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16924日(星期六)13:0015:00

地點:台中市北區忠太東路

  席:賴政斌、賴義雄(賴欣)、詹于萱(瑀璇)、陳秀枝(袖子)、江秀鳳(江昀)、

        陳明克、陳銘堯、王韶君、蔡榮勇、蔡秀菊、林育民(牧林)。(依發言序)

記  錄:瑀璇

綜合座談:

1)賴政斌

    感謝牧林詩人引薦,讓我參與這場詩的饗宴。我本身喜歡詩,今天用一種學習的態度參與。從古至今,詩應該是具有真善美,用至情至性的態度去發展詩的藝術

2)賴欣

    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有詩的元素在裡面,等待某個機會發掘。詩的本質沒有古今之分,只有表現的方式不同。詩的本質就是「言志」,就是表達作者本身的想法,表達的文字組合就是作者本身的功力,感動自己越多,引起的共鳴也越多,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磨練、自我要求。

3)瑀璇

    我相信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宇宙,今天聆聽各位老師的意見收穫良多,會試著去想何謂「詩」 ,怎麼讓詩更有深度是我學習的方向。

4)袖子

    關於台語詩跟童詩去寫一首詩,完成的速度很快,但對於華文詩就需要去磨練,怎麼把自己對詩的感動的那一刻寫下來,用自己的手法完成。關於詩是心的想像,想請教同仁分享怎麼完成一首詩。

5)江昀

  關於「我的詩想像」這個題材很大,感謝蔡主編跟理事長提供這個機會,讓大家互相磨練,提煉對詩的想法與發掘。

6)陳明克

    大家的發言,有一共同點,文學來自實際的生活經驗。能成為經驗的,必須經過觀察、體驗、思考個人所見的外在或內心世界,或外在與內心的互相影響。好奇心是觀察外在客觀事物的動力,更大的動力是,不能不去了解,這個世界是什麼,我是什麼。

從經驗到形成想像,其過程因人而異,很難說明。事實上,在成為經驗的過程,已包含想像的成分了。

我認為如果從經驗(也許是常見的,也許是少見的、不曾見的),看到不同於已有的看法,那就是一珍貴的想像。那時候,我會趕快停止其它工作,想辦法完成一首詩。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從常見的經驗,得到不同於以往的想像,特別令人高興。我認為,那有可能發展成一偉大的詩。這是我個人的看法,請大家指教。

 

會後書面補充說明:

 

1)陳銘堯〈英雄氣與浪漫〉的補充談話

    那天講太多話,本來沒有準備,現在已經不能重述所有細節,但是得魚忘筌,只要朋友們能有所了解就好,倒也不一定要記得那些語無倫次的細節了!不過,主編希望還是要整理一下自己沒有準備的發言,這自然也是必要的吧。我就簡單列出重點如下,還請大家指教。

  • 不要奔走權門。見大人則藐之。尤其很多國民黨高官都是不值得尊敬的小人。多讀書,可以和世界偉大人物交遊,不必見官矮三分,逢迎拍馬。

了解台灣文學史,知道前人走過的路和對錯。有自己的史觀,才不會被他人愚弄,自然就知道自己的高度,不會在殖民帝國的文化霸權下,當人家的奴才。不要錯誤崇拜台灣的那些明星偶像。如有必要,就需認真研究其內容給予正確的評價。台灣詩人在西洋、日本和中國強勢文化夾縫中,如果不能底探究一些影響重大的學問和思潮,建立自己的認知,就難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永遠做人家的文化殖民地。譬如一九三五年成立的風車詩社,是從日本學來的歐洲超現實主義的皮毛,而和另外一股關懷台灣土地的現實主義有著矛盾。一九五、六年代,洛夫以錯誤解讀的超現實主義作為他們現代詩的現代化理論根據,其不講內容,玩弄文字形式的風氣,誤導台灣詩壇幾十年,形成一股歪風。連本土台灣人都在這種文化霸權歪風之下失去方向和自信,以為那樣的詩就是新、就是炫、就是年輕、就是現代。我寫過新客觀主義(新即物主義)以探究早年本土詩社的主張。現在又寫了一篇超現實主義的文章,試圖破解台灣詩壇的迷魂陣。希望對台灣詩壇有所幫助。

  • 突破個人的小我格局,克制追求虛名的欲望。心無所求,品味自高。
  • 洗滌中國醬缸文化遺毒,做真實的人。人一虛假,其詩必無可觀。中國是文明古國,我們要懂得學人家的好東西,而不是食古不化。

    這是我對自己的勉勵,也提供給朋友們當參考。

 

2)王韶君

第一次發言

  一開始收到秀菊老師寄來的題目時,覺得範圍很大,不知如何下筆,想了很久,決定從自己學習寫詩的經驗來談詩的想像。我在大學的時候開始學寫詩,當時以為想像力和詩是需要刻意營造的,在課堂上也學會用有限的時間組織文字成為詩,後來,總覺得當時寫成的詩,或許充滿想像,拼貼而成的文字也很有趣,但是,缺乏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於是我從學習留意生活經驗開始,透過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累積我的詩靈感,特別是,我學會觀察,透過觀察誘發我的想像,然後再透過自己的體驗,結合文字,希望用詩的語言寫出可以讓讀者有同感和共鳴的作品。

第二次發言

  透過各位詩人前輩的經驗分享,我發現,雖然大家各自對於想像力作了不同的命題,但是,內涵其實是一致的,特別是,各位都肯定了詩的想像必須來自於生活經驗,而想像的能力則如陳明克老師所說的,展現在各人的修養上。或許有人會說,《臺灣現代詩》沒有一個明顯的風格或主義,但是,那是因為詩刊的取向著重在詩人作品的內涵和精神,並非以特定的風格和主義為優先考量,而是從閱讀每一首詩開始,尊重每一首詩都是獨立且獨特的風格和思考,而這些正是《臺灣現代詩》所要彰顯的詩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