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近代詩與現代詩的轉捩點
追本溯源日本現代詩發展,戰後雖是新的階段,但戰前有些作品已經可以稱之為現代詩,而大正初期
可說已經確立現代詩的方向。
本來近代和現代在日本的意義都是modern,比較早期的明治時代被看成新詩體的出發期,現代性可能
沒有那麼徹底。為何有近代詩存在?這是時間問題,因為從近代詩發展到現代詩,面臨兩個問題:(一
)語言形式:日本有傳統漢詩、和歌、俳句,有七五或五七調,語言沒有革新、無法打破「調性」束縛
,永遠不能從創新語言著手。(二)內容問題:日本的近代性出發,主要受到象徵詩影響,亦即法國在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交接期間,個人內面感情的解放。從浪漫詩到象徵詩的感覺和情緒發展過程中,個
人現代主體性的獲得。最初可能只是人間的解放、個人的確立,後來慢慢演變成探討人的存在。面對知
性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以及歷經戰爭和戰爭造成文明的荒廢,產生對現代性的批判。但在日
本,作為西方現代詩導入、日本現代詩起點的象徵詩, 卻必須面臨日本傳統詩的形式束縛及內面精神革
新兩個層次的問題。
二、近代詩的形成
新體詩肇始於明治十五年(1882),東京大學三位教授: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井上哲次郎共同出
版『新體詩抄』。這三位教授受到西方影響,尤其是史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社會進化
論的影響,開始有新思考並配合日本明治政府近代化國策,以平常語言表現新思想,他們認為傳統和歌
、俳句已跟不上時代。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留學美國,前者為心理學家和史學家,後者是植物學家,
井上哲次郎專攻哲學,是前兩位教授的學生。『新體詩抄』是第一部語言革新的著作,內含十四篇翻譯
詩、五篇創作詩,主要追求的目標為語言及內容的革新,但外界對他們的創作批評為只有思想而非詩。
日本詩人雖然提倡近代詩,但都無法脫離傳統詩的陰霾,一直到明治四十年代都籠罩在強烈的傳統詩之
下,當然無法達成內容的革新。
日本近代化詩發展歷經很多過程,其中有兩件事最重要,一是為宣教而移入翻譯的天主教讚美歌,一
是小學教唱的歌曲都受到現代化影響。1947年之前,包括大正時期都被稱為近代詩的情況很多,近代詩
史只以明治時代為中心,包括西脇順三郎、金子光晴等已經有重要發展的現代詩人,他們的作品都被納
入近代詩討論,但他們的創作過程是從近代詩到現代詩,亦即近代詩的確立與完成到現代詩的出發,也
就是說從傳統脫出而繼承西方現代詩源流。
日本現代詩的出發到戰後形成強烈的現代性之實現、語言革新之完全達成現代性,其實在大正時期已
經存在。日本有新體詩、口語詩、現代詩之稱謂,新體詩也是要用平常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這種思
考一直發展下來就是現代詩要達成形式和內面精神的革新,大正時代就有這些觀點。日本近代詩發展的
時期很長,有的學者將日本現代詩史從戰後算起,這不是很正確的觀點,對日本現代詩發展的看法不能
如此嚴格。譬如日本浪漫主義的發生,從開始移入象徵詩到發展出『白樺』派人道主義的民眾詩等等;
戰後1947年『荒地』創刊, 為現代詩另一階段的真正開始,嚴格說都與社會時機有關,如民主政治發展
、社會民眾權利開始浮現,語言就越來越口語化。明治四十年代就有人主張口語自由詩,口語化而且要
自由律,包括打破七五調變成八八、八六、八七、十十,達到我手寫我口的目標。第一位成功的詩人是
萩原朔太郎,一般認為他是口語詩自由詩的完成者,然後才有現代詩。
象徵詩在明治時代就移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正十年(1921)平戶廉吉發表「日本未來派宣言運動」
,西歐現代主義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1),未來派宣言被視為非常重要的主張。大正十二年(1923)
