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現代詩第13~16期(2008) (291)
- Jun 20 Mon 2011 11:43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4) / 楊風
- Jun 20 Mon 2011 11:43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4) / 楊風
- Jun 20 Mon 2011 11:43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5) / 楊風
旅人詩兄對佛教哲學有深入的研究,也寫過數十首與佛理有關的詩(筆者將另文評析)。〈對鏡〉不是佛理詩,卻深含佛教生、老、病、死的「無常」哲理。鏡外的「我」,到底和鏡裡的「他」,有著什麼樣的辯證關係?鏡外的「我」,是有限的生命體,是「有限的軀殼」。鏡裡的「他」,則是「不曾枯焦」的永恒,「毋須哀嘆銀髮的增生」。然而,鏡裡的「他」,畢竟「只是(鏡外)我的再版」,「只是我掉落的身子」,「永難跨入立體」。
透過鏡子,旅人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是有限的生命,也是充滿病痛和缺陷的存在體。當詩人老去、死去之時,這面「老鏡」將「傷懸在極度的失望中」,但與其說是老鏡傷懸,不如說是鏡外的詩人傷懸!
- Jun 20 Mon 2011 11:42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3) / 楊風
而在現代詩人中,曾經皈依佛門,也努力參究禪理的周夢蝶,他的詩,雖然有異於古代禪師的作品,但也極富禪意,因此也就變得晦澀難懂了。例如,〈尋〉(《還魂草》,頁80-81)的第一段,採用釋迦「拈花微笑」(釋迦牟尼拈金檀花,迦葉尊者微笑)的禪門典故,周夢蝶這樣說:
- Jun 20 Mon 2011 11:41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1) / 楊風
- Jun 20 Mon 2011 11:41
(第十四期)詩評論 晦澀詩的實質美與形式美(2) / 楊風
- Jun 20 Mon 2011 11:40
(第十四期)詩評論 談陳秀枝詩中的意象(2) / 斐娜
- Jun 20 Mon 2011 11:39
(第十四期)詩評論 談陳秀枝詩中的意象(1) / 斐娜
- Jun 20 Mon 2011 11:38
(第十四期)詩評論 大自然疼惜的小女孩(2) / 蔡榮勇
- Jun 20 Mon 2011 11:37
(第十四期)詩評論 大自然疼惜的小女孩(1) / 蔡榮勇
- Jun 20 Mon 2011 11:35
(第十四期)詩賞析 第十四期部份作品賞析 / 賴欣
- Jun 20 Mon 2011 11:35
(第十四期)詩人側寫 徜徉詩花園的採蜜者 / 蔡秀菊
- Jun 20 Mon 2011 11:16
(第十四期)詩創作 窄巷的陰影 / 莊皓云
- Jun 20 Mon 2011 11:15
(第十四期)詩創作 疤 / 李怡嫺
- Jun 20 Mon 2011 11:15
(第十四期)詩創作 傾聽 / 張碧霞
- Jun 20 Mon 2011 11:14
(第十四期)詩創作 電梯間 / 李昌憲
- Jun 20 Mon 2011 11:14
(第十四期)詩創作 牽手 / 陳填
- Jun 20 Mon 2011 11:13
(第十四期)詩創作 妻的鼾聲 / 李昌憲
- Jun 20 Mon 2011 11:13
(第十四期)詩創作 奶瓶的重量 / 李昌憲
- Jun 20 Mon 2011 11:12
(第十四期)詩創作 風真透,雨微微 / 賴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