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興起於一九八年代,此學說之先驅格林布萊特(Stephen Greenblatt, 1943-)將其批評方法稱之為「文化詩學」(cultural poetics),旨在透過文學作品的歷史、社會與人類學等背景來探討文本,以重新審視文學與歷史的交疊處。

在最早的觀念中,「歷史」(history)和「故事」(story)都可以用來指涉「想像的事件或是可被信以為真的事件」(Williams 1983: 146),一直到十五世紀之後,兩者之間才有明顯的區隔——「歷史」被定義為「過去事件的描述」,而「故事」則是指「想像事件的敘述」(Williams 1983: 146);十八世紀之後,歷史被視為過去事件連續且相互關聯的過程。以此觀點為基石,「歷史」逐漸發展成非侷限於過去和現在,也有可能與未來相關的發展過程。

十九世紀盛行的「歷史主義」(Historicism),試圖「以客觀的證據為基礎將歷史予以重新還原和建構」(廖2003: 126)。然而在此範疇之下,歷史主義否定了的主觀能動性(human agency),轉而追求客觀的、價值中立的歷史研究方法,藉由文獻資料的研究,相信可以重現過去事件的真相。但是這樣的方式,幾近於「知識的考古」(廖2003: 126);再者,歷史的客觀性其實摻雜了許多主觀的看法,亦是難以界定的議題。

新歷史主義揚棄了「連續、進程、潛在的歷史單一性」(Brooker 2003: 178)等傳統史學觀念,轉而著墨於一般被忽略的當代文獻或是文本,以做為閱讀文學作品的重要參考依據。因為歷史充滿斷層,歷史並不單只是對於過去事件的紀錄,唯有透過多面向的對照研究,才能真正透過語言結構來重現當時的時代觀念,重新理解整個世界。因此,新歷史主義除了「批判早期極具影響力的非歷史批判範型,同時還要脫離以連續性和單一主體為基礎的歷史,並進而動搖經典文學與其他較不受重視、受到不同評價的文本之間過去被認定的區別」(Brooker 2003: 179)。

格林布萊特以解讀文藝復興時期詩人懷爾特(Sir Thomas Wyatt, 1503-1542)的短詩受傷男子指摘他虛偽的情人〉(“The Abused Lover Reproacheth His False Mistress of Dissimulation”為例:

 

          不需淚水便能濡濕妳的眼,

                 身體康健卻佯裝惡疾,

          妳或許因而蒙蔽了我的眼,

                 並以此討好妳的知己;

          雖然妳認為妳無須忌憚,

                 但妳卻無法讓我平息;

        妳即使作態、虛假、諂媚或是牽強解釋,

        妳也沒有佔上風,若我真的失勢。

 

          無須叨絮和掩飾和寬容,

妳明知我能報復;

  若是如此,妳亦無從

確信我無所忌顧;

  即使妳發誓絕非若是,

我既能發誓亦可稱述;

以上帝和十字架之名,

我若遭到嘲謔,妳理當承受汙名(Wyatt 2007: 94)。[1]

 

初讀這首詩,讀者或許會認為詩人所要表達的是對於情人的恫嚇,從文字的描述中,亦能感受到男女之間的緊張情緒與性別角力,但這其實只是表面的文字解釋。格林布萊特稱此詩其實反應出「完整的社會氣氛」(“an entire social ambiance”)(1980: 138),因為十六世紀的文化氛圍所顯現的,是無情專制與陰謀密策,因此,在男女情感追求上,宮廷娛樂也就順勢表達出對於心儀女子的「理想幻滅、挫敗、威脅恐嚇、敵意」(Greenblatt 1980: 139)等等負面情緒。格林布萊特指出,懷爾特塑造出如此強烈的表達方式,與其和宮廷間的緊密連結相關甚鉅。[2]他認為懷爾特的語言在這樣的性別角力中,是「一種工具、一種武器」(1980: 139),而詩人之所以能夠表現得比他的情人更加的有壓迫性與說服力,則是在於懷爾特自身擁有的權力。格林布萊特認為,「這首詩不僅只是證明了這個權力,還嘗試將之體現出來」(1980: 139)。而這種具有威脅性的陳述方式,同時還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的強勢外交策略:「妳也沒有佔上風,若我真的失勢。」因此在這首詩中,讀者可以從男女角力延伸到英國在處理外交謀略的態度:「遮掩與揭露、結盟與綏靖」(Greenblatt 1980: 140)。

新歷史主義是一種閱讀文本的方法,批評家從歷史中探究人類生活經驗,試圖呈現文學、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聯與一致性。因為歷史本身就參雜了許多主觀的看法,絕對的客觀其實並不存在,唯有透過多面向的閱讀,才能深入了解作家與文本所要反映的社會風潮與時代精神。格林布萊特主張,藝術作品與社會之間其實是互為影響的,新歷史主義其實就是閱讀的實踐。藉由這樣的閱讀方式,讀者能更加關注文本中各種細微的聲音、各種論述的角色,文本的閱讀以及藝術作品的解析也不再是單一面向,而能朝向多樣且開放性的解讀。

 

 

引用書目

中文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硏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             出版。

 

英文

Brooker, Peter. 2003.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2nd ed. New York : Oxford UP.

Greenblatt, Stephen. 1980.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 U of Chicago P.

Williams, Raymond.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 ed. New York : Oxford UP.

Wyatt, Thomas. 2007. The Poetical Works of Sir Thomas Wyatt. London : Kessinger.




[1] “To wet your eye withouten tear, And in good health to feign disease, That you thereby mine eyen might blear, Therewith your other friends to please; And though ye think ye need not fear, Yet so ye can not me appease; But as ye list fawn, flatter, or gloze, Ye shall not win, if I do lose .//Prate, and paint, and spare not, Ye know I can me wreak; And if so be ye can so not, Be sure I do not reck; And though ye swear it were not, I can both swear and speak; By God, and by this cross,If I have the mock, ye shall have the loss” (Wyatt 2007: 94).

[2] 懷爾特的父親曾任亨利七世之樞密院官員,之後亦受到亨利八世之信任;懷爾特本身則是出任英國大使,並於1535年獲得封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