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

 

這次我們來談談1950年代後半期至1960年代中期,在日本現代史上所謂第二次的戰後派,以『櫂』、『今日』、『鰐』三個詩誌作為展開活動,及其代表詩人作品的風貌、重要的特質。之所以稱為第二次的戰後派,是有意識地要跟前面我們所談到的荒地』、『列島詩人及其活動作區分,他們可說是第一次的戰後派。而第二次的戰後派才是真正的戰後,戰爭的陰影、社會的動亂逐漸遠離、模糊而褪色,經濟飛躍的發展,形成了所謂「団地」世代(一個小家庭住在公寓),忘懷了思想詩、社會詩的主流傾向;或者說,以明朗代替黯鬱,抹消存在的陰影,走入安樂的日常,回復到抒情,追求語言韻律和明亮的詩風,反映了另外一個時代的風貌,也投射出不同詩人的創作方法。雖說是抒情,與戰前先驗性美學的『四季』派有相當的不同,現代性的硬質的抒情,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傾向,而對於戰爭的關心,戰後日本的存在現實的思考,在此階段仍然沒有完全摒棄。一般而言,進入1950年代以後,日本現代詩的全體性(多樣性)漸漸地顯露出來,更為自由的主題,方法的發揮,達成了不同的、多樣的風貌。這個階段說是百花爭放的開端,或者是前一過渡階段並不為過。

 

二、從』,詩和詩人的變革與活動

 

本節我們從1953年前後,接續下來的詩團體與詩人互動,作一個開始的敘述,透過這些詩誌的活動來呈示當時詩壇的主流方向。

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中,首先出現的詩人團體即是。昭和28年(1953)它以茨木法子、谷川俊太郎、大岡信三個詩人為中心,前面兩人年齡大了一些(接近第一次戰後派),大岡信則出生於1930年。這樣的一個組合,有各自不同的傾向,如茨木的穩定和理性;谷川的放逐、曖昧的詩性,顯示硬質的飢渴,具有強烈的現實,他的形式和內容都十分完整,極力講求感性和知性的均衡;大岡信則從青春期的感受性出發。即使如此,這個詩人團體卻有共通的回歸日常,在明亮的抒情之中,以詩作為生的慰藉,力求回復感性、音樂性以及自我表現的特色。他們可以說摒棄了思想詩、社會詩,而意圖回復感性的詩人,這裡頭有著變革時代的詩的意圖,不言可喻。

接下來,今日這個詩人團體,也約略在此前後時間,由飯島耕一、清岡卓行組成,而則是前兩人再加入大岡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人曾經共同成立超現實主義研討會,定期聚會,對於超現實主義的詩與詩人做過仔細的研究與思考。而其結果,自然地呈現在心象的重視、詩作技術的運用,自由解放的思想,三個方向。

總之,從的成立與活動,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他們採用不同的視角,形成新時代的詩的強烈意圖,他們可以說是間隔在前一個世代和六年代中期以後登場,更為年輕的詩人世代中間的存在。

 

三、飯島耕一、清岡卓行、大岡信三位詩人作品之略述

 

本節來看看代表這些詩人團體的三位主要詩人其風格及特色。

首先是清岡卓行,他的年齡應該是屬於第一次戰後派和第二次戰後派連結的中間位置,而他最活躍的舞台就是剛才所提到的今日。他對於超現實主義的熱衷與關心,已如前述,以自動記述和運用,往往呈顯出探求意識下的內部世界的方法與方向。他也曾參與電影製作,對於外部現實的記錄性的把握,有極高的興趣。另一方面,對於日常特別是對於生活有極其根本性的探究。比如說四季的風景與變遷,透過速寫與素描的方法,樸實地加以呈露。他的詩中有著悔恨和憂愁,也有著甜美的和平心境。他的生活詩是屬於透明的結晶,對於亡妻的鎮魂作為主題的詩作,特別令人感動(也就是愛)。

飯島耕一1953年即以23歲的年輕詩人出版他人的天空這本詩集得到高度評價,在詩壇佔有重要的位置。這首〈他人的天空〉代表作中,具備有詩人開啟不同的戰後的景象之意味,從極其緊張、無法放鬆的狀況,顯示了一種放開輕鬆與這一時代的現實的轉變有著關連。然而,作為詩人的姿勢,顯示出是一個自由的人,戰爭結束初期的時間即使仍然存在,卻顯現了淡去和朦朧,而他對於現實的關心,社會性的題材,也具備有一種詩人良知的探索與批評。

