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詩以上
苦 楝 莊柏林
讓擎天的苦楝,呵護這卑微而裸露的身軀,請容納我,這不屈服的心靈,不斷地成長。
讓我在樹下,遮一下陽光,我只想眺望篩過的藍空,編織年輕的白日夢,與白頭翁共翔。
鳥兒啊,不要滴下雨水,我正在鬥蟋蟀,媽媽也難得一日閒,從我出神的眼中,看見蜻蜓和蝴蝶呢!
苦楝漫山遍野,葉花同時自枯枝間奔騰而出,與我的思想一樣,慢慢成熟,落葉歸根,花結成粒粒子。
只能託夢。寂寞的苦楝,苦楝啊,夢裡春天來,紫色的花蕊,隨風搖隨雨落,夢裡秋天去,孩群已散,媽媽作古。
◆貝特宏:《加斯巴.德.拉紐》(Gaspard de la Nuit,夜中人加斯巴)
貝特宏(Aloysius Bertrand, 1807--1841),法國詩人,法義混血兒,出生於義大利,在法國北部狄戎長大。二十歲左右完成55篇田園風俗的文章。1833年移居巴黎,生活困厄,1836年以《加斯巴.德.拉紐》(Gaspard de la Nuit, 夜中人加斯巴)64篇作品求售,頻遭出版商拒絕,1841年潦倒病逝。翌年,朋友集資出版。這是法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詩集,影響了往後的文人作家,尤其是波德萊爾的《巴黎的憂鬱》。
◆紀德:《地糧》(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人間的食糧, 1897)、《新糧》。
◆參閱莫渝編譯:《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
四、小詩類型與作者群
十行以內的詩,可歸入小詩行列。有人偶而為之,岩上、向陽、林建隆等人企圖強烈。
◆十行詩:向陽詩集《十行集》、洛夫詩集《石室之死亡》
九行詩:
◆八行詩:岩上詩集《岩上八行詩》
七行詩:
六行詩:楊華
五行詩:
四行詩:楊喚、向明
三行詩:陳黎、張默
◆俳 句:巫永福、陳秀喜、黃靈芝等人採日文書寫。
◆漢 俳:三行詩(五七五)
台灣俳句:黃靈芝、莫渝、林梵
◆林建隆:生活俳句、鐵窗俳句
◆巫永福:台語俳句(《春秋》 句集?詩集?)
二行詩:
一行詩:
(微型小詩)
十字詩:詹冰、蔡榮勇
白話春聯:羅青(1998年1月24日 民生報)
李敏勇、張默、管管(1998年2月1日 ,自由副刊)
五、分行詩形式的考察
新詩以分行作為與其他文類區隔的形式。分行的文字,不盡然是詩。就編排言,有傳統的直排與西式橫排兩類,又可細分二至三小類。
直排(傳統):
齊頭(垂掛式):大多數作者通常的處理方式
齊底(發芽式):(方旗詩集《端午》)
橫排(西式):
齊左:大多數作者通常的處理方式
齊右:(方旗詩集《穀雨》)
置中:網路文學處理方式
六、結 語
詩人皆以自己覺得最恰當的定義,加諸於詩。不論文字如何嬗變,詩,仍然脫離不了性靈與美感的融洽。美感,即包括內在性靈美的流露與外在形式美的呈現。
詩的形式是附著於詩的內容。也許不能用軀體與靈魂的關係做比擬。
設定形式,再尋求內容,是計畫寫作,如《岩上八行詩》的規劃。順著思路╱詩路的進行,求得適合的華服穿著,是自由寫作。詩人創作大底有此兩種模式的書寫經驗。
講究詩的形式,應該也是詩人意念的一種展示。
(200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