高橋新吉發表「ダダイスト新吉の詩」(〈達達主義新吉的詩〉),到昭和時期,意象派、表象主義、
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隨著歐洲新的思想被介紹進來。這些介紹不一定正確,有時還會產生誤解,但是
對現代化的推進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現代詩的開展
西方狹義的現代主義移入後,一直發展下來進入昭和時期 、二次大戰,日本現代詩的開展基本上有自
由派藝術性和普羅性兩條路線。前者是繼承象徵派的遺產,認為詩是純粹的藝術思考,包括明治時代發
展的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像萩原朔太郎的抒情詩派或感情詩派也好,甚至人道主義,基本上都以藝術
性作為思考中心。後者是平戶廉吉、高橋新吉、萩原恭次郎等前衛性的延伸,後來形成追求民眾解放帶
普羅思想的民眾詩派,普羅本來就是受到西方強烈前衛思考的影響,這條前衛路線也是在昭和初期達到
高潮,與『詩と詩論』(《詩與詩論》)並行。昭和三年(1928)春山行夫、北川冬彥、西脇順三郎創
刊『詩と詩論』,超現實主義、新即物主義、新現實主義、主知主義、形式主義都已確立且達到頂點,
外表語言的理解比明治、大正,甚至萩原朔太郎前後還須依賴傳統詩的情形漸漸獲得改善,以後現代詩
就可以平穩地、認真地作現代內面精神的革新。後來普羅派被彈壓,昭和八年『四季』創刊,四季派的
抒情詩主流就取代了普羅詩,可是普羅詩的影響到戰後仍然存在。『荒地』比較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
『列島』有民眾詩普羅化傾向,這是戰後兩條主要路線的流向。
四、日本近、現代詩轉捩點的兩位代表性詩人
萩原朔太郎、高村光太郎是日本近代詩的完成期、現代詩的出發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詩人。
高村光太郎於大正三年(1914)出版『道程』,萩原朔太郎於大正六年(1917)出版『月に吠ほえる』
(《吠月》),這兩位詩人有兩項非常重要的意義:語言的革新與內面精神的革新。
如萩原朔太郎的語言特質是感情性的、抒情性的,高村光太郎則表現出充滿力和爆炸性,用全肉體與
精神去對應的能源、發揮能源而產生力。不管是抒情的詩、力的詩,他們都已脫離傳統詩的緊緊束縛,
尋求了最大的自由性,尤其是口語的自由。特別是萩原朔太郎被稱為口語自由詩的完成者,他擅用各種
聲音,如狗吠聲、行軍踏步的聲音、青蛙的鳴聲、雞的啼叫,透過特殊運用,包括漢語重疊句、擬聲語
,製造詩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他內面精神的革新。要建立個人的主體性、現代性,就要建立個人
的思考。日本近代、前代的詩都是傾向音樂性的詠歎,以外在音韻的詠歎來表達自己的感想,萩原朔太
郎則深入內面精神作現代文明的批評、感情的爆發,內面感情深刻的湧現,在意義上確實推進一大步。
相對於萩原朔太郎追求對人生的憧憬,透過極端感情:包括心理曲折、變質而帶有強烈病態、罪的意
識,表現個人的現代性,高村光太郎則帶有力的造型、雕刻美的造型。高村光太郎對理想、自然的歌頌
,受到人道主義影響,想追求人生與自然調和的理想生活,過著純粹藝術家的生活,但是這種理想在現
實社會一定無法實現,注定敗北,一定會受到社會箝制:包括生活條件和精神上的苦悶。高村光太郎剛
開始從頹廢派慢慢走入理想主義,這個過程中就不斷出現內面精神的鬥爭與糾葛。他從明治晚期到大正
、昭和時期又經歷戰爭,寫了戰爭協力詩,戰後他有反省並自我放逐,可以說是一位堅持生命理想、堅
持倫理性格的詩人。從這一點來看,高村光太郎是一位追求人生理想的詩人。萩原朔太郎則相對性地屬
於漂泊的旅人,從感性的流浪、感性的追求中去發現人生意義,從詩的寫作中產生對感情、對人生深刻
的書寫,發現對美的憧憬、對人生失落東西的憧憬,像波特萊爾從病的狀態中尋找救贖一般。
五、萩原朔太郎
萩原朔太郎1886年出生於群馬縣前橋市,父親是一位醫生。他十五歲時對文藝開始產生極大興趣,先
寫短歌,十七歲發表短歌,十八歲開始新體詩創作。他的人生非常放浪,就讀每間大學幾乎都中退,曾
