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敏勇的詩
我對李敏勇的印象為始終保持著文學家的氣質,是天生的詩人,李敏勇的詩創作一開始就持有高度的語言技巧、清晰的論理構造、舒柔纖細優美的詩性氛圍。
李敏勇出版的詩集數量龐大,綜合於《青春腐蝕畫》、《傾斜的島》、《自白書》三冊詩的結集。然而要理解李敏勇還必須從他的系列論詩的文論和詩性散文來加以配合。最近出版的《經由一顆溫柔心》以東亞的詩視野來思考與闡釋,《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剖白一個台灣詩人詩的秘密,最值得一併閱讀。從一九六○年代依序是《雲的語言》、《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心的奏鳴曲》、《自白書》。這些詩集的內涵和表現,他自身認為〈遺物〉一詩是他的詩人之路的出發點,他也曾自剖「回顧自己詩的歷程,《鎮魂歌》的反戰視野;《野生思考》的政治與社會批評;《戒嚴風景》的環境公害控訴與戒嚴省思。……解嚴以後《傾斜的島》直指我們國度的迷惘與崩壞;《心的奏鳴曲》則從緊繃的情境釋放,在生活中尋求抒情的突破;《自白書》交織抒情與批評的光影。」(李2012:4)這樣的自白大抵可以令人共感和接受。
第一本詩集《雲的語言》有舒柔的語言,感性的基調,我認為是帶有優美的抒情詩集,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水井〉一詩「一口井在青苔的愛撫中屹立著╱風要去了它斑駁的外衣╱雨索去了它的膚色╱回歸到原始 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字╱╱誰能傾聽它奧秘的語言呢╱誰能進入它豐饒的內裡游泳呢╱╱那人把木桶放下去╱它給了他索要的一切」(李2004:36),有從內部物像描述來顯示溫柔,已經形塑了他作品的一種特殊氣氛。我曾經提出《鎮魂歌》這本詩集內蘊著思想的、現實的、故事的幾個性格,也運用了延伸與對比的方法。譬如〈遺物〉就包含反戰思想和故事性格。接下來的《野生思考》提出的治社會批評大抵是以具體的景象形成推論過程,也時時在詩中表達意志和祈願,如「那是不死的鳥╱不被吞沒的╱我們石頭的心」(李2004:130),他的詩中因著合理的推論過程達到的結論和理念的表達,常具柔性的說服力。《戒嚴風景》是一九八二到一九九○的結集,對於當時禁錮的時代透過存在風景的展現留下了詩人的見證,如狗自由自在的跑,透過對比來反諷時代的狀況與人的存在情境。〈戒嚴風景〉一詩更是一種印象式的風景羅列,顯示令人困惑的苛酷時代,我們在寫歷史具有反逆的意念,也暗示了反面的存在。〈從有鐵柵的窗〉則反逆時代的禁錮狀況,追尋自由解放的意圖,從質詢和懷疑來批評時空的困境。《傾斜的島》採用收集證據來支撐強有力的發言或論說,常常透過媒介如花,在抒情之中表達明確的辯證性格(如〈麵包與花〉、〈想像〉、〈星期天下午在美術館〉)。這本詩集中有許多作品也透過即物性,進行由內而外的觀察和批判,這本詩集的創作技法與圓熟,可以從詩題的巧思得到印證。《心的奏鳴曲》確實有強烈的抒情性格,脫離「狀況」的苛酷回歸日常現實,夢與想像如〈對照〉一詩寫家居日常的一個側面,溫馨而令人會心一笑;〈在科隆的一個夜晚〉以景物、思考,抒發對不同時空的感受有其獨特的詩思和詩情,在這本詩集也有對「希望」的一種強調,如〈詩史〉「某些花苞被連枝折斷╱而更多花苞正在開放」(李2008:129);〈我寧願〉「噴出玉山的水柱╱在蔚藍的世界╱描繪新的形影」(李2008:140)都可引為例子。除外,值得一提的如〈殖民地孩子〉一詩的歷史意識與傳承敘述,顯見作者並沒有脫離對時空的批評和故鄉家國的關懷繫念。
最後,來談一談李敏勇最近的新詩集《自白書》。引〈自白書〉作為序詩,顯示李敏勇強烈的詩人使徒的理念。「詩╱其實是╱自己面對自己的備忘錄╱╱每一本詩集╱都是自白書╱向歷史告解」(李2009:11)此段明確而堅定地表露出詩人的主張。這本詩集一共分成四輯:「風中一葉」、「在世紀之橋的禱詞」、「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憧憬」、「島嶼街頭的榮光」。第一輯基本是上一種對風景風物的抒情,詩人是生活者,寄景一草一木一花、白天夜晚,多成為他抒發的素材。李敏勇曾被形容為秋的詩人,如〈秋天〉「島嶼在唱歌╱呼應著風╱╱樹上的葉子們╱也在歌聲中起舞╱╱路人豎起衣領╱帽簷下一雙眼睛╱╱看落葉╱在奔跑」(李2009:32)用客觀所見寄景,勾勒出秋天的詩性氣氛,詩意盎然,這些作品可說是心境與風景靈巧地映照。第二輯則以事件、問題、人物的追思、島嶼的關懷(如〈權力之塔〉)來發抒理念或夢想,如〈夢〉「我們嘗試在自己的土地╱建立一個國家╱╱在夢裡╱重新記憶島的名字╱╱夢隱藏著歷史╱隱藏著遺忘的名字」(李2009:71)即為一例。而〈舞動的人生〉以紀念舞蹈家蔡瑞月為主題,確有世界性開闊的國際視野,值得一讀。在此輯中,悲情中具有哀愁與對愛的渴求。第三輯運用對比方法,寫出自己的祈願和關愛,有幾篇和世界詩人的對話都回歸到對我、我的期待和國度的省思。如〈在我心的掩體裡〉對比戰爭與和平;〈夢魘記憶車諾比〉則以核災的記憶暗藏著啟示台灣核能生態的問題意識,從狀況的記憶和提起也帶有提供「歷史與時代認識」的機能。最後一輯如〈風景〉一詩是一種跳接的印象羅列;〈牽手〉以牽手護台灣為主題,而其餘作品則多表現內心對台灣的祈願,對事件的感想。如〈漁殤―為紅毛港漁村〉等以高雄地理空間為對象的系列作品;〈Ilha Formosa〉一詩,集中地透過空間意識表達出故鄉歌詠,是一種詩人的時空意象與意味的顯示。
