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游秋萍(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四年B班)
(1) 烏衣巷
他
徘徊
在橋上
銅雀鎖住他的腳步
野草在飄渺的靴中
搖晃
衣帶盪起門裡紅豔豔的笑語
燕子啣起夕陽
那屋簷下卻沒有小小的嘴兒等牠
小巷
好似仍錦繡踏遍
踏遍──
他
徘徊
在橋上
悠遠的烏黑的
他
在夜色裡
誰也沒有回頭招呼他一句
6
(1) 非死不可
只不過想敲出清澈響亮的單音
花了點力氣
十根指頭的距離
在框架裡搭建起
綿密的關係
裸露的那個心室裡的小小角落
大概放著潘朵拉的盒子
熟悉的陌生人的鑰匙
僅僅置於指尖
然後重生,或是
葬於百萬粒子的狹隙間
為了那個小小的綻放的我
說好了
非死不可
7.
(1) 生命的湖
垂暮的舞台過客
仍奮游在生命的
湖
生,何悲苦?
死,皆解脫?
再如何用力注入
汗水、淚水、血水,湖水
總同等波長地
涵泳、翻滾、打漩,惟
舞台 燈光漸滅
湖岸 千百顆眼
卻提高頻率在
閃爍、熠耀
啊!那是一種
過癮
創作理念:2011年,靜宜大學台文系教授劉仲倫老師,編導她的第七號作品《湖》,由靜宜大學台彎文學劇場與大開劇場,於4/30、5/01、5/03三天共5場聯合演出。我以花甲之年,飾演一位遭受白色恐怖迫害,而得被迫害妄想症,在崇高理想破滅之後,終其一生擔任船票售票員當面臨組織縮編時,被迫提前退休。在退休前一日,向一位購船票遊客傾吐其生命歷程。
這一連串的劇場體驗,是我的生命省思。《湖》劇中的湖,就是一個浩瀚的生命體。人,被生下來,就是被拋棄在這個「生命的湖」中,奮力翻泳求生。生命飽含悲苦,尋求解脫的過程,對當事人,雖然刻骨錐心,但對無比廣漠的「生命的湖」來說,卻激不起一絲可見的漣漪。面對這種生命情調,只冀望在生命結束時,如同戲劇謝幕時一樣,能獲得一陣鼓勵的掌聲,而從心底說出:「此生過癮」。
(2) 兒子!我要回家!
兒子!
你在哪裡?
我,行動笨拙了嗎?
我,反應遲鈍了嗎?
我,說話反覆了嗎?
我,必須住這裡嗎?
每餐,同桌的,他們是誰?
每晚,身旁的,怎沒老伴?
每天,罔市仔,怎都不來?
這裡,到底是哪裡?
埕尾的蓮霧,開花了沒?
罔腰家的花貓,生了幾隻?
窗戶,怎麼變成那麼小?
圍牆,何時疊得那麼高?
這裡,到底是哪裡?
沒有曾孫們的繞膝、嬉笑,
也該有雞、鴨追逐、鳴叫,
卻只有
地板望著天花板,
青光迴繞著牆壁。
這裡,到底是哪裡?
昨晚
聽完老伴的鼾息!
天亮
他到底跑到哪裡?
打電話找他,
從沒人給我號碼。
這裡,到底是哪裡?
我兒子啊!你終於來了!
我早就準備好了,
圍牆外就是家了!
哎!咦!唉!噯!
兒啊!我過得舒適、愉快
這裡,設備齊全、環境整潔
人員,溫暖親切、照顧周到
兒子!你,安心打拼事業吧!
創作理念:2010年4月,我的81歲,有長期糖尿病及失智症的老母親,左腳趾因受感染,切除2根腳趾,住院50餘天後出院。手術傷口雖穩定,但未痊癒,自忖無力繼續理療,乃轉往護理之家照料。
據照護人員轉述,家母在該處相當不適應,每天早上起床就整理好行李,放在床邊,聲稱今天她的兒子(指我)會來接他回去。這種「倚門望兒歸」的景象,思之泫然。老母在幾次失望之後,曾將輪椅駛往窗邊,攀窗勉力站起,作勢跳樓。為人子者聽到這個訊息,但又無力解決,其無奈、痛楚之深,如同鈍刀之慢剮五內。
每當我聞訊趕到護理之家時,她先是笑容滿面的說:「我們現在啟程回家吧!」,但相當奇特的是,就在我稍有遲疑之時,老母卻能立即察知,並隨即改口表示,這裡環境、設備很好,人員親切,照顧周到,最近還交到一個「麻吉e」,很高興住在這裡。老母值此風燭殘年,仍惜兒如此之深,為人子者,能無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