經進入慶應大學預備學校,也是中途退學。他的個性帶有頹廢、漂泊、放浪,但是他遇見兩個對他產生
極大影響的詩人:北原白秋、室生犀星。北原白秋是象徵派唯美主義大家,象徵派成立發展的龍頭。明
治四十年代以後至大正初期,象徵主義的發展追求的是表現感情和情緒美,萩原朔太郎非常喜歡北原白
秋的詩。室生犀星和萩原朔太郎同輩,大正初期兩人合辦《桌上噴泉》詩刊,大正五年(1916)山村暮
鳥加入,出刊『感情』詩刊,創刊後他們真的就被稱為感情詩派,萩原朔太郎可以說是感情詩派的龍頭
。
萩原朔太郎發表過一段他對詩原則的主張:「人對超絕美的憧憬才是詩的本質,超絕美的憧憬,必須
深入凝視感情的顫動,只有瞭解感情的顫動才能形成感情最內面詩的境界。」所以,抒情、感情是精神
的中心,由感情轉化成對人生的憧憬。他在人生的漂泊中,感情隨處流露,對都市的感情也好、對故鄉
憎惡的感情也好,對自己內心極為壓抑的戰慄精神或感性,將內心的苦悶以詩的主題表現出來,透過這
些作品表現他的人生哀傷,具備深刻的暗喻、沈重的氣氛。那種情緒慢慢發展出如浮浪的無賴,宗教罪
的意識,和生活於都市卻把感情寄託在對故鄉的憧憬。他在故鄉被親友唾棄,他把對故鄉的憎惡化作望
鄉的情緒,呈現內在的感情世界。東海大學已故徐復觀教授曾翻譯萩原朔太郎著作《詩的原理》,稱萩
原朔太郎基本上受到波特萊爾、愛倫坡影響。
從他初期作品可以看出具有非常強烈病態性的精神戰慄,他有一首詩「竹」有下列一段:
直挺挺的站立著的事物生長在地面
銳利的青色的事物生長在地面
描寫青竹,藏在地底看起來尖銳的東西,突出地面後讓他產生怵目驚心的戰慄。
大正六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月に吠ほえる』後,接二連三出版『青猫』、『冰島』、『抒情詩集』,建
立他的詩業。他的詩風變化不大,有意用內面抒情作為詩的質素,造成抒情性、非常戰慄甚至病態的精神
感覺,後來慢慢變成對某些人生的哀嘆,當然不是哀嘆調,是一種內面情緒的哀嘆,他有寫望鄉的詩、表
現內心創傷的詩。
從感性的角度看,他在達成個人主體性、獲得現代性是個開端,病態也好,像竹那種尖尖的感覺,幾乎
已纖細到帶著神經質,其實是他對個人蒼白凝視的批評。進入都市後,他對都市文明也有所批評。他的詩
在日本近代詩完成到現代詩出發,已經有相當露呈。萩原朔太郎第二個重要性為口語自由詩的完成,甚至
創造擬聲語,語言實驗階段的完成,他也很自滿,那個時期沒有人可以達到他的這種程度。
萩原朔太郎後半生,約昭和年八、九年代,一直是主流派詩人集團,追求西歐象徵性與日本傳統性交叉
點的現代詩派(『四季』派)共同尊敬的老師,他曾指導『四季』派詩人,也是開創人物。『歷程』派重
要詩人草野心平說他是「現代詩之母」,帶有纖細的感性和病態性,他為現代詩開創了一個新方向。昭和
十七年肺炎去逝。
六、高村光太郎
草野心平說高村光太郎是「現代詩之父」,和萩原朔太郎剛好是對立的存在。簡單說,高村光太郎的詩
有批評精神,詩是力,個人人生的理想、生命源泉的放射、擴散,用全肉體與精神對事物展開批判性的書
寫,一直是他一生堅持的東西。晚年出版詩集『典型』,他稱自己是「暗愚的典型」,可以看得出他對執
著於理念的人生追求所發生的挫折、錯誤,開始產生內面精神的反省。
高村光太郎是非常特殊的詩人,在明治、大正、昭和詩人行列中,他不隸屬任何團體的風格,他自行建
立個人強有力的倫理性格,雖然他曾受到『白樺』派的強烈影響:人道主義、人的自然性的調和,但他一
生的作品呈現對自己內面精神的堅持、對自己的反省、對詩的理想主義、對自己人生理想的表現。高村光
太郎與萩原朔太郎有完全不同的對立精神,前者是力的美,後者是抒情的美。
高村光太郎的一生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他的詩的方法沒有什麼改變,他自己說從出版第一
本詩集後沒有什麼進步,沒有刻意追求詩的方法論,但在歷史脈絡中表現出個人精神、自己的存在。表現
的典型不管是悲劇、痛苦或糾葛,他都採取面對的態度,作為詩的材料來發展。有人說他是悲慘的詩人,
精神光榮的詩人,追求自我與自然合一的詩人,當然其中經歷很多挫折。
高村光太郎1883出生,父親高村光雲為著名的木雕家,任教於上野美術專門學校。1920~1930年代台灣
很多留日美術家,大多到上野美術專門學校。高村光雲曾獲得政府頒授的「從三等勳二等」勳章,高村光
