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在都市與農村之間

 

我從農村走向都市

 

都市

向農村

擴張勢力

土地變了樣

河川改變顏色

我從都市歸回農村

想再接觸自然

原始的面貌

全神聆聽

天地的

呼吸

時隱時顯

寬廣的音域

在靜夜裡流變

再仔細聽,竟是

天與地絕望的控訴

 

你們人類生生世世是地球上

殘忍的掠奪者濫耕土地砍伐

森林獵殺動物挖掘礦藏製造

廢氣廢水毒害生靈製造武器

興起戰爭肆無忌憚的橫行霸

道切斷生物鏈破壞你們人類

生存的三要素這是盲目的自

殺行為這是盲目的自殺行為

 

天與地絕望的控訴

從八方圍過來

聲浪愈來愈大

我拔足狂奔

 

從農村到都市

從都市回農村

在都市與農村之間

頭腦的分析力

開始軟弱無能

被現實趕來趕去

 

 

陳秋白:我直到最近在台蒙詩歌節才認識昌憲,並與他交談。學生時代在某些場合見過,但不熟。最早讀過他的詩集是《加工區詩抄》。昌憲兄的語言風格無太大變化,詩的主題一直是選擇介入社會及生活中,對政治的介入較少,當然那個時代的現實環境與現在有所差別。例如〈旁觀者〉這首詩,有很大的企圖反應台灣目前的社會現象。我認為所有寫作都是與社會或者與政治有某種關連。在現代的詩壇來講,我從電視上看到記者訪問年輕一代對政治事件的看法,他們認為政治是政治人物在玩的,我聽到之後覺得很心寒。其實生活在目前的社會環境,沒有辦法脫離政治,你還是在政治的掌握中。政治的環境,你沒辦法表示關心,沒有去表達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實際上沒有人幫你決定。如果說政治與社會或者個人沒有關係,是一種與社會與生活的脫節,是精神不在台灣。

昌憲兄的〈旁觀者〉這首詩,很明顯的是社會的介入及政治的介入,目前台灣的寫作環境是比較自由的,詩人藉詩來表現對社會的關心,作社會現象的描寫。政治介入的精神是否只有這樣,我感覺應藉詩提出一種批判精神,不管對政權也好,對政治人物也好,對人民也好,都可以拿出來批判。

不關心社會現狀,不關心政治,而自認為脫離政治是一種清高的觀念,這種人才需要接受批判。我感覺詩人應該要有批判的精神,批判是詩人寫詩的一種態度。我暫時說到這裡。

謝碧修:第一首,因為我也寫過,所以會一段一段仔細讀,他寫的跟我的心境有什麼不一樣。他的是站在第二人稱來描寫蟬的過程,如第一段「耐不住慌等的歲月」,蟬在地下成長的過程,等不及忍耐不住要出來,然後裸╱ 浴╱ 酒一般的月色」,是很美。

全詩分成幾段,他一直寫蟬,直到第六段又回到作者本身,談到他在金門握著槍的心境,我感覺滿突兀的。在後記才可以看出來,他站哨的感覺,把這段不看,對蟬的感覺反而比較完整。但整體來看每一段都寫等待的漫長希望能快點退伍這樣抬頭張望思念很濃這是一種心境的描述

       這首詩,對蟬特色的描寫,是在土中的漫長歲月,但出土後只過一個夏天,感覺很短暫很可惜,但能「飲盡眾山青╱ 歌盡生命繁華」,把生命的精華,在這一刻通通發揮出來。

   另外幾首詩,都在描述社會的現實。剛才陳秋白講過的〈旁觀者〉,是發生在不久之前的紅衫軍抗議事件。有一部份是批判,有一部份是反思現在的孩子,沉迷電腦遊戲,政治是大人的事,與自己不相關,這種想法令人憂慮,這對整個國家的走向是影響滿大的。

      未婚媽媽〉這首詩,可以看到很早期的加工區,年輕人的機車派對這首很長的敘述詩第三、四段是寫被拋棄的心情,要自己去面對醫院的狀況,有情節的鬆弛與緊湊度到壓抑不住膨脹的恐懼肚子大起來如何面對社會的眼光未離職就走掉了。在當時保守的社會風氣,是一種壓力一種悲哀。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面對的狀況承受的壓力與社會的接受度是不一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