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現代詩第37~40期(2014) (384)
- Dec 16 Tue 2014 10:01
(第卅九期)☆新竹教育大學學生作品集(2013/11/26) 1.邂 逅 范 甯
- Dec 16 Tue 2014 09:58
(第卅九期)2.蚌吐珠 葉綠樹
- Dec 16 Tue 2014 09:55
(第卅九期)3.失 眠 維 尼
- Dec 16 Tue 2014 09:54
(第卅九期)4.日晷‧日詭 王彥筑
- Dec 16 Tue 2014 09:51
(第卅九期)5.人 生 水 墨
- Dec 16 Tue 2014 09:50
(第卅九期)6.靨?魘? 菡 樂
- Dec 16 Tue 2014 09:49
(第卅九期)7.綻 放 檸 秋
- Dec 16 Tue 2014 09:47
(第卅九期)8.莫吟愁 祈 悠
- Dec 16 Tue 2014 09:42
(第卅九期)「跨越世代的詩交流」座談會記錄
- Dec 16 Tue 2014 09:41
(第卅九期)鸚 哥 謝安通
- Dec 16 Tue 2014 09:39
(第卅九期)賞 讀 蔡秀菊
由於鸚哥善於模仿各種聲音,所以飼主會訓練牠說各式各樣逗趣的話來娛樂大眾,其實鸚哥完全不懂那些話語所代表的意涵,是以詩人常以鸚哥學語隱喻奴性者的悲哀。被關在鳥籠裡的鸚哥,一天到晚「I Love you」說個不停,可以作不同層次的解讀。在民主先進國家中,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彼此互相尊重,說「I Love you」時真情流露,不會令人感到肉麻矯情;反之,威權獨裁國家中的人民,有如被關在鳥籠裡的鸚哥,長期接受統治者的洗腦教育,變成毫無判斷力的死忠奴隸,主人稍微給牠一點甜頭,牠就高喊「I Love you」,何其悲哀!
「I Love you」的發音近似河洛話的「愛流目油」。從反黑箱服貿協議、反核四廢核一二三、反高中課綱微調、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來台時警方的高壓警戒,以及匆促上路荒腔走板的十二年國教,馬政府的作為越來越悖離民意。台灣人該覺醒了,用手中的選票淘汰這種與人民作對的政黨,如果還繼續執迷不悟地像鸚哥般成天說著「I Love you」,那可真是悲哀到「愛流目油」的地步了!
- Dec 16 Tue 2014 09:37
(第卅九期)詩人札記 (卅七) 陳銘堯
- Dec 16 Tue 2014 09:36
(第卅九期)捐款徵信(2014年5月~2014年7月)
- Dec 16 Tue 2014 09:34
(第卅九期)成為真正的人 蔡秀菊
2013年由台灣高空攝影師齊柏林花費三年,累積400小時的直昇機飛行時數拍攝出台灣史上第一部在院線上映,第一次參加金馬獎即榮獲最佳紀錄片的《看見台灣》,意外揪出高雄日月光公司排放大量污水嚴重污染後勁溪,以及南投縣清境農場民宿違建林立,引發社會輿論一片撻伐。行政院長江宜樺率政府官員觀賞該片,各級政府機構也爭相包場,事後行禮如儀地對媒體記者宣布日後會特別關切台灣國土安全、環境保護議題。一時,日月光公司及清境民宿如過街老鼠,天天被媒體點名批判。不過,可預期的是,一旦新聞熱潮消褪,大家也就忘了清境農場為潛在地層滑落的極度危險區,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需嚴格監督管制。其中最令人無法釋懷的莫過於執政官員只說台灣的美麗山河飽受摧殘,卻不探討是誰造成這種後果,於是引發社會人士批判當今政府官員只看到環境破壞現場,卻不找元凶的譏諷聲浪。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任內爭議不斷,如發生於2012年11月29日發電子信件給大學四區學務中心,要部會長官關心學生在台北「反媒體壟斷」的抗議遊行活動,信末並附上網路公布的37所參與串連之學校名冊,引發教育部長帶頭行「校園白色恐怖」疑慮。
- Dec 16 Tue 2014 09:29
(第卅九期)現代詩人與後殖民倫理―閱讀希尼 羅青香
喜歡文學的人大概都知道,詩人的作用及社會意義,是柏拉圖的有名論證。柏拉圖認為社會應該放逐詩人,而讓哲學家當皇帝,因為詩人掌握不住真實(the real)。柏拉圖雖然遠是希臘人,但他是西洋文學概論的奠基者之一,而關於他這個經典的故事,在當代文學評論中重新引起了注意,即注意詩作的倫理意義。後現代的「真實」其實是模擬和再現,無謂本質上的「真實」。既然詩人沒有「真實」與否的問題,那麼接著引發的就是詩本身到底有無存在的必要與貢獻,到底是「詩辯」亦或「詩歉」?從十六世紀伊莉莎白,十八世紀後段浪漫派,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到現代主義如艾略特的作品,這類思辯總是能引發風潮。符號的不定性,意指和符指的流動,新批評的文本專注,在在都是與此相關的重要文學評論議題。
關於詩人的文化意義和倫理作用一言以蔽之,即在某些意義上,「文學無用」不但不是貶辭,且是某種讚美―儘管詩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實也不在乎是不是讚美。關於文學無用論,幾年前在紐約時報上,由知名學者Stanley Fish引發熱烈討論,在台灣的伍軒宏教授也有相當中肯的回應。[1]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如解構學者伍老師文章所示:文學無用,也就正是它的用。我們知道「無用」和『無言/瘖啞』,在德希達的解構概念中有共通之處。一方面,作為精神分析的研究者之一,「瘖啞」是一種無法言語、不會說或不能說的狀態,但是「瘖啞」這種症狀賦予「不說」意義:它也是一種「要說」。這種無卻是有的概念,是康德的倫理,是中國老子的哲學,也是精神分析論述的重要演繹之一。
- Dec 16 Tue 2014 09:26
(第卅九期)韓國女詩人李紗羅詩三首 金尚浩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