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ssing through huddled and ugly walls   走過壅塞醜陋的牆壁
By doorways where women     門廊裡的婦女
Looked from their hunger-deep eyes, 自餓塌的眼睛外望,
Haunted with shadows of hunger-hands,   饑餓之手的陰影縈繞不去,
Out from the huddled and ugly walls,     出了壅塞醜陋的牆壁,
I came sudden, at the city's edge,     於城盡處,我乍見
On a blue burst of lake,     藍色湖泊湧現,
Long lake waves breaking under the sun   日頭下迤邐的湖波拍打
On a spray-flung curve of shore;     一灣浪花飛濺的湖岸;
And a fluttering storm of gulls,   鼓動風雷的群鷗,
Masses of great gray wings 團團灰色的巨翼
And flying white bellies    與飛翔的白腹
Veering and wheeling free in the open.    自由地翻騰盤旋於無垠長空。

1914

  卡爾‧桑德堡 (Carl August Sandburg, 1878-1967) 誕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蓋爾斯堡
 (Galesburg, Illinois)。雙親是瑞典移民,父親奧古斯特‧桑德堡(August Sandburg)
是鐵路公司鐵匠助手;母親名叫克拉拉‧安德森(Clara Anderson )。出身於勞工家庭
,卡爾13歲就輟學打工,從事送牛奶、砌磚、擦鞋、打麥穀等工作。在這些打工、漫遊
的經驗中,卡爾與貧窮的勞工階級接觸,目睹美國底層社會貧富懸殊差距,使他不信任
資本主義,進而影響其日後創作的題材與方向。1898年美西戰爭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爆發,卡爾自願從軍,被派到波多黎各服役,是年底退伍,以半工半讀方式就讀
倫巴德學院 (Lombard College),就讀四年但並未取得學位。
  在學期間,桑德堡受到菲利蒲‧萊特教授 (Phillip Green Wright, 1860-1934) 左翼
思想影響,關懷農工弱勢階層;其社會主義思想係基於社會公平、公義的立場,而非政治
上的激進主義。與詩人同時代的劇作家愛爾默‧萊斯(Elmer Rice, 1892-1967) 對此立場
之詮釋,可作為參證:「按照社會主義,我並非指馬克思主義或列寧主義,或任何的歷史
或經濟教條,而是社會發展,於此生產工具主要用於滿足人類需求,而非為了讓少數個人
致富或擴增」(1963: 200)。
  1904年桑德堡首次出版詩集《魯莽的狂喜》(In Reckless Ecstasy)。二十世紀初期,
卡爾曾於威斯康新州從事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工作。1908年始回伊利諾州從事新聞工作。19
16年出版的《芝加哥詩抄》(Chicago Poems) 讓他聲譽鵲起,揚名國際。此時出版商建議
他撰寫兒童版的林肯傳記。這個題目引起詩人的興趣,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廣泛蒐集資
