我受益良多。
A3:賴欣
謝謝今天有這個機會可以在這裡與各位詩人交流,交流會之前,我一直和秀菊老師討論如何辦這場交流,但坐下來後,發現大家都討論得很熱烈,能跟別的詩社互相交流觀摩,是一件很好的事。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的創辦人原本也是笠詩社同仁,原先創辦時沒有特別宗旨,是我在跟隨協會所體悟出「台灣」跟「現代」兩個主要重心,雖然現在台灣現代詩人協會裡仍有許多笠詩社成員,但並不代表我們就與笠詩社一樣,但是台灣現代詩人協會也是在學習和揣摩。
(4)劉沛慈
今天非常感謝兩個詩社的蒞臨,我自己從中收穫很多,也特別感謝我們系主任錢鴻鈞教授,在百忙中還出席交流座談會並全程陪同,我們請錢主任談談今天的心得,為活動畫下美麗的句點。
(5)錢鴻鈞
我覺得賴理事長講得很好,他們這群老前輩也是來接受批評的,只是年輕人很謙卑,沒有很大膽的把自己的意見展現出來,老一輩還在成長,亮羽也很努力地回應,兩邊的交流讓我覺得很豐富,我覺得這就是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