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意識廣義而言,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法律、哲學、
藝術等各層面的意識在內,其中以政治意識與社會意識的關聯最明顯而直接,重疊性很大,因為政治上的動態和變化,立即牽涉到社會的現實。例如1968年
因聯合國亞洲經濟開發委員會發表釣魚台列嶼海底大陸棚發現油田的消息,頓
時引起台灣、中國、日本對釣魚台主權的爭奪,政府面對國際問題束手無策,
1970年台灣留美學生發動示威遊行,刺激到台灣的大學生在校園內遊行呼應,突破台灣長期戒嚴和禁止學生運動的封鎖線,震動了台灣社會,這就是著名的釣魚台運動。這個運動明顯是經濟、政治、社會意識糾纏在一起的大結,牽連到後來的社會發展走向,當然也和政治發展息息相關。
這是一首描寫釣魚台事件的《釣魚台詩輯》十首組詩中之一,寫於1977年,已經是事件後七年,經過時間的沉澱,把激情轉向抒情表達,借用兒童似懂非懂的天真問話,更突顯出大人不敢言宣的心底鬱悶。
爸爸,您說釣魚台沒有樹木
是花草不生的灰色岩礁
但在您眼中那是很美麗的地方
因為那是我們的國土
爸爸,您說釣魚台沒有飛鳥
是動物絕跡的蠻荒離島
但在您眼中那是很生動的樂園
因為那是我們的國土
爸爸,您說釣魚台沒有飲水
是人類無法生存的絕境
但在您眼中那是很甜蜜的天堂
因為那是我們的國土
當然,釣魚台列島迄今仍然是東北亞爭論的焦點議題之一,可是在涉外事件上,中國的民族性常會把社會焦點轉移成訴諸民族主義情緒,而忽略以國際法觀點論是非。寫了《釣魚台詩輯》後經過很久的關注,我才知道,日清甲午戰爭後,釣魚台已被日本列入版圖(日本稱為尖閣列島),國際上並無爭議,滿清也沒有處理,縱然台灣在日治時代把釣魚台列入宜蘭縣管轄,那是當時日本國內的行政劃分。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放棄台澎,未涉及釣魚台,美國代表盟軍佔領日本和琉球,管轄區域包含釣魚台在內,1972年美國把琉球包含釣魚台交還給日本,這是國際現實。戰爭會改變領土管轄權,通常是戰勝國在主導,如果無能以國際法折衝捭闔,空喊「自古以來屬於我國」,只憑口水戰,無補於事。
由此可見,詩的社會意識,背後夾纏了經濟、政治、法律,外交等錯綜複
雜的問題在內,詩的外向性當然不能不矚目於外在現實,而詩的抒情重點在美
感的訴求,要求詩的內在真實,而與外在現實有時不免產生距離,這是對外關
係的層面,有時候不能解決的關鍵,只有在時間上繼續延宕,或許成為歷史的
懸案擱置,等到有外力衝擊時,再順水推舟尋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