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現代詩第29~32期(2012) (2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火線消失了

將軍壓下自己的退伍令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住在擁擠的都會區

像被膨鬆劑塞到發脹地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睹河裡有陰影

迅速自樹上掉落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屋外有風有雨

時間疾走不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她的記憶裡誕生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顧問趙天儀榮獲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第十六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將於20121124舉辦「第十六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頒獎典禮暨「趙天儀文學學術研討會」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 世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女時,細嫩的手

牽絆住父親的心;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佇卡早

逐家脫赤跤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天光,貓靜坐臥房門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枯葉下腐土內

一小顆一小顆白亮的珠珠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愈來愈深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細的一根針

穿越毛細孔尋找疼痛的發源地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是環境的清道夫

胃口超大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仙后》(The Faerie Queene, 1590; 1596)是英國文藝復興詩人愛德蒙史賓瑟(Edmund Spenser, ca. 1552-1599)最偉大的作品。文體上全詩以嚴格的史賓瑟詩節(Spenserian stanza) 寫成,[1]在文藝傳統上則融合了寓言(allegory)、史詩(epic)與傳奇(romance)三大傳統。首先,史賓瑟承繼了荷馬(Homer, ca. 8 BC)、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 英譯為Virgil, 70BC-19BC)等的史詩傳統,以受感召的先知詩人(prophet-poet)之姿,書寫家國源起的恢弘嚴肅題材,此外亦融合時興的義大利英雄傳奇,以騎士、巫女、妖龍等角色和曲折、延展迴繞的故事情節增添其閱讀興味。因此,《仙后》取材於英國本土的亞瑟王傳奇,以亞瑟、騎士、仙后、巫師、妖女、怪獸等傳奇角色和冒險故事做為書寫家國歷史的主軸。然而,《仙后》的豐富不僅在於融合史詩與傳奇兩大傳統以書寫、歌頌英國的傳奇歷史,這部史詩巨著更是一匠心獨具的道德寓言。寓言文類所具有的特殊的多層次意義結構,使得此刻劃道德進程的作品更形豐富。

換言之,《仙后》的豐富實和寓言、史詩和傳奇三大傳統的豐沛傳承密不可分。在「致瑞理(“Letter to Raleigh”)中,詩人自陳創作意圖,說明《仙后》與寓言、史詩傳統,以及義大利傳奇的關係。史賓瑟在信件的首句便清楚地指出,《仙后》首先乃是一寓言,且是一「連續的寓言」或「晦暗的比喻」[2]此書之內涵並不僅只侷限於表面浪漫騎士冒險故事,更具備寓言文類曖昧不明與多層次意義的衍生與延伸,所欲傳達的種種弦外之音。故《仙后》首先應被視為一個呈現道德寓言的文本,甚或可以視為一檢驗或批評道德形塑的過程的寓言。史賓瑟亦說明,此書之總體目的和意義在於「呈現與淬鍊紳士或貴族的美德和儒雅的自律」(“to fashion a gentleman or noble person in virtuous and gentle discipline”)[3]值得注意的是,《仙后》作為道德寓言,卻不以平鋪直敘、教條式的說教方式界定和限定明確的準則或規範(“such as it should be”),而是以隱晦、間接的形式再現寓言。史賓瑟師法荷馬、維吉爾、亞里埃斯托(Ludovico Ariosto, 1474-1533)和塔索(Torquato Tasso, 1544-1595)等大家,在作品中擇一歷史人物做為道德典範以立教,[4]以呈現美德可能展現的最好形式(“such as might best be”)( 2001716)。基於此一原則,詩人乃選擇讀者耳熟能詳的亞瑟王傳奇以說明、呈現美德,更能達到教化的目的,並增添讀者閱讀的趣味。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仙后》的首卷「神聖傳奇」[8]以紅十字騎士(Redcrosse),即英格蘭的守護聖徒聖喬治(Saint George),代表神聖美德(holiness)[9]聖喬治屠龍的傳說為此卷的故事大綱,並以女主角烏娜(Una)代表真理(Truth),其受困於妖龍的雙親代表人類的共同祖先亞當與夏娃,並以拯救塵世伊甸園為紅十字騎士的神聖任務。史賓瑟在呈現美德騎士時,往往不以一已完滿該美德的騎士開啟該卷,而是透過該美德騎士的冒險歷練、考驗、自我質疑與探索,著墨此美德的培養、試煉和堅固的漫長過程。卷一中,紅十字騎士由易受誘惑、衝動、無法區分表象與真實的質樸青年為始,以和烏娜之間的離合關係代表尋求真理的波折過程:經歷對真理的淺薄信仰和使命感、懷疑、誤解、背棄、重新理解與堅定追隨,展開其由熱切衝動、走入歧途、挫敗、絕望、重新學習、淨化、沉澱、實踐其屠龍任務而淬鍊、完滿其神聖美德的曲折過程。此外,神聖美德乃是宗教美德,故此卷之首要關懷主題也是宗教:諸如新舊教之間的衝突對立,教義間的紛爭與辨別,以及聖經新舊約教義間的矛盾與彌合問題。

