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的詩心    蔡秀菊   2007/1/8

 

  記得20017月間,台灣現代詩壇前輩陳千武知會我,由於鄭順娘女士極力支持現代詩文學發展,主動提供場地與經費,決定每月固定一次在台中市民族路29號的「鄭順娘文教公益基金會」會議室,舉行《綠川新詩話會》。從2001818(第三星期六)第一回開始,連續至第三十三回20041120日止,這段期間則由我擔任聯絡工作。

  當時陳千武老師擬出五項要點:

  1主持人,由參加詩人〈每次輪流〉主持。

  2主題演講:詩人二人(每次輪流)擔任主講,各講30分鐘左右。

  3演講主題如詩與人生價值‚詩表現的愛或人性等內含意義性的技巧ƒ

己對寫詩或欣賞詩的觀感„對國內外寫詩的簡介與評價…其他有關詩的問題。

  4參加者對上項演講內容,提出問題討論。

  5詩創作合評;參加者可提出自己創作(限一人一首),影印發給參加者互相評

   論,以期增進詩創作的體驗,提昇精神生活。

  個人參與詩團體活動十幾年來,一直在「為什麼寫詩」與「寫什麼詩」的天秤中尋求平衡。涉入越深越覺得要當一個稱職的詩人,不能缺乏人的中心思想,亦即應具備普世價值觀,所謂普世價值應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愛。不管詩人如何枯腸索肚、標新立異創造個人風格,若缺乏社會觀照、人類愛的原創精神,很難讓讀者產生共鳴。詩是思想流動後化諸文字的產物,令讀者感動的詩,不管是批判、反諷、抒情,都應該讓讀者能咀嚼出詩人思考過程中「美」的本質。

  2005年3月25《台灣現代詩》創刊,陳千武撰述的發刊辭中,有一段闡述詩文學的意義「我喜歡透過寫詩與欣賞詩,互相研磨而認清自己出生於這個社會存在的價值,同時發現自己應為這個國家負起的任務,陶冶優美的情操,提昇做人文雅高尚的人格與尊嚴,過著有意義的快樂人生。」詩文學教育對人格陶冶、提升個人情操、促進社會和諧能發揮一定功效。放眼世界歷史變遷,文學在時代思想啟蒙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例證比比皆是。

  趙天儀揭櫫《台灣現代詩》發刊的使命有三:台灣現代詩的本土化、台灣現代詩的現代化、台灣現代詩的國際化,以扎根土地的愛為出發點,追求現代精神表現,向世界發聲。這種精神追求,大大不同於一般高唱「全球化」、「國際化」,卻將認同土地的愛的表現鄙視為「本土派」的虛無主義者。脫離土地與人相關連的思維,猶如失去骨肉徒有一副皮囊的空殼,無論辭藻如何華麗、詩語言何等光怪陸離、題材再天馬行空,都將如一場絢爛的煙火秀般,耀眼之後瞬間化為塵埃。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現任理事長吳麗櫻在創刊號上以〈詩是可以期待的〉一文道出「穿越時空,走到二OO五年,知識經濟的時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人們在心靈上相對藤蔓糾葛,滿園荒蕪。如何身心安頓,讓精神世界更貼近生命本質?這是許多有心人士所共同關心的課題。」台灣人必須每天忍受窮凶惡極的政治惡鬥,媒體推波助瀾奢華不實的物質追求風尚,詩文學宛如一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讓人在紛擾的社會亂象中,覓得林蔭庇護。

  陳千武嘗說,台北屬於官方買辦的統治者文化,中部則是台灣民間文化崛起的象徵,如日治時期台中州即為台灣文化啟蒙中心。台灣傳統詩社林立時期,以霧峰(阿罩霧)為中心的「櫟社」曾經盛極一時,其中不少成員亦參與台灣文化協會活動,對台灣社會改造有極大貢獻。

  戰後迄今,台灣現代詩壇仍被少數主流媒體壟斷,這些主流詩人透過官方舉辦的詩歌朗誦、在各地豎立與當地風土毫無關聯的詩碑,以及學者為其點妝抹粉,大量傾銷晦澀或美辭韻文的詩作,讓一般讀者誤以為那種脫離土地愛的作品就是詩,導致更多人視詩如畏途,讓詩人變成少眾的少眾,只能如水仙般顧影自憐。

  回顧於19646月創刊的《笠詩刊》,從未標榜任何固定型態,也沒有特定的詩風或主張,四十三年發展下來,逐漸形塑出台灣本土意識的詩風格。《台灣現代詩》創刊迄今兩年,懷抱著真善美愛的精神,抱持開放而多元的心胸,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立基台灣這塊土地,呈現台灣現代文化特色,很有尊嚴地參與國際交流。我們相信,因為心中有愛,才能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