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作品主題與個性的展現

 

李昌憲的成長期在農業鄉村,就業期見證了青年集體由鄉村走向都市討生活,過著有如整部機器裡的一顆小零件般,漫長、單調又寂寞的生活;生活的速度也被迫在生產線上,隨著那忙碌不停的輸送帶,週而復始,有期盼卻無希望地過下去,勞工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勞工前途的好壞,完全掌控在資本家的手上。他曾一度離開楠梓加工區,到台南跑業務,之後又回加工區,到華泰電子公司,又從基層幹部開始,期間曾到中山大學企業經理研究班進修,晉升副理、經理、部經理,經歷了產業的興衰,也目睹自己生活的環境,因為工業的興起,遭受可怕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的浩劫,因此他所發表的作品隨著生活環境的演變,主題也呈現階段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始終保持住一顆可貴的關懷心。

《綠地》時期的李昌憲以抒情詩為主,加入《陽光小集》以後,他開始轉向以勞工為主題的寫作,而他的勞工詩更早是在《台灣文藝》發表,此外因為當時少有人發表這類作品,所以他的詩作陸續登上了當時的《台灣新聞報》、《自立晚報》、《台灣時報》、《民眾日報》,偶而也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登載,當時中時美洲版的主編劉克襄曾經轉載他的勞工詩作品。這時期他出版了生平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19816月德華出版社)。

加入《笠》詩社以後,正好台灣的環保意識開始抬頭,李昌憲的創作又積極轉向生態與環保的主題上,此後自己印行《在都市與農村之間》(19908月),接著出版《生態集》(19936月笠詩刊社)、《生產線上》(199612月春暉出版社)、《從青春到白髮》(20055月春暉出版社)、《仰觀星空》(20056月春暉出版社)和台灣詩人群像叢書之一的《李昌憲詩集》(20079月春暉出版社)。

從抒情到勞工,從勞工到生態,李昌憲的詩作跟隨時代與社會的脈動,前後出版的七本詩集與其他作品,很自然地為他贏得「勞工詩人」的美譽,他在加工區內二十幾年的生活,更為他在區內舉辦的文藝比賽裡,獲取無數次的獎項,後來甚至自我宣告不再參賽,要把得獎的機會讓給其他的工作夥伴,這也是他不貪求的個性表現。

此外,當《笠》詩刊一度幾乎決定停刊的情況下,發行印刷部與經理部移轉到南部後,李昌憲義不容辭地默默從事起主編審稿後的執行編輯與校對的工作。這工作從《笠》詩刊的第169期開始,直到240期左右,總計約70期,歷經岩上與林盛彬兩位主編,為期十一年多的漫長時光,直到公司要派他赴中國蘇州設廠,他才緊急請求停止這項幕後犧牲奉獻的工作。李昌憲回憶說,每回出刊,為了把詩刊寄送到讀者手中,都得動員家人與鄰居一起來幫忙,這使得他深深地體會到,一本刊物的存在,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五、生活與嗜好

 

李昌憲說資訊產業的收入早期雖然為外界所稱羨,但工作時間很長,壓力也很大,又因為自己的興趣太多,所以對於每種興趣都只能入門,無法精通,他還戲稱自己這一生除了對老婆比較專情外,對其他嗜好都不夠專心。我在高雄期間,終於看到他那耳聞已久,清秀美麗、豪爽親切的妻子,她打趣著說:「我嫁到一個任性的先生,所以到現在都不敢辭職啦!」這一趟訪談多少讓我體會他妻子俏皮話裡隱藏的些許含意了。原來李昌憲的嗜好面太寬廣,而且都很花錢、花時間。現在就讓我們來見識一下寫詩之外,詩人李昌憲的生活世界吧!

