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言紀錄:

趙天儀:李東霖的「詩語」謂其對現實有所凝視,對唯美純情的個人情感也充滿
想像,這是值得肯定的,年輕人的詩本來就應該充滿純情的發抒。他的詩〈最後
一次壯遊〉寫了對生命終點的關懷,〈根管治療〉一詩也以人生必定會面對的疾
病來入題,〈冬臨〉和〈雨宴〉關於季節或自然景物的書寫,在現代詩中是常見
的題材,書寫這類的題材宜在生活經驗中多多感受、用心觀察,獲取深刻的認識,
不要只是人云亦云,可以在詩中增加自己的思考和體悟。
  詩的閱讀與創作可以由三個方向來思考,其一是音樂性的經營,亦即詩的韻律
與節奏感,其二是意象(image)的修辭,例如隱喻、擬人法等,但目前較被重視
的則是其三——意義性的賦予,例如:機智、幽默、反諷(irony)、弔詭
(paradox),換言之,即是詩語句的多義性。英國文論家瑞恰茲
(Ivor Armstrong Richards)曾在《七種自由的意象類型表現》一書談論詩語言
的多義性,是可以進一步參考的典籍。
  除此之外,詩更要真誠,不可以做假。除了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更要多多閱
讀好的作品,包括西洋文學經典,充實並且累積。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懂得「刷
新」,寫出具有年輕氣息和生命力的作品。
喬 林:李東霖的詩表現了年輕人充滿綺想的真實想像。作為一位詩人,誠實、
實在是很重要的,詩應該要貼近生活,並保持正義、正派的精神,〈根管治療〉
是一首佳作。詩人將愛情與「根管治療」醫療行為做了連結,是很具新鮮感的詩
作,且其意象的接合手法亦頗平順,既有「奇」的感覺,又不顯突兀,因此充滿
詩味。然而,第一首〈最後一次壯遊〉所用的意象卻又太過紛雜,用字也似乎不
夠準確,我認為「憂悒」一詞的使用還可以斟酌,應該換用更能表達出「恐慌感
覺」的字詞。
  寫詩的焦點要集中,且意象要有層次,主意象一個就足夠,不該在一首詩中放
置太多的意象,甚至可說愈少愈好、愈純粹。換言之,要把詩寫得「容易進入,
愈嚼愈香」才是真功夫。
林 鷺:李東霖的作品數量不少,水準難免參差不齊。第一首〈最後一次壯遊〉
篇幅略長,有些詩句顯得多餘,尤其是第二段,甚至可以直接刪去。不過,我頗
欣賞第四段的「包袱一只/擠不進金銀寶山/裝不下超載的豐富的愛」這幾句,
句中帶有對生命深刻的體悟,從社會事件為出發點進行創作,寫出詩人的生死
觀。以作者現在的年紀,能有這樣成熟的思想,也是難得的。接著讀到〈根管治
療〉,我認為這是一首好詩,不論詩的結構或語言的使用,都值得給予掌聲。
  〈冬臨〉一詩很明顯是個人的抒情詩,呈現詩人渴望獲得困境之後的救贖。「找
不到該在哪裡申辦一紙/入境簽證/給想像通關」這樣的句子頗有新鮮的味道,
雖然全詩稍顯晦澀,以較「非現實」的手法表達抽象的想法,對於情感的描述則
是一種「忠實」的呈現。寫詩可能緣於具象的外在刺痛,也可以是內在心理的騷
動,甚至是一時莫名浮出的情緒,或許連作者本身也無從得知。最後,〈雨宴〉
這首詩,很抱歉的是,我認為是一首可有可無的詩,個人並不很喜歡。總之,還
是希望東霖在詩創作的動力上不要停止,能够持續努力。
楊 風:李東霖這四首詩作詩風灑脫,有某種程度的氣魄。我認為〈最後一次壯
遊〉未必單純指涉八八風災的大規模災難,也可以詮釋為「一個人」的獨自死亡,
換言之,若要更聚焦八八風災的題材彰顯,則可以再深入書寫,加上副標題或是
詩中詞彙的加強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根管治療〉這首詩,我詮釋為一首書寫