我認為他們三個人之中,最值得重視和提及的則是大岡信。大岡信出生於昭和五年(1930),他曾經當過記者、大學教授,他也是傑出的法國文學研究者,著作極為豐富。他初期的詩篇,極具青春的幸福與快樂的表情,不折不扣地存在著對於抒情的陶醉,如木馬〉、〈像歌一般〉、〈為了春天都是代表作。他的詩代表一種感性的獲得和勝利,編織了青春的夢。然而,他並不沈溺於青春的溫柔之中,逐漸展開了對於現實的批評的意識,對時代的不安與黯鬱也以詩來加以呈顯。第三個階段,從穩定期不斷進行大幅度的實驗,使用探究世界的語言作戲劇性的表達,具備有語言的冒險的渴望,比如說有名的瑪麗蓮,即是以瑪麗蓮夢露作為主題的時代節奏,極其接近現實。然而,並不以直接關連於現實的語言來表現,即使具備有抽象性,但卻是極為安定性的風格和構造。

 

四、結語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超現實主義對他們的影響。

以上概括的敘述了1950年到1960年之間從詩人的活動與創作特色。1960年代以後的日本詩壇,還有種種不同的面貌。然而,在日常性中意圖脫出平凡的日常,卻需要種種的掙扎。前述的詩人們以抒情作為武器,展開了一個新的階段。1960年代以後的詩人,有許多卻以語言的變革作為思考的重點,詩的語言回復混沌、繁瑣、扭曲的傾向,也形成了新的風貌和特質。

本章為「日本現代詩史論」單元的最後的休止點。我們可以他山之石,回顧先前種種敘述,找出日本現代詩之重要演進軌跡和價值所在。即使如此,譬如地方詩人的活躍和盛況,女性詩人的存在與風貌,這些都是仍然值得探討的課題,留待將來有機會再作敘述和思考。

 

附錄

 

1. 他人的天空  飯島耕一    陳明台

 

鳥兒歸來了

啄著地面的黑色的龜裂

在不熟悉的屋頂

上上下下

看來似乎是走頭無路的樣子

 

天空像似吃了石頭一般地傷透腦筋

思索著事物一般地沈鬱

以不再溢出的

  好像  他人  一樣地

在天空  迴流著

                         ―(陳2011154-55

 

 

2. 〈給春〉  大岡信    陳明台

 

從砂濱  掘起泥睡的春

你以它裝飾頭髮  你笑著

如波紋一般  散播天空的笑的泡沫

海在靜靜地溫暖草色的日光

 

你的手在我的手上

你投擲的小石子  在我的天空

  今天天空的深處  流洩花瓣的影

在我們的手臂上  萌出的新芽

在我們的視野中心

掀起飛沫而迴轉的金色太陽

我們是  湖泊    樹木

在青草的地上  洩落在枝梢的日光

我們是

洩落在枝梢的日光跳躍著你的髮的台地

 

新風的吹拂中  門打開了

呼叫邊緣的影  以及我們的

多數的手

道路  在柔嫩土地的肌膚上  十分新鮮

你的手臂在泉水中輝耀著

而在我們睫毛下的是

沐浴在陽光中

靜靜地開始成熟的

海與果實

 

(陳2011176-77

 

 

3.〈寂寞的春天〉  清岡卓行    陳明台

 

儘是延伸繁茂的

這個大都市的高樓大廈或者敷設道路

在那底部  隱藏著雜草的幻影

如此地  令人想起戰爭後的廢墟

一個人  坐汽車向都市中心去的

  不知道為什麼  突然感到可怕

是因為作天

在靜靜的郊外散步時

看到了在道路的鋪石與鋪石之間

從隱藏著夢的小小的空隙裡

顫顫巍巍地開始萌生的幾根雜草的緣故嗎

然而  經由人工栽培而長出的那些

在那時竟然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茫然地眺望

失去夢的一般的東西

在那兒迴響著

那是在戰爭剛剛完結的時候

現在已經不在世間的妻子

還是少女時代居住的雙親家的前面

鋪石道路的橢圓形的間隙

同樣地  淡綠

同樣地  吹著初春的塵埃滿佈的狂風

搖搖幌幌「原文如此」,應為「晃」)地蕩漾的事

我鮮豔地回想起那些

 

(陳2011145

 

 

引用書目

 

陳明台。1994。〈祀奉感性的時代昭和三十年代的詩與詩人〉,《前衛之貌》。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頁78-93

陳明台譯。2011。《憤怒的構造戰後日本現代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