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條件 蔡秀菊
陳千武老師交待我擔任「綠川新詩話會」的聯絡人,由鄭順娘公益文教基金會
提供場地和經費,每月一次例會,為喜愛詩文學的文友們對詩的探討及作品合
評。首次於2001年8月18日 召開第一回,一直持續至2004年11月20日第三十
三回止。在例會中首次認識李益美,才知道她曾經執教於台中縣立清泉國中,我
也曾在該校服務長達十二年,而且彼此同屬清水鎮人。只是緣慳一面,我進入該
校服務時,她已調職至台中市立光明國中服務。
「綠川新詩話會」除了安排演講之外,重點放在作品合評,透過詩友對詩的見
解,分別提出個人看法。所以接受作品合評的詩友,必須有相當大的勇氣。畢竟,
讚美的話人人愛聽,批評或建議難免令人一時無法接受。如果行之文字,還可以
嗤之以鼻,但是站在第一現場接受真槍實彈的批評而能面不改色,也要具備一點
過人的勇氣。
李益美雖然是退休的銀髮族,本來大可跟一般退休老師一樣,過著「週休七天
月領七萬」的優閒生活,但她卻選擇當愛心志工,後來又一頭栽入詩文學的不歸
路,實在佩服她的勇氣。
「綠川新詩話會」緣起於鄭順娘女士邀請陳千武老師為基金會學員指導現代詩
創作,李益美在那段時間接受 陳千武 老師的現代詩啟蒙,表現旺盛的學習力,作
品相當豐富。當然初學現代詩,還無法充分掌握詩語言的精準與濃縮,容易在詩
與散文之間擺盪,難免令人感到挫敗。或許成長於海口的韌性吧,李益美雖然不
是天才型的詩人,但她這幾年來的努力,在詩文學的花園裡,也逐漸綻放美麗的
花朵。在詩文學的花園裡,有人慣以艷麗壓倒眾生,有人則以外型怪異取勝,有
人雖然長得嬌小,卻能自在地表現自我,李益美的詩屬於後者,是一朵認真執著
的小花。
記得我負責規劃「綠川新詩話會」個人合評人選時,最大的瓶頸是找不到願意接受合評的詩友。對小有成績的詩友來說,作品被放在手術台上任人宰割,難免會不服氣,聽太多溢美之詞又覺得虛假;對初涉詩壇的詩友來說,作品有太多瑕疵,是否能擋得住如千萬發子彈穿心般的批評,不無虞慮;對參與討論的詩友而言,能否提出高明見解,對詩的解讀是否精闢,也是相當嚴苛的考驗。舉辦作品合評於作者或批評者都陷於兩難局面。最令我感動的是,李益美在這種情況下,仍幾次慨然答應接受合評。還記得她第一次提出作品時,很多詩友你一句我一句發言踴躍,建議多於讚美,說得她當場落淚。老師當那麼久,平常習慣於對學生說教,一時角色置換,實在有點難為她。讓我這個承辦人覺得非常過意不去,不知如何安慰。還好,她的韌性克服了初期的障礙,從挫折中站起來最值得敬佩。經過一年多的磨練,她似乎體會到捕捉詩靈感的要領,在命題、轉折、跳躍、意象的表現上,都能看出她進步的痕跡。這幾年,她的作品也越發成熟。
詩文學為李益美的退休生活增添色彩,即使升格為阿嬤,我相信一個愛寫詩的阿嬤,是上天賜給孫子的最好禮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