「一夜情」經驗的情色詩。這首詩「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確是一上乘之作。
詩就是要寫得若隱若現,曖昧才會更美。至於〈冬臨〉一詩,則是有點晦澀,
開頭四行詩句的語意不夠清楚,是作為詩的引子來使用嗎?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理
解,可以再斟酌,刪去似乎也不影響後面詩句的發展。後面段落的描寫則還可以
明白,寫的是冬天來了,詩人睡眠著、想像著整個季節就是「放大的我」。至於
〈雨宴〉這首詩,我認為相當晦澀,我到現在也還沒讀懂,因此不宜直接批評。
蔡秀菊:我直接就作品來談,〈最後一次壯遊〉可以讀到李東霖的企圖心,從其
不落俗套的標題即可看見。他將天然災害所導致的死亡比擬為「壯遊」,不以悲
觀態度看待。其中第三段「大規模的亡失/無助地赴一個遙遠約會」所寫出的寂
寞與無助,似乎與「壯遊」的豪氣精神不夠契合,即使心中有理想,書寫出來的
文字也應與這份企圖心有所呼應。
  〈根管治療〉一詩有作者自己生命的東西在其中,是會打動人心的作品。或許
也可以觀察出「標題」的重要,好的標題給人好的想像,所以我主張詩題的訂定
應直接切入核心。
  〈冬臨〉一詩的確相當晦澀,比如說:「渴求南去/盪起下個季節的鞦韆」,
其中南方的意義是什麼?接著又寫到「辦一紙/入境簽證/給想像通關」,過程
中的意象思想太過跳躍,從南方、鞦韆,到入境的關口,似乎不夠連貫,銜接的
邏輯性仍必須關注。若將這首詩拆開閱讀,單一詩句相當漂亮,但串在一起之後
卻令人難以理解此詩所要表達的焦點。寫作的過程仍要扣住題目,組合起來才能
產生整體完整的想像。
  〈雨宴〉是一首趕流行的遊戲詩式的詩作,我不贊成這樣寫詩,也很不喜歡,根
本只是在賣弄文字。每句首字的「雨」字造型,以及每句尾字的押韻(ian4,ㄧㄢ
ˋ韻),讀來缺乏「刺人心肝」的喜悅感。這種遊戲的詩作,寫一首跟寫一百首是
一樣的,耍玩了一次就沒用了。我很不鼓勵這樣的寫作,這不是詩,只是遊戲罷了
。詩的寫作還是應該有所感觸再謹慎下筆。
  年輕詩作與詩人未來的詩「向」發展一定會有不同,隨著閱歷的豐富、心境的轉
移,年輕詩人未來寫出的詩一定也會有所改變。不過,詩人年輕的書寫,正充分表
現自己「現階段」的情感,只要避免紛亂拼貼、聚焦單純意象,寫詩,除了寫出整
體,也更記錄了當下的純真。
王韶君:李東霖的詩作雖然晦澀,但其中富有年輕的想像,讀來也感覺清新。其
詩作〈最後一次壯遊〉用「壯遊」比喻死亡,相當令我震撼。〈根管治療〉和〈冬
臨〉的抒情風格也顯得年輕,其中「渴求南去/盪起下個季節的鞦韆」一句讓我
覺得詩風十分可愛。至於〈雨宴〉則寫出與雨有關的雷霆閃電的一群自然現象的
互動交纏,或許也可以有其他聯想。總言之,我覺得他的詩作語言很細很美,也
很有年輕的性格。
李東霖:我的寫作的確很有「幼稚」風格,或許是「裝可愛」失敗的效果。〈最
後一次壯遊〉的確太雜,置入太多想說的東西。除了去年八八風災給的靈感,多
年前妹妹過世的記憶,也是我對「死亡」時常思考的原因。「包袱一只/擠不進
金銀寶山/裝不下超載的豐富的愛」是希望死者可以好好安息,實在無須還要眷
戀或庇佑生者,這樣的要求太沈重了。
  〈根管治療〉也就如同各位所讀出來的,是充滿單純、曖昧與空虛的惆悵,或
許寫詩||甚至是一切生活||只要「單純」就足夠了。
  〈冬臨〉想要呈現的是自我認同上的矛盾,「浮起與沉溺」、「模糊與顯像」
、「預言與回頭」,以及「眾聲與默語」都屬認同的矛盾。詩中「渴求南去/盪