李敏勇的詩是表現的,一直存在著風景風物的具像素材,同時是極其抒情的,詩性氣氛洋溢,他同樣有明晰的辯證和論理,表現理念和思想,對於歷史事件和記憶,透過詩的語言來宣示、告白並形成理想的追求家國的主體願望,與鄭烱明相同的他的詩也是一種思想,在語言中充分的呈顯詩文學的深刻意涵和價值,詩人的使命。
五、結語
本章是第一回對於詩人具體的論述,與其說是對詩人的評斷,無寧說是要顯示詩人的存在位置。詩的評論常常是經由史料與閱讀,作為理解過程卻仍然不免帶有主觀。鄭烱明和李敏勇站在「戰後世代詩人」的最前端具有重大意義,他們的敘述或表現顯示他們在時代「狀況」與人的「存在」上的關注和投射,他們的題材有台灣風土與國際視野雙重巨大的意義。任何詩人都必須避免詩作的概念化和類型化,這是我想提出對兩位詩人的期許。
他們兩人都有很多談詩的篇章,李敏勇有一首作品題為〈自白書〉,其中一段「我害怕╱現實的陷阱╱道德的怯懦」(李2009:10);鄭烱明有一首詩〈沒有比語言更厲害的武器〉最後一段寫著「沒什麼,沒什麼我╱我被爆炸的語言的碎片╱殺傷了……」(江、鄭、曾2003:110)從認識語言表現和詩的意涵出發,他們對於詩人和詩的肯定,創作的信念始終堅持不變,作為文學者詩人,這種信念應該是極為重要的。李敏勇有一首〈詩的光榮〉透過和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的對話,在結論中「而為了詩的光榮╱我心房裡的鳥╱會不停地穿梭飛翔」(李2012:188)因為這樣的理念,他們兩位詩人都以詩人的使命感而自豪。
每個詩人都有他創作的動機和目的,他們兩人的例子也許只是其中一端,但確實是一種堅持和不易的信念,兩人的詩作多有各種語文的外譯(如德、日、韓、蒙古語、其他歐語等),我衷心期待他們在台灣能繼續創作傑出詩作,在國際舞台上也能發光發熱。
(2013/04/12)
附錄
1. 〈雪〉 鄭烱明 作
沒有雪真的活不下去嗎
某日
從小生活在雪地裡的他
突然,深深地
懷念起遙遠的雪來
與其說喜歡雪的純淨明亮
不如說是厭惡現實的晦暗吧
他想起自己漂泊的人生
有如無數翩舞的雪花
雖然繽紛
但轉眼即逝
化入塵土
那夜
滿頭白髮的他
終於滿足地斷氣
在一個大雪狂飛的夢中
―(鄭2008:36-37)
2. 〈Ilha Formosa〉 李敏勇 作
一個特別的日子
19791210
記載在市街
也記載在一棟建築物裡
困厄的年代
人們以激昂的宣言和誓師
向著天空呼喚
政治良心犯在監獄中
無權力者的權力
對抗戒嚴的鐐銬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Ilha Formosa~!
Ilha Formosa~!
―(李2009:160-61)
引用書目
江自得、鄭烱明、曾貴海。2003。《三稜鏡》。高雄:春暉出版社。
李敏勇。2004。《青春腐蝕畫―李敏勇詩集》。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敏勇。2007。《經由一顆溫柔的心―台灣、日本、韓國詩散步》。台北:圓神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敏勇。2008。《島嶼奏鳴曲―李敏勇詩集Ⅱ》。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敏勇。2009。《自白書》。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敏勇。2010。《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一個台灣詩人的跨世紀守望1999~2009》。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敏勇。2012。《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了》。台北:圓神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烱明。1999。《鄭烱明詩選―第7屆南瀛文學獎》。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鄭烱明。2008。《三重奏》。高雄:春暉出版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