(一)藏書:文人愛書買書是再自然不過了,李昌憲的藏書範圍很廣,而且每一種項目都很有系統。「書災氾濫」的結果,他南化的老家,成了自家以外,最好的藏書收容所。這次訪談讓我驚訝的是,他很早就有心收集各種文學雜誌,尤其熱衷於各種文藝雜誌「創刊號」的蒐集。有些不是已經絕版,就是版本很難齊全,他像寶貝般的謹慎收藏,卻不吝提供有心者以研究資源的方便, 阮美慧 教授的文學研究工作, 彭瑞金 教授編纂的《文學小百科》等,也都因為他的收藏習性而有所幫助。我所看到的《美麗島》、《八十年代》、《文星》、《也許》、《綠地》和《陽光小集》等,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下,都成了可貴的文化資產,李昌憲計畫把一些正本送交台灣文學館永久保存。

(二)藏壺:李昌憲說科技業在全盛時期,雖是為人所羨慕的高收入行業,但工時超長,壓力超大,因此他喜歡在公餘之暇品茗、聽音樂,紓解來自工作的壓力,然而,有茶怎能無壺?所以從開始上班不久,喜歡享受藝術美的他,就開始收藏茶壺了。對於各種陶壺的材質與造形藝術,李昌憲都能如數家珍,自今在數量上也有百多把以上的收藏。面對另一半提出抗議時,他笑著說:「男人花天酒地回家後,對老婆大多是以少報多,我買壺卻跟老婆以多報少。」這玄機,就有勞男人們好好去研究了!

(三)篆刻:最近《笠》詩刊的同仁應該已經陸續收到李昌憲親手刻就的印章,這是身為《笠》同仁令人羨慕的幸福吧!李昌憲的篆刻從1985年學習至今,不但努力鑽研有關的書法、刀法與章法,在科技業景氣好時,更用心收集不少石材,同時在家中的陽台設置一個專屬的工作室,工作檯背後直立整櫃有關印材及篆刻的書籍。打開抽屜,則是整盒排列整齊的印章石材,他玩笑似地說:「如果需要錢的話,把印材和茗壺拿去變賣,應該還可以有些收入安度餘年吧?」不過他又說:「印材與其放著等自己終老,還不如趁現在退休,精力還行的時候,動手刻給大家。」我心想:一般禮物送出去就算了,這禮物還得花費心思慢慢刻,刻不好得磨掉,重新來過,這樣的毅力與愛心,幾人能有?想來感性的詩人朋友們收到印章以後,應該都會好好地珍惜這份情誼吧!

(四)攝影:李昌憲說從1979年委託開照相館的詩友莊錫釗幫忙買了一部單眼機械相機,加入高雄市攝影協會後,就開始學習攝影技術,1981年還獲得攝影比賽金牌獎。攝影一直都是他從事野外生態及文學活動的重要記錄,雖然他也用相機紀錄女兒成長的過程,然而他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照片,卻是在詩友楊莊的邀請下,去照相館照的。他在華泰電子公司服務時,身為主管,為了提昇員工的休閒活動與參與社團的向心力,還籌組了一個攝影社,自己被推派出任社長、老師兼評審,退休後尚且繼續獲邀擔任攝影社的顧問,可見李昌憲的個性非但熱情、人緣好,還具備持續不斷的執行力。

近來聽他提起有一位留英回國,熱愛攝影的年輕友人介紹他英國攝影界正夯的環景攝影與全景攝影,讓他意會到,他喜好的攝影潮流,已經從平面走向立體了。李昌憲對於這種先進的攝影技術,在言談之間,依舊充滿了無限的興趣與憧憬,我於是好奇地問他:「你的生活有這麼多興趣,又那麼忙碌,對於這些嗜好,究竟是怎麼處理的?」他回答道:「對我來講,其實一點也不難,以前在工作上,一次面對十條、二十條的生產線,得負責材料準備,生產排程、運籌管理,同時與電腦系統的連結,這項專長正好訓練了我對於多種興趣的處理,動靜之間已經習慣,可因時因地因情而自然切換,並保有持續性。

  在這趟訪談之前,我和外子曾在夜晚的高雄文化中心散步,欣賞外圍石鼓造景上南部詩人們的作品,也發現一首李昌憲纏綿而富含詩意的情詩,我用它來作為這位被我定位為「生活的詩人」的賢伉儷的祝福,因為這篇文章完稿的時間正好是2008年的最後一天,他不必再遠離家鄉,過著〈無妻徒刑〉(李昌憲詩作名)的日子,那首詩是這樣的:

 

   

 

半夢半醒半睡

你的手習慣

跨越我的土地

 

感覺暖流

相遇

乾渴的土地

 

好久不見

春雨

來得正是時候

 

                                                 2008.12.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