卷首開啟於描述紅十字騎士為了躲避暴風雨和烏娜進入了迷途森林(the Wandering Wood),遇到第一個怪物蛇女「錯誤」(Errour)。史賓瑟以森林中迴繞、迷宮般的路徑,洞穴中蛇女盤卷的蛇尾做為錯誤的具體象徵(Roland B. Botting 252),以其嘔吐出書本和紙張、無眼的青蛙和蟾蜍象徵知識上的錯誤與盲目,並以紅十字騎士的勝利說明其具備克服此種錯誤的能力。然而“Errour”不僅可以理解為相對於真理的「不真」或「錯誤」,其拉丁字源errare (遊蕩, to wander)[10]亦可延伸理解為「迷途」或「歧途」,[11]亦即從真理的道路中逸離迷失。故紅十字騎士即便擁有區辨與對抗知識上的錯誤的基本能力,卻仍須學習辨別和頡頏其他更加細微與複雜形式的不真與錯誤,並在迷途中摸索出真理的道路。紅十字騎士斬除錯誤(Error),宣示的不是根本的勝利,而是真正踏上迷途和學習錯誤或不真的種種變形之開始。在史賓瑟的安排下,紅十字騎士緊接著落入了代表虛偽(Hypocrisy)表裡不一的巫師亞曲馬戈(Archimago)的算計中。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象與真實間的不一致說明眼見難以為真,需要智慧才能看穿與辨別表象或似是而非的偽裝。此時紅十字騎士卻輕信亞曲馬戈所製造的錯誤的表象,誤解烏娜/真理的真實本質而厭棄她。在妒怒中,紅十字騎士轉而親近和保護代表偽真理和不真(Falsehood)的妖女杜蕾莎(Duessa),迷惑於其所偽裝的「真誠」(Faithful)/斐德莎(Fidessa),並投向肉慾的懷抱,且在其引誘下進入了傲慢之堡(House of Pride)。此舉象徵紅十字騎士在離棄純淨的真理、擁抱夾雜欲望與誘惑的不真之後走向世俗的沉溺,並在這迷途的過程中削弱和流失自己本具的力量。紅十字騎士接下來被代表傲慢(pride)的巨人歐苟理歐(Orgoglio)囚禁,爾後在亞瑟的救援下重見天日。代表最完滿美德的亞瑟也剝除了杜蕾莎的偽裝,揭露其醜惡的本質。經歷被囚禁的難關,紅十字騎士接下來遭遇「絕望」(Despayre)的巧言勸誘,在羞愧與懊悔難當的絕望下企圖輕生,幸在烏娜的提醒下重拾希望。爾後紅十字騎士進入神聖之堡(House of Holiness),經歷種種學習和歷練,包括深刻的懺悔、學習、嚴苛的肉體淨化過程和沉思,找回自己的真實身分──聖喬治。紅十字騎士在完成屠龍任務後,最後和烏娜訂下婚約。

以下將以史賓瑟鋪陳第九回紅十字騎士遭遇「絕望」(Despayre)此段故事,說明史賓瑟如何巧妙的運用一字多義的特色,鋪陳不同層次的意義,並以相關字串連起全卷的情節發展。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望」的指控和誘勸,如同利刃直入其心,紅十字騎士知道其所言皆真,而回想起自己過去種種不堪的過錯,痛苦顫抖,幾要昏厥。「絕望」見紅十字騎士已陷入痛苦與絕望中,趁勝追擊,以地獄受苦的圖像讓紅十字騎士目睹罪人的受苦與神的憤怒。並在其面前擺上刀劍、繩索、毒藥等自裁之物促其選擇。在紅十字騎士痛苦猶豫之際,「絕望」塞給他一柄短劍,而就在紅十字騎士欲舉刀自刺之際,烏娜及時奪下丟棄。烏娜沉痛地說: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過六十,心境已趨空,學習白居易「外事因慵廢,中懷與靜期」,做什麼事已不再熱衷,包括寫作與閱讀。

認識明克兄二十餘年,他在詩刊發表的作品也時有閱讀,知道他的詩短小雋永,太短的詩有時捕捉不到詩眼難以共鳴,我最喜歡二十行左右的,略帶情節且有節奏遞延,常會被他獨特的敏銳觸角所折服,被他隱含的見解所振憾,這也是我摩玩之餘要開心寫一篇評介的原因。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並不常常知覺著存在,因而也不會時刻惶恐於生命的虛幻。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往往是外馳的。這就成了存在的遺忘狀態。人只有沉靜觀照自己的內在,才意識到生命相對存在於永恆的時間中和無極的空間中的虛幻性。自覺生命的虛幻性,並不是為了否定存在,落入虛無,反而是要在這種徹悟的基礎上,建構生命更堅實的意義和信仰。

可悲的是,還有那極端的唯物論者要否定靈魂的存在,把人徹底物化、集體化、虛無化,抹滅這短暫得可憐,虛幻得可怕的存在所擁有的最後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個性和意義,而這僅存的一點點,卻正是人所能擁有的最珍貴而不容抹滅的東西。對自己的存在(以及人類的存在)有著敏銳的感性和透視能力,知覺著靈魂的存在,勇敢面對可怕的虛幻,承擔這夢幻泡影的存在的悲劇而生存下去的人來說,人的存在現象比極端唯物論者所主張或體會到的存在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也有意義得多。我認為這是人類悲劇命運中一種莊嚴的勇氣。打個簡單的比喻說,人的存在和一塊石頭的存在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存在和另一個人的存在也是不一樣的,而且也必須是不一樣的。一個人不管是多麼卑微,只要自覺著生命內在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抵抗著存在的遺忘和集體物化,他就是一個存在的巨人。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