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魂草》這類言理詩之所以晦澀難懂,是因為詩中所言之理本身就晦澀難懂。等到我們把詩中所言之理弄清楚之後,詩也就變得明白清楚了。葉嘉瑩也曾這樣解釋周詩之所以難懂的原因:

 

我以為 周 先生詩作最大的好處,乃在於詩中所表現的一種獨特的詩境,這種詩境極難加以解說,如果引用 周 先生自己在〈菩提樹下〉一詩中的話『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則我以為 周 先生的詩境所表現的,便是近於一種自『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境界。(《還魂草•序》)

 

教授以周詩解周詩,這種循環解說看似深富玄機,但讓人讀了更加深墜五里霧中。而羅任玲則在引述葉序之後,進一步說:「雪是周夢蝶的外在,火則是他的內裡…外在的嚴寒雖然暫時將周夢蝶冰封了,但他心中的火種並未熄滅…。」(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頁297-298。)這看似把周夢蝶「整體」性格上的矛盾和悲苦剖析得一清二楚,但對於〈菩提樹下〉這首(乃至其他各首)「個別」的詩作來說,晦澀仍然無從化解。足見像周夢蝶這種神秘主義者的晦澀詩,不是大而化之的說明就能理解,而是要認真學習才能化解。

 

  Ⅲ

 

旅 人詩兄的〈對鏡〉,是另一種晦澀難懂的言理詩,只不過它所言之理,不是像禪這種神秘主義的道理,而是人生哲理。

〈對 鏡〉曾在《台灣現代詩》所舉辦的「合評會」上討論過,記錄也曾刊在《台灣現代詩》第九期(頁65-85)。合評會上,我曾這樣說:

 

〈對鏡〉是一首讀來辛苦,卻回味無窮的詩作。說它讀來辛苦,是因為詩質晦澀。晦澀有形式的,也有內容的。現代派的詩作晦澀是形式的,把簡單的道理說成難的,亦即用艱難的文字排列組合,或專注於概念、意象的突出鋪陳,來寫簡單的道理或情感。這當然是不好的偽詩。而旅人的晦澀則是內容的。內容的晦澀,意味著內容含有豐富的哲理,一時之間很難讓人耙梳清楚。

 

  我的意思可以歸納成一句:〈對鏡〉不是形式的或文字上的晦澀,而是內容上的晦澀。套用本文一開頭我對晦澀的分類,〈對鏡〉的晦澀是「實質」的晦澀,不是「形式」的晦澀。

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就可以了解我想說的是什麼?

 

對鏡
從來不曾如此偏愛
鏡中的你
不曾枯焦的你
總是散射熱情
靜待我與你合一
而對鏡則是一種
必要又美麗的程序

看你在鏡中
伸展新靈魂
我不再悶窒於
有限的軀殼
我觀望你的
閃亮 飛翔 怒吼
在鏡外動身去林間
編織花冠回來
送給你
在鏡內戴上輕搖

晨昏都凝視你
浴室的濕度
模糊你
但我仍能辨識
鏡中的飄忽
無論上升或下墜
膨脹或收縮
你只是我的再版
只是我掉落的身子
逃脫於鏡中
咀嚼光線
養活自己

對鏡
你展現了我
我滿意你的成熟與香甜
毋須哀嘆銀髮的增生
你是否同意這樣的看法

我離鏡
你忘卻鏡中的生活
我入鏡
你邁步平面
永難跨入立體

對鏡是每日強烈的慾望
強烈到痛哭或狂笑
我看到你
就看到我

倘若有一天
疏於對鏡
必是我已磨損
又厭倦紅塵的掙扎
鏡中將再無你我的相見
僅餘屋內的老鏡
傷懸在極度的失望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