料,前後撰寫六卷的林肯傳。他出版上下卷的《亞伯拉罕‧林肯:草原年代》(Abraham
 Lincoln: The Prairie Years, 1926),讓他名利雙收。其後他陸續撰寫四卷林肯傳,其
中《亞伯拉罕‧林肯:戰爭年代》(Abraham Lincoln: The War Years, 1939) 贏得1940
年普立茲獎 (the Pulitzer Prize)。1951年出版的《詩全集》(Complete Poems),讓詩
人二度贏得普立茲獎。
  桑德堡與《詩刊》(Poetry: A Magazine of Verse)的淵源頗深,該詩刊係由藝術評論
家兼編輯黑麗爾特˙門羅(Harriet Monroe, 1860-1936)創立,對於現代主義詩風的形
成、發展貢獻良多,二十世紀重要詩人愛略特(T. S. Eliot, 1888-1965)、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等詩人的作品皆曾在《詩刊》發表。本詩首先發表於1914年的《詩刊》
,門羅鼓勵他以惠特曼式的自由體詩從事創作,以平凡的語言摹繪工業化的美國城市、農
村地理景觀之變遷,以及庶民的眾生百態等。 桑德堡喜愛美國民謠歌曲,青年時代當流
浪工人(hobo),四處打工,經常旅行全國各地,詢問耆老,蒐集庶民歌謠,寫定配曲,輯
為兩冊──《美國歌囊》(The American Songbag, 1927)、《新美國歌囊》(The New
American Songbag, 1950)。這些努力皆成為其詩作重要的養分(陶2008: 4)。詩人也常
以樂器伴奏,演唱民謠,娛樂大眾,頗獲好評。其詩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在美國現代詩
壇獨樹一幟。
  詩人將近90年的生命歷程中,大都生活於中西部,除了成名之後,有二十多年時間
(1945-1967),曾移居北卡羅萊納的平岩市 (Flat Rock, North Carolina),直到辭世
才歸骨故里。桑德堡足跡遍及中西部各州(伊利諾、威斯康新、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
密西根州等),實地體驗流浪工人、下階層民眾的呼吸、脈動。中西部的生活經驗為其詩
作之基調,可說是一位徹底的國民詩派。他擅用簡樸無華的語言,刻劃底層民眾的掙扎求
存的奮鬥血淚、成就、榮耀等。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是十九世紀工業化前
的美國精神的記錄者,桑德堡則是二十世紀工業化的美國的光輝、弊病、缺失的見證者
(余1988: 287)。底層出身的背景讓他對資本主義深感不信任,因此其詩中不斷針砭現
代工業化文明對人性的斵喪。
  桑德堡青年時期,正是美國史上工商快速進步、繁榮的「鍍金年代」(the Gilded Age)
與瀰漫自滿、物欲與奢華的「爵士年代」(the Jazz Age),這些時代氛圍在在引起藝術
家的批判,例如傑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厄普敦˙辛克萊(Upton Sinclair,
 1878-1968)、史蒂芬˙克蘭因(Stephen Crane, 1871-1900)、法蘭克˙諾瑞斯(Frank
Norris, 1870-1902)等自然主義的作家,均致力於揭露「富麗堂皇的外表背後的殘酷、遲鈍
、腐敗與適應不良」(Rice 1963: 200),抨擊資本主義的掠奪、剝削本質,替底層民眾發聲

