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八九○至一九一四年間,新興的思潮,一般稱之為「現代
主義」(Modernism)。「現代」一詞並非肇始於現代主義。「古
代」(ancient)與「現代」(modern)之分,實源於十五世紀時,
文史學家將文藝復興之前長達近一千年的時間稱為「中世紀」
(the medieval age),斯為「現代」觀念的對立面。而十九世
紀末之後所流行的現代主義,強調的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
,所要傳達的是進步(progress)與效率(efficiency),其觸角
延伸至科技、建築、文學與藝術各方面。
  在此時期,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的
物競天擇說(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使得一般民
眾對於宗教的確定性,以及過去認為人類智慧有其獨特性的信
念產生動搖。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在《資本論》
(The Capital, 1867)中,質詰資本主義本身的矛盾,認為勞
方並非永遠受制於資方控制之下,反而是和資方之間有相互影
響的作用。這些思想上的改變,讓現代主義者對於真理產生懷
疑。在文藝上,現代主義最先在法國萌芽,諸如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的文學作品、福婁拜
(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的散文和小說以及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以光影來表現自然景物的印象派
繪畫。而二十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運動,也將「前衛」
(avant-garde)觀念開始運用在藝術表現上。
  現代主義文學摒棄寫實主義的傳統觀念,不相信絕對的事實
,轉而用一種情感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達真正的看法與感受,
作品中常常會表露悲觀的態度或是傳達詰問的精神,很明顯地
和維多利亞時期作品中的樂觀想法有所區隔。尤其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戰之後,人們開始質疑與挑戰政府、政治、宗教以及社
會規範。隨著權威的瓦解,個人無法在混亂的時勢中為其複雜
的情感找到宣洩出口,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致使當時的人
們顯得格外沮喪、困惑與憤怒(Childs 2000: 18-20)。作家
乃以不同的方式來重新為藝術定位。其中較為耳熟能詳的作家
有史坦(Gertrude Stein, 1874-1946)、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1882-1941)、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等。
  現代主義摹繪現代性,作品不再側重於社會道德,不再充塞
著崇高的辭彙,亦不強調是非善惡二元對立。在文字和題材上
,現代主義對於傳統形式進行顛覆、文字語法斷裂、並在文體
上混合「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的手法,
披露城市中人性之醜惡,探討人際間的疏離和孤獨感,以自我
為創作基礎,強調人的存在價值與精神內涵。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論,對
於現代主義之發展亦有重要的貢獻。佛洛伊德提出「潛意識」
(unconsciousness)的概念,說明人的潛意識中隱藏許多不為現
實所容許的慾望、情感,以及內心的矛盾與衝突,而這些糾結
的情緒會出現在睡夢中,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為,並左右我們
日後所做的決定。佛洛伊德的學說對於當時文人影響甚鉅,尤
其是一八九九年出版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更是受到廣泛的注目。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單一規範並
不存在,「自我」(self)不斷在進化(evolving) ,是易變
(fluid)、斷裂(discontinuous) 與不完整的(fragmented)。表
象的人性刻劃已不符合思潮上的轉變,作家應該要「探索潛藏
的動機與慾望」(“explore hidden drives and desires”)
 (Childs 2000: 51) 。這樣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到意識流的
寫作方式,最著名的作品便是喬伊斯的《尤里西斯》(Ulysses,1922)。
  《尤里西斯》共分為十八個章節(“episodes”),在看似組
織凌亂的敘述當中,喬伊斯以其筆下小人物布魯(Leopold Bloom)
在1904年6月16日於都柏林一天的旅遊見聞,模倣/諧擬希臘
詩人荷馬《奧德賽》(The Odyssey)中的英雄人物奧德賽(Odysseus)
的遭遇。小說標題Ulysses源自於Odysseus之拉丁文譯名,而
小說中的章節內容亦和《奧德賽》有相互對應之關係。喬伊斯
的主人翁布魯其實就是現代反英雄版的奧德賽,而布魯在都柏
林的一日則可比做奧德賽之十年漂泊;布魯不忠的妻子茉莉(Molly Bloom)
所對應的是奧德賽的妻子潘娜洛普(Penelope)。茉莉憶及和布
魯的親密關係時,意識與語言融合為一:「我以雙臂環抱著他
我願意並將他拉向我我願意他因此能感受到我滿懷的芬芳我願
意而他的心瘋狂地跳著我願意我說我願意我會願意。」 喬伊斯
完全沒有使用標點斷句,寫出近四十頁的連寫長句(run-on sentence)
,來呈現茉莉內心的想法。《尤里西斯》建構了時空交錯的敘
事結構,並以細膩的描寫來傳達角色內心的想法,堪稱是意識
流小說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詩人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是現代主義
重要的詩作。他擅長摹繪現代都市之迷失、壓迫、疏離感與多
樣性。批評家咸認為〈荒原〉晦澀難懂。在這首長達四百三十
四行的詩作中,艾略特大量援引典故、使用六種語言,以比喻
、暗示、象徵等手法,時而獨白、時而對話,運用時空交錯與
意象堆疊的方式,在看似錯落的結構中,傳達第一次世界大戰
之後,年輕人對於生命感到的空虛、迷惘與悲觀。以第一部分
「死者葬禮」(“The Burial of the Dead”)為例:

不真實的城,
在冬天早晨棕黄色的霧下,
一群人流過倫敦橋,呵,這麼多
我没有想到死亡毀壞了這麼多。
嘆息,隔一會短短地嘘出來,
每人的目光都盯着自己的脚。
流上小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聖瑪莉‧烏爾諾教堂,在那裡
大鐘正沉沉敲着九點的最後一響(查1985: 49)。 

現代主義作品跳脫傳統文學模式,因其特殊之發展背景,文人
放大了思考格局,關注歷史與社會變革,以自我為創作之基石
,將此情懷以文字抒發,復加以意識流的敘事手法,不再強調
形於外的現象描述,不再相信所謂的「絕對」(the absolute)
,著眼於作家的內心想法,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學表現。


引用書目

中文
查良錚。1985。〈荒原〉,《英國現代詩選》。湖南人民出版
社。頁46-97。

英文
Childs, Peter. 2000. Modernism. London: Routledge.
Eliot, T.S. 1991. The Waste Land. In T.S. Eliot:
 Collected Poems, 1909-1962.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51-76.
Joyce, James. 1990. Ulysses.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Stephen, Martin. 1991. English Literature: A
Study Guide. London: Longm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