起下個季節的鞦韆」則是想要表達矛盾之外,我還有不穩定的孤單性格,或許就
是冬天來臨的氣息。
  正如大家對〈雨宴〉一詩的負面評價,我也不喜歡自己的這首詩。換言之,這
首詩也「成功地」被大家討厭了!我只是想要嘗試看看,寫出這種遊戲詩的感覺
會是什麼。如蔡秀菊老師前面所說:「這種詩寫一首和寫一百首都一樣」,的確
,寫了〈雨宴〉好像也沒什麼深刻的意義。用個比喻來說,如果我把這首詩PO上
網路,倘若被別人冒名盜用,我好像也不會因此覺得憤怒或傷心||就是這樣不
痛不癢的「嘗試」吧!所幸,我也只是「玩」這一次。詩呀!好像還是應該有了
感觸才書寫。
  謝謝各位詩人前輩的指教,很感動自己的作品能被這麼認真討論,除了誠惶誠
恐,還有很多很多的感恩。
趙天儀:詩,不論是明朗或者晦澀,都必須留有空間讓讀者想像,不可以把畫面
說盡,而且語言的晦澀也不等於詩的晦澀,都是可以繼續真誠經營的。
  我對年輕詩人有所期許,詩人的閱讀量如果能夠多多累積,知識訓練充足,從
文學中累積學問,詩的語言自然也會成長。面對批評不要在意,只要要求自己多
讀好作品,包括許多外文好詩,然後回過頭檢視自己,持續累積、繼續努力,一
定會有所進步。


喬林書面補充

李東霖的詩充滿着綺想的意象。
  〈最後的一次壯遊〉﹕這應該是以遭土石流掩埋亡者口吻,來記述八八水災的
一首詩。詩題有整首詩要傳達的意向指示作用,「最後的一次」意謂着以前也曾
有過多次,「壯遊」中「遊」在語感的「時間」認知上是一長時間的,如遊覽、
旅遊,同時從「遊」給人的情緒訊息應是愉悅的,因此「壯遊」的「壯」字不管
是意指壯烈或其他,其行為應該是情願的,甚至是愉悅的。被土右流掩埋死亡,
應該是不情願地被迫瞬間走入死亡,而詩題把它導向是「最後的一次壯遊」,似
乎在詩題和後領的整首詩間的鉤接上出了點異狀。這異狀也偶現在整首詩的語句
、語段,我不知是否是作者企圖創造另種我不曾體驗過的閱讀接受效果。如第二
段第四行「以及壓不成的憂悒」,面對突來的土石流應該會是一時處於恐慌的狀
况,沒有時間來進行憂悒,同時憂悒必然是寄居在長時間的狀態。
  〈根管治療〉﹕是一首佳作,作者將愛情與「根管治療」醫療行為做了連結,
是很具新鮮感的詩作,且其意象的接合手法亦頗具自然,沒勉強感,既有「奇」
的感覺,又不顯突兀,便會充滿詩味。
  〈冬臨〉﹕這首詩很像早期的某些超現實作品,讀起來有難度。俗說一部〈哈
姆雷特〉,在一千個讀者眼裡是各自的一千部〈哈姆雷特〉,這首詩原載《創世
紀詩雜誌》必定有其詩的效力。
  〈雨宴〉﹕這首詩如藏頭詩,侷限於每行第一個字的部首「雨」,對作者是一
辛苦的考驗,但也較易流於「製造」而非「創作」。

以下文字是供参考,非本記錄﹕
 《笠》詩刋開始時,每期選出當期要登出其中的五首詩,先用鋼板刻印合評詩作
,不署作者名,發由台灣北中南三地(委一人主持、記錄)邀約詩友合評,而後
作品與合評記錄同期登出。因同一刻寫筆跡又不知作者為誰,故評者可不忌諱評
語,作品也因而獲得讀者確實的檢驗。這個合評模式猶如醫學上的臨床試驗,從
近二十位評者的檢驗反應中,可以得知自已詩作的效能,以及自已詩作的優缺點
,從而思考再如何精進﹔就評者而言,其評語也同要受到評斷,某一評者若有慧
見也會給其他評者增益啟發。新的詩美學來自新的創作中發現,因此若作品有新
的詩藝,也可激發出評者新的詩的美學識見。可惜這種落實、激發詩學思考的合
評場域,已不復在。我有幸在《笠》7、11、12期投稿都被選為合評作品,且與同
受合評的其他作品得到較好的評語(甚至有一評者一看拙作,就斷定是喬林的作
品,這表示我已有了鮮明的風格。)這又是寫作進程中一次極大的激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