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寫實到超現實第九期部份詩作賞析       陳明克

 

這一期的來稿,大多數可歸類為寫實主義或印象主義。詩作大致不偏離客觀的事實,但作者的主觀、感情仍是詩作最重要的因素。蔡秀菊的身影〉、〈失眠〉,擷取生活中真實的經驗,不偏離、不變形地依其主觀串聯成樸實的詩作。〈身影〉由女兒返家寫起,女兒挽起衣袖勤作家事,對照退休懶散、甚至不吭一聲的媽媽。雖有年紀老大的倦怠感,但最後一段,「望著女兒勞動的身影」,作者看到自己年輕的身影,應該有些許的安慰。是首溫馨的詩作。〈失眠〉第一段,年輕時因怕伴侶的鼾聲,即使恩愛寧可分房。第二段,年長後反而同房。即使擋不住鼾聲,即使要依靠安眠藥。一正一反後,第三段透露了作者的不安和寂寞。伴侶「心虛似地請我先行入眠」,似乎指向不安的成份比較多。這首詩表現年華老去、熱情不再的時候,女人細膩的心思及不安全感。

林鐘隆的〈愛山〉,從在山下,人與山冷然相對,到進入山中,重新發現山。登上山頂,山竟「把我高高舉起╱要與我分享」、下山後,山竟懷念、等待人。是首有印象主義手法的詩作,山的特色經作者的主觀而擬人化,樸實地表現登山人心境的變化。

張芳慈的〈漁人碼頭〉,選取碼頭單純的視界-遠處。第一、二段讓讀者以為「那些日子」、「那個人」在遠處而且正在遠離。但第三段出現,現實發生、看似不相干的,遠遠地向我駛過來的船。這正是作者的期盼,那些日子、那個人也會靠近作者。也有印象主義的手法。

初讀岩上的井中的青蛙〉,容易被成語「井中之蛙」誤導。但詩中對青蛙毫無貶抑之詞,反而認為井的外面,飛過的鳥叫聲聒噪。依此,可以認為這是一首詠物明志的詩。「住在鄉下╱靠自己養著」,「我有自己愛唱的歌」(指詩?),「不被注目的古井╱是我的天地」(比喻詩人與詩有關的活動空間)。是一個不追逐媒體、時尚聚光燈的詩人,自我的畫像。詩的手法,可歸類為象徵主義。

陳銘堯的〈旅程-超現實雕刻〉,詩題即明顯地揭露,涉入超現實的領域。但並非超現實主義作品。因為超現實主義的特點是,「揉合現實觀念和本能、潛意識、夢,達到某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境」,「排除合理性的有意安排,完全任意、偶然地記述的自動性記述法」。但這首詩的敘述者是清醒的或說有理性的。因此,試圖解釋超現實的情境(即夢境)。詩中,夢境並非呈現而是被評論。作夢的人在夢中不停地走,卻是沒頭沒腦,喋喋不休(但作者沒有紀錄說話內容)。做夢的人應該有深層的困擾,但作者卻以旁人幸災樂禍,冷冽地作結。是反諷也是無奈,畢竟夢境(人的意識深處)常被視為荒誕。

面對超現實情境,未必會寫成超現實主義作品。關鍵在創作者的立足點。清醒、理性地注視超現實情境,進而了解。可能是打開人隱藏的內心的可靠方法。

從詩表現的手法著手,可以幫助了解詩作,進而欣賞。《台灣現代詩》刊出的詩,大部分是寫實、印象手法,少部份是象徵手法、新即物派手法,更少部份涉及超現實情境或上述手法的綜合。從手法的不同,可以看出創作者對人、世界的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