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華斌也有一首詩〈教育奇談-地理和歷史〉,對教育批判得很尖銳:

 

  退化成歷史的地理

  還用地圖併吞中共和外蒙

  用想像彌補缺角的秋海棠

  用文字撗充疆界

  版圖比中共更中共

 

  蛻變成小說的歷史

  是一部封神榜

  運用神化、霧化及醜化的手法

  追憶過去的每一頁

  並烙印不敗二字

  企圖將真實從人們記憶中

  抽離

 

  地理和歷史

  在玩弄拼圖與拼字遊戲

  內容佈滿蜘蛛網

  學生被網在矛盾的迷宮中

  成為遊戲的犧牲品

  對島嶼的情感陽萎

  無法感受土地脈動(穿第三二一頁)

 

對台灣地理和歷史教科書內容不當之處,周華斌的批判是一針見血的,寫地理退化成歷史的地理,歷史蛻變成小說的歷史,這是很妙的比方。有關當局故意忽視台灣現實,教育學生是運用神化、霧化及醜化的手法,連受教學生,都被搞得啼笑皆非,自己騙自己的人,真是教育奇談。

再看詹冰的一首詩〈那首歌〉的片段:

 

    初次 那首歌

由乳房中聽見

如電晶體收音機的樂音

那首歌似是乳液所唱的歌

母親的

      (中略)

  只要 聽見那首歌

  縱令在月球的死火山砂漠上

  我也要像仙人掌般生活

  絞盡體液 費盡精力

  我也要張開寶石般的花朵

  啊啊只要聽見那首歌-(美第六十七頁)

 

  文化是某個區域人的生活方式、習俗、信仰、知識、音樂、繪畫、道德…等的複雜總體,是經過文治教化,從野蠻至文明的結果。早期台灣方言歌,常在電台或電視台被限唱於某一時段或幾首歌,可說這種母語歌唱文化,遭受到壓抑、歧視。這詩,寫母語的歌,平時不易聽見,一旦有機會聽見,當然非常高興,一聽還要再聽。本詩作者詹冰是笠詩社前輩詩人,常把寫詩譬喻如接吻的甜美,不能輕易放棄,鼓勵人多多寫詩。他於二00四年逝世。

  中國人有中國的文化,台灣的文化,有的是從中國大陸傳承過來,例如戴耳環的文化習俗,陳秀喜有一首詩〈耳環〉,就是在寫這方面的文化習俗,見這詩的片段:

 

  民國二十八年

  母親的民族觀念說

  耳朵有針洞

  才是中國女孩

  總有一天

  要辨別我們並不是日本人

(中略)

  耳環如祖國的手安慰我

  撫著我的面頰

  使我更神氣闊歩

  當時十八歲的我

  深信母親的話

  耳環就是

  中國女孩的憑證

  台灣光復那一天

  不必檢驗耳朵的針洞(美第二十九頁)

 

  由耳環聯想到耳朵針洞,確定耳朵針洞是辨別誰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被日本摧殘是必然的,因日本將台灣視為殖民地。日本不喜台灣女孩耳朵穿針洞,戴耳環,而陳秀喜偏愛做此事,以示與日本人不同。這詩寫被殖民者的悲哀,但即使悲哀,仍要想盡辦法,保存自己的文化,扭轉日本對台灣文化的偏差看法。陳秀喜與杜潘芳格一樣,也是笠詩社前輩女詩人,以愛心寫詩,筆風溫柔敦厚。她已去世多年。

  後現代的文學批評,轉為文化批評,喊得喧天價響,以為是先鋒的文學批評,其實本項所述的笠詩人詹冰及陳秀喜,早已以詩在做文化批評的工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