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杜,1920年2月15日出生於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羅亞-大西洋省(Loire-Atlantique)的聖女王鎮(Sainte-Reine)。父親為小學教師。1936年,邂逅書商馬諾爾(Michel Manoll),引介踏入詩壇,認識何維第(Pierre Reverdy, 1889-1960.)等人及超現實主義理論。1940年6月,被動員徵召入伍,受傷後送進醫院。1943年6月17日,邂逅南特(Nantes, 法國西部大城市)女子海倫(Hélène Laurent),兩人於1946年結婚。卡杜並在南特覓得小學教師工作,過著簡樸生活。1950年1月,進行外科手術,3月20日亡故,彌留前,妻子及出生Poitiers的詩人羅斯洛(Jean Rousselot,,1913-2004)陪伴。
卡杜說過:「我胸懷大志寫作,既不辜負自己的才情,也證明自己純真地在世間生活。」他自認是詩人賈克坡(Max Jacob,1876-1944)的弟子,也為駱希霍(Rochefort)學派成員之一。他很早就擺脫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贊美鄉間、學校與孩童生活;這種簡樸生活價值的新聲音,使其詩歌漸受重視。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詩人卡 杜(René-Guy Cadou, 1920-1951)詩選
莫 渝譯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肢體健全的人毋需拐杖。需要依賴拐杖者,大都是瘸腿腳傷與年紀大行動不便的人,本詩則專指後者。老年人,手腳比較不靈巧,仰賴拐杖的輔助,可以自己行動。詩人以興奮心情(詩中雖無此類文詞,但溢於言表),先肯定拐杖帶來的好處:「宣佈獨立」,次寫前後對照,前:生命傾斜,後:挺腰扶正;前:歲月顛簸冷暖,後:找到伴侶和血脈相通的手腳。結尾再次信心滿滿:「踩穩自尊,╱踏出一片╱失落已久的天地。」整首詩言簡意賅,有生命重生的喜悅與自信。
以上,對黃騰輝以白描赤裸方式,表達現實生活與環境的感受作品,稍稍檢視一番。開始時,我們閱讀了他在21歲年少的情詩〈等待!在雨中〉,「情」仍是詩的原動力,情或情慾的描寫,仍像「支撐的伴侶」(〈拐杖〉詩句),出現於詩人的晚年,試看底下他的兩首「晚情詩」: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0年代,台灣工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繁榮,建築業跟著蓬勃起飛,老舊房舍改建,新起大樓林立,公寓或大廈的生活方式,打散了左鄰右舍聚落的傳統。這首〈公寓〉詩談判幾種「都市人的悲哀」,包括子孫三代擠進「火柴盒」式的住屋、「薄如紙」的人際交往、膨漲的「生活壓力」,以及「我們有同一種語言卻無法溝通」,後者還涉及學校語言及代溝問題。當時(1970年代初),已經預感了「人口膨漲」的壓力了。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