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Ⅱ

 

  詩為什麼會晦澀,以致於需要學習呢?我想原因不外下面四種:

(1)詩作所描寫的對象本身就深奧難解。

(2)詩作中採用象徵的意象。

(3)詩作中採用反傳統的語詞或文法。

(4)詩作中採用典故。

  在這四種晦澀當中,(1)(4)明顯和詩作所要描寫的實質內容(對象)有關,我們也許可以稱之為詩的「實質」晦澀。而(2)(3)則大體與詩人的語言或寫作方法有關,我們可以稱之為詩的「形式」晦澀。

  其中,屬於實質晦澀的第(4),由於容易了解,我們不多加討論,僅以周伯乃對周夢蝶《還魂草》詩集的評論,做簡單的說明。

  周先生依照寫作年代,把周夢蝶的詩作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抒情重於表現,代表作是《孤獨國》。第二階段「從深奧的佛學中體悟了更孤絕的境界,也表現了更為『隔』的朦朧與渾圓之美。」代表作是《還魂草》。第三階段「摒棄了典故的堆砌,而表現得更為真摯,更為純粹的詩。

  在這三個階段當中,以《還魂草》為代表的第二階段,周伯乃引洛 夫、張 默合編《七十年代詩選》當中,對周夢蝶的評論,這樣說:「他(周夢蝶)不斷努力學習與神對晤,與哲學對晤,與莊子對晤,與一切足以撞擊永恒的事物對晤。」接著,周伯乃評論說:「所以,在這一階段的詩也特別令人難懂,有時一首詩中用上數十個典故,而那些典故大都是由他平日讀經或讀詩所得的…。」周伯乃的結論下結論說:「用典的詩,使人有一種雕琢之感,在某方面來看,固然可以顯示其知識豐富,但也削弱了許多詩的真摯與自然之美。」(周伯乃〈周夢蝶的禪境〉,見:曾進豐編《娑婆詩人周夢蝶》,頁072。)

  用典不但有「雕琢之感」,「削弱了…真摯與自然之美」,而且使得詩質變得晦澀難懂。由於這是容易理解的道理,我就不舉例子了。

  我想把焦點集中在上列的前三點。首先是屬於實質晦澀的第(1)詩作所描寫的對象本身就深奧難解。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在:描寫對象是神秘主義的道理(例如禪道),或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之上。前者以周夢蝶《還魂草》中的詩為例,後者則以旅 人詩兄的〈對鏡〉為例。

  詩作如果是在描寫像禪道這類神秘主義的道理,就會變得很難理解。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首古禪詩: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當另一位叫做斷橋妙倫1201-1261的禪師,看到傅 497-569這首四句詩時,也寫了另一首,來讚美它:

 

狗走抖擻口,猴愁摟搜頭。
瑞巖門前水,自古向西流。

 

  沒有學習過禪詩賞析的人,很難理解第一首禪詩所要描寫的,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禪道。也很難理解第二首禪詩的目的,旨在肯定「不可說,不可說」之禪道的永恒不變:就像狗走抖擻口(張嘴流口水)、猴愁摟搜頭(縮脖子),乃至瑞巖寺外自古向西流的溪水那樣,禪道是永恒不變的。

  像禪師這些神秘主義者,所證得的禪道,往往不是世間凡人所能知解,因此也不是世間一般語文所能描寫清楚。世間的語文,大體用來描寫世間凡人所見所知的對象。當台灣剛剛引進computer時,大學裡的學院派教授稱它為「電子計算機」。但一位企 管 博士,卻為它命名為「電腦」。後者顯然得到了勝利。但我想說的是:世間有什麼東西,我們才會為它取名字。也就是說,語言是用來描寫世間的東西。

  而神秘主義所體悟的道理,並非凡人世間所有,因此也就難以用世間語文來描寫了。禪詩被研究詩作的人視為畏途,正是因為它的晦澀難懂。而它的晦澀難懂,則是因為它所要描寫的神秘主義經驗,本來就非凡人世間的東西,描寫起來當然就不清不楚了。禪詩這樣,其他神秘主義的詩作也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