太郎入學東京美術學校雕刻本科畢業後,到英、美留學。高村光太郎就學時期為明治時代,所以和台灣的
藝術家沒有來往。在那個父權至上的時代,許多客觀形勢讓他也無法接受,甚至曾經離開本家過很艱苦的
生活。但高村光太郎有藝術世家傳統也算幸運,他到美國留學後,最初參加頹廢派、高踏派,回國後參加
帶有浪漫主義的「パンの会」。他想過純粹的藝術家生活,內心非常苦悶,有一段時期非常苦悶頹廢。那
時有兩件事救了他,一件是結識『白樺』派小說家及詩人武者小路実篤,成為『白樺』派詩人。他和『白
樺』派的關係不是很長,但『白樺』派的理想主義與人道主義讓他精神上獲得寄託和救贖,使他的精神得
以重新振作。第二是明治四十四年(1911)認識長沼智恵子,智恵子是地方釀酒人家的女兒,曾經參加青
鞜女性運動。高村光太郎與智惠子陷入熱戀,為高村的父親反對,兩人遂同居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他有
一首詩「暗夜的兩人」形容他們艱困的生活:
我們兩人的終局 必將是餓死的預言
那是淅瀝淅瀝地降在雪上
夾雜在雪中的雨的宣告的
智恵子不同於凡人
是具有良好的悟性的女人
尚且
持有餓死無寧接受火型合乎願望的
中世紀的夢
我們完全淪於沈默之中
豎起耳朵 再一度傾聽降雨
而見到微風的吹拂
薔薇的枝椏舞著爪在窗玻璃上
高村光太郎後來和父親妥協,與智恵子結為夫妻,十幾年過著幸福日子。他寫『智恵子抄』,昭和六年
(1931)智恵子發瘋,高村光太郎深愛妻子,不願將她送去精神病院,白天出門時用木條把門釘死,不讓
智恵子出去。後來實在沒辦法改善,只好把智恵子送到東京郊外的精神病院療養。智恵子很有藝術才華,
她作剪畫、也寫一些散文,昭和十三年(1938)過世。
高村光太郎從第一本詩集『道程』一直延續下來,反映時代變遷,包括他個人與時代的對抗,起初是個
人對家庭生活的反抗,譬如對父親一方面尊敬一方面又反抗,以及對無法追求理想生活的反抗。日本走入
軍國主義,他有一種無力感,從頹廢生活再進入頹廢。他有一首詩叫「凶宅」,象徵在現實生活中,詩人
喪失自信及內部生命的荒廢;另一首詩「另一個自轉的……」暗喻被捲入軍國主義時代的無力感。後來他
妥協寫戰爭協力詩,這個結局是昭和二十年日本戰敗,他就產生很大的懺悔和內疚,於戰敗那一年隱居,
跑到岩手縣風雪交加的寒村閉門思過、隱居懺悔七年,完成『典型』這部詩集。期間寫過「猛獸篇」,對
人生的諷刺、社會的復仇,在個人人道主義、理想主義追尋中產生的失落感,用動物描述象徵來暗喻人生
、諷刺人生,具備有對人生自我解嘲的意涵。
高村光太郎的一貫作風,詩中產生的力、對理想主義的追求,見證了三個時代的悲劇,特別是昭時代自
己也蒙受到悲劇的籠罩,他是一個非常特異的、以內面精神的倫理性格作為基本的詩的性格,表現傑出的
詩人。
『荒地』集團重要詩人鮎川信夫把高村光太郎當作意志與本能合一的詩人。他曾說過:如果要他選擇的
話,他會選擇本能。高村光太郎內面精神能量,自我堅持是隨著本能而發展的精神,這是對高村光太郎非
常好的批評。如果比較萩原朔太郎放浪的漂泊,高村光太郎則是堅持他的人生理想主義,非常嚴肅、一本
正經的存在。邂逅『白樺』派和智恵子之前,年輕時也曾有過一段頹廢的日子,明治四十三年高村光太郎
寫過〈墜子的國度〉,有現代性內面精神強烈的反映,批評日本人、挖苦日本人的形象,文明批評從否定
自己出發。
七、結語
萩原朔太郎的第一本詩集『月に吠ほえる』 的第一首詩〈地底的病顏〉,從竹看自己病態的臉,在黑暗
的地底內寂寞的病人的臉,自己閉鎖在自我的深淵中對人生的批評,病巢的出發。而高村光太郎著名的〈
墜子的國度〉一詩,即使在今日,仍然是一首很中肯的「文明批評」的諷刺詩,事實上,在這種除了日本
人以外誰也不曾擁有的劣根性的批判裡,隱藏著詩人自我否定的動機;不僅否定自己,同時也否定了傳統。
萩原朔太郎與高村光太郎兩人都帶有對現代的批評:從近代化出發,病巢出發、我跟他者的關係、自我本
身的批評;也就是說他們對探討人的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都帶有非常重要的批評精神。
日本近代詩完成期到現代詩出發期過程中,萩原朔太郎與高村光太郎這兩位重要詩人,他們完成了語言的
確立,以及追求近代化主體性的意圖。 (2011/09/0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