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為同仁江自得、陳明克舉辦新詩集討論會,還特別邀請岩上、林盛彬、金尚浩、林鷺、利玉芳與蔡秀菊等詩人、學者撰寫評論。不同於一般錦上添花或置入式行銷形式,討論會切實而貼近文學本質;不像時下的新書發表會,常流於歌詠大會,值得大家肯定與支持。尤其,江自得又舉辦一場新書發表會,會中邀請兩位任職大學的年輕教授,擔任引言與評論,書中女主角現身,驚艷了當時在場與會者,透過詩人與詩中的主角對話,更有深入詩境的不同情致

    感謝多位前輩的詩評,讓我更深刻感受了江自得情詩的濃濃情味與陳明克短詩朦朧的美感。江自得曾在台灣現代詩第三十一期卷頭語中提到:「愛、創造、美」是自己確立的價值觀,一生追求的就是與此相關的事物(江a 20121)。例如他告訴詩友說自己年幼時就特別欣賞落日,注意夕陽照耀了整片稻田、甘蔗田,這樣愛美,描摩美的事物,後來就用詩的語言來呈現。

「木浴桶的檜木香濕毛巾上的體香像湍急的月光流入臥室淡化我血液中濃郁的鄉土味╱╱坐在床頭讀著一首剛寫給妳的詩感到一個又一個叮叮噹噹的故事自你音樂性的秀髮飄出╱╱窗外的一排台灣欒樹正以盛放的黃花大聲歌唱╱╱哦,Masae,我的Masae讓我以一首情歌擁住你讓你以花的容顏在我懷裡入睡」(江b 20129-10)整首詩的氛圍,就是一對既詩意又濃情的夫妻,在家裡的溫馨情愛的唯美畫面。

「哦,Masae,妳記得嗎我們的愛,從百合的香氣開始妳記得嗎,那一年我們把一朵百合盛放的歡呼帶回家╱╱妳記得嗎,有一天我們也把一朵百合萎謝的聲音帶回家,把我們小小的臥室塞滿哀愁的叫喊╱╱哦,Masae,我們的生活反覆著花開與葉落我們的愛在爭先恐後冒出來的白髮叢中靜靜發亮╱╱從我們臉上的青春掉落下來的滿地星星,已在我們的腳印上靜靜睡著」(江b 201269-71這一首詩也是整個沉浸在時光静靜流動,見證兩夫妻生活中愛賞花、愛捕捉美的感覺,與省視週遭事物的變化,一起關心、一起用「心」紀錄下來。

江自得用鮮明的意象或重疊的意象,透過點點描摩呈現整首詩的感覺,例如第四首用體香像月光傾洩到處瀰漫,加上月光如湍急的河流快速的湧動,更能明顯感受到這種鮮明生動的意象。總而言之,江自得以十四行詩的書寫方式,具備「起、承、轉、合」架構,或如靜宜大學台文系唐毓麗教授在新書發表會上所言「先提出初題、續題、變奏再結尾」,將濃稠的情感透過這種架構,兼具美妙的音樂性,傳達出來。

   至於陳明克的新詩集《期待》,共分四輯,其中「輯二」的作品偏向短小,呈現小品的美與感動,值得品賞一番。這些作品適合兒童欣賞,兒童多能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象,但不全然是陳明克刻意要為兒童而寫,符合趙天儀在《兒童詩初探》中提出的觀點:廣義的兒童詩應包括成人創作但兒童可以欣賞的詩。個人認為「輯二」作品的特點有四:

1. 內容範疇適合兒童欣賞:在此輯中,多數是描寫大自然的環境、生物或生活的感觸,合乎兒童的心理投射。只有〈竹拱橋―老的原因〉、〈太鼓〉兩首比較超乎兒童的想像境界。

2. 語言淺白、描寫角度比較特別:陳明克寫詩運用的文字並不深奧,但他寫作的切入點與觀察跟一般童詩創作者比較不同,以〈眼淚〉、〈燈火〉、〈墜落的露珠為例,一般創作者通常會選擇美麗的譬喻著墨,但陳明克卻採用堅強、掠奪、短暫存在的美來描寫。

試舉三首為例:「盛開的杜鵑花╱獨自抵抗沙塵暴╱堅持花瓣水潤光采╱╱那是杜鵑花的眼淚」(陳2012124)杜鵑花瓣上晶瑩剔透的水珠,通常被比擬為美麗又夢幻的珍珠,但陳明克的〈眼淚〉卻有獨到見解,那是抵抗沙塵暴卻仍堅持維護杜鵑花花瓣水潤光澤,而含在眼眶裡的淚珠,這種感受深刻的作品讓讀者產生不一樣的視野,詩向來就在身邊,處處可以為詩。「春夜的山下也都睡著╱唯城裡燈火像蠺蠕動╱向外緣探手探腳╱╱幾時一塊爬向另一片桑葉?」(陳2012129)都市文明像列強侵蝕弱小國度一樣,〈燈火〉用不太容易察覺的「蠶食」,一步步驅逐原始與古樸。「清晨路過草地╱寂靜得聽見╱草擦過我的褲管╱╱突然看到發亮的露珠╱輕輕飄落╱在我的褲管消失╱我感覺到我的死亡╱╱好幸福啊╱晶瑩的露珠」(陳2012131)〈墜落的露珠〉一詩,露珠晶瑩的美,即使片刻出現,也是存在過,也是美極了!詩人有一顆易感的心,連些微的變動變化,都能察覺感觸。

3. 獨特的音樂效果:詩的音樂性一般是指文字的節奏與韻律,童詩因為是提供兒童欣賞,詩句朗誦起來有令人愉悅、歡樂,充滿希望的感覺。但陳明克的詩,因為表達的情緒比較特殊,詩句唸起來甚至有些蒼桑寂靜的感覺。朗讀〈芒花中〉「漫長的山徑╱芒花在兩旁搖盪╱╱我是瞬間的浪花╱追逐飄忽的鳥鳴」(陳2012135、〈經過〉「經過行道樹╱搖晃閃爍的日影╱從她的髮梢散落╱整片草地╱╱如今還靜靜開花╱╱我默默地注視╱繞道緩緩經過」(陳2012139,靜靜的、憂傷的感覺油然而生。

4. 意象鮮明:兒童詩除了要有音樂性,也要使用意象的語言,才能精鍊地讓人感受到鮮明的意象。如〈眼淚〉一詩,將杜鵑花花瓣上晶瑩剔透的水珠比喻成淚珠,對抗頑強的沙塵暴的堅毅形象,非常清晰。

    創作之餘,詩人也希望得到知音賞識,或藉由發表作品讓更多人閱讀並互相切磋,促使個人創作更上層樓。欣然看見台灣現代詩人協會如此用心舉辦同仁作品討論,讓愛詩的有志之士感受深刻。如果能夠多加推廣,並作跨領域結合,讓文學有更多樣貌呈現,必然有加成效果。例如,可以邀請大學音樂系師生或相關社團,以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表現詩作意象;也可用戲劇演出,呈現敘述性的詩作,如此一來,可以讓詩推展得更廣更遠。目前的跨領域結合多為繪畫,這是值得繼續推廣的作法。但詩畫對應可能因詩句被具象化,反而無法表達詩的隱喻情境,因而,需要更多詩作賞析的討論會,來帶動詩的變奏演出。

 

引用書目

江自得。2012a。〈為什麼要寫詩〉,《台灣現代詩》第31期。台中:台灣現代詩

人協會。頁1

江自得。2012b。《給Masae的十四行》。高雄:春暉出版社。

陳明克。2012。《期待》。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