  在本詩中,桑德堡以「壅塞醜陋」的城市街景,對照「浪花飛濺的湖岸」的自由奔馳,開
啟對於都市/工業文明之批判。詩人以「舉隅法」(synecdoche)的修辭策略刻畫貧民窟的
景象:「壅塞醜陋的牆壁」代表簡陋的房屋;「餓塌的眼睛」的婦女指涉窮人、勞苦大眾。
質言之,都會文明對人性的壓迫是雙重的,齷齪窄偪的環境束縛自由活動的空間,人們蜷伏
於齷齪窘迫的空間裡,不得自由。在經濟層面,都市裡的窮人生活受景氣榮枯影響甚鉅,困
居貧民窟的窮人,生活在「饑餓之手的陰影」下,只能以「餓癟深陷的眼睛」,無助絕望地
張望人生的無奈。 與此形成強烈對照的場景是城盡處「浪花飛濺的湖岸」的景象,提供人
們自由奔馳、想像的空間。只要稍轉移腳步,脫離紅塵的羈絆,立刻轉換視野、心境,既能
目睹「藍色湖泊湧現」開闊壯觀,開闊心胸、視野,宛如自由遨翔的海鷗享受「藍色湖泊」
與「無垠長空」。
  詩人以人性禁錮於「壅塞醜陋」的牆壁之間,飽受饑餓之煎熬、肆虐作為對於工業文明強
烈的撻伐與控訴。在消費、利潤、商品化當道的資本主義社會裡,詩人的籲求是微弱的、甚
至微不足道,但卻像是一支銳利的劍矛,直指資本主義問題的核心。突尼西亞失業大學生自
焚引起的阿拉伯之春,以及英國失業青年的街頭暴走,讓一向生活於「美國之夢」(the
 American Dream)的美國失業青年與勞苦大眾終於醒悟,貧窮不是只存在於第三世界,失
業也不是懶惰、沒受教育,而是更深層盤根錯節的社經、政治結構失衡造成的。在資本主義
邏輯推波助瀾下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每個角落,不管是民主政治或獨裁政治,官商勾結的共
犯結構吃銅吃鐵,造成貧富差距懸殊的現況。這頭貪得無饜的現代資本主義巨獸(Leviathan
)吞噬整個社會的財富與資源。因此,美國失業青年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金融業的肥
貓以及享盡節稅、租稅優惠的富人。本年十月十五日,全球82個國家,951個城市響應,展
開抗議貧富懸殊的不公義社會。一時之間,富人與窮人(the haves and have nots)之間
的對立,隱然形成。可以預見的,貧富差距與資源分配不公所引發的階級問題,將成為二十
一世紀的難題。
  回顧桑德堡〈港灣〉一詩的歷史脈絡,斯情斯景,何其類似。這是歷史的反覆,抑或時代
的錯亂/錯置呢?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聚訟紛紜,向無定論,有淑世說,亦有美學至上說
,端視所據之立論而定。就藝術的本質而言,文藝所處理的題材與手法確實跟實用科學或專
技訓練不同,其研究範疇是心靈的活動以及對於外在世界的觀照與省思。美國詩人里查˙艾
伯哈特(Richard Eberhart, 1904-2005)論詩提到:「關於詩的最深刻事物,在我看來,似乎
十分神秘。這些最深事物跨過了心智,進入精神的廣漠無邊的境界,似乎不可能完全用理性
來解釋。我固然不敢極端的說有關詩的最深事物是非理性的,但提到我的詩觀,我卻想把非
理性的覺察力和成分包括在內」(Eberhart 1973: 27; 中文譯文,陳1975:34)。或許莊
子有關樗樹「無用之用」之隱喻, 可作為文學、藝術在現今世道對於人們的啟發,因其「
反抗生產等於用處的資本邏輯、反抗薪水等於價值而對生命的異化與
剝削、反抗社會的僵化與無用的絕望。……[文學、藝術]紀錄並保有生命的各種樣態,並且
提供了我們感知他者、思想自身的起點」(王2009:3)。
在本詩中,桑德堡敦促人們回歸廣闊無垠的自然,尋求精神的慰藉,以超越現代工業文明的
壓迫,提升靈魂。在詩人巧思的安排下,有文明/自然的對照:醜陋(牆壁)/美麗(藍色
湖泊);空間的對比:壅塞(門廊)/開闊(湖泊、天空);生物的境況(饑餓的婦女/自
由的海鷗)。二元對立的元素讓本詩充滿衝突的張力,讀來格外印象深刻。而詩節標點、斷
句一路迤邐到底,語氣流暢無阻,一氣呵成。本詩節奏與意象巧妙結合,渾然天成,誠為佳
作。


引用書目

中文
王智明。2009。〈無用之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十卷第一期。頁3。
余光中。1988。〈桑德堡的生平和作品〉,《美國詩選》。林以亮編選。(今日世界出版社
,1976)。台北:臺灣英文雜誌社有限公司。頁283-89。
李正栓、韓志華譯。2007。〈芝加哥〉,《美國詩歌研究》。李正栓、陳岩。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330-32。
陳祖文譯。1975。〈我怎樣寫詩〉,《詩人談詩:當代美國詩論》。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27-67。
陶潔。2008。〈前言〉,《美國詩歌選讀》。陶潔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12。
郭慶藩輯著。1980。〈莊子˙内篇˙逍遥遊第一〉,《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39-40。

英文
Eberhart, Richard. 1973. “How I Write Poetr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ry.
  Ed. Howard Nemerov. Washington, D. C.: Voice of America. 22-48.
Rice, Elmer. 1963. Minority Report: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Sandburg, Carl. 1950. “The Harbor.” ( 1914). In Carl Sandburg, Complete Poe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