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過去涉及「南方」[1]的詩人、詩作討論並不在少數。[2]因此,我們或可從現有的基礎上,轉而從更長遠的歷史視域,來探討目前南方詩書寫的狀態,並推演出適於當前台灣社會、歷史發展軸線、未來目標的思考點(或立基點)。另外可以思考的是,所謂的「南方」是一個相對或絕對的概念?若是一絕對的概念,那麼南方是否會排拒了其他的質素,但若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那麼該相對於誰?又是如何相對呢?此點將在後面陸續討論。此處需先處理的是,「南方」作為一個「概念」有其時間軸/空間軸的座標取向,但在「定標」時,在重層複雜的狀態之下,如何離析其中的課題,則顯得格外困難(卻又必要);換言之,若將南方的詩書寫作為一種課題(或視角、實踐的策略、研究途徑),那麼該思考即是如何實踐之?以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聯結點為何?或許方能使南方的詩書寫提升至一具有精神動能的位階,且足以融涉、引領「台灣」現代詩、詩史的書寫表現。
因此,本文將以《重生的音符:解嚴後笠詩選》、《2009年台灣現代詩選》、《2010台灣現代詩選》為探討文本,進而結合竹內好的《近代的超克》內的若干觀點作為研究取徑,並以地理/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環保等)/書寫的三個層次(或認同)作為討論的基礎,[3]期以探析所謂「三位一體」的精神動態之位階,是如何進入「台灣」的「空」之狀態,同時本文也期望透過「南方」與「台灣」的聯結關係,進而試論「台灣」作為一個方法論的可能性。
[1] 為使討論能夠聚焦,此處的「南方」限指現今的屏東縣、高雄(縣)市、台南(縣)市三個行
政區為主要的地理範疇、活動範圍。
[2] 例如以區域文學為要的有;依作家(若又單指詩人)的有洪雅娟《從文學書寫到綠運實踐──
笠詩社醫生詩人曾貴海與南方土地的話》(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9年)、林秀美的《鄭烱明及其詩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等;依社會運動為主的有柯汶諭《打造南方意識──以南方綠色革
命的運動者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若依文學地景、
傳播現象的則有林慧敏《《文學台灣》雜誌研究(1991-2005)》(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等。篇幅所限,此處不再贅列,但前舉之例只是部分的代表,
從中能發現,「南方」的文學作為區域、縣市或空間概念的相關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3] 為避免時間/空間向度、詩作(或)文本、詩人的討論有失焦的可能。本文必須先將研究範圍
作一限縮:一、在時間上,以2009、2010年的時間為主要基點,並以此反推至1987年(解嚴),
故時限將從1987年跨越至2010年;二、空間上,以「南方」為主要概念,延伸至社群、地理
的多重向度,並以現今的屏東縣、高雄(縣)市、台南(縣)市三個行政區為主要的地理範疇,
延伸至詩人的戶籍地、遷居、活動及移動後的空間定位;三、在詩人、詩作的探討上,以《重
生的音符:解嚴後笠詩選》為主,《2009年台灣現代詩選》、《2010台灣現代詩選》為輔,間旁
涉《笠》、《台灣現代詩》等詩刊。其他未述明者,將依行文依次補充說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