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愛 林鷺 1/11/2007
前言:
元月五日清晨,我翻開已故詩人陳秀喜女士的詩集《玉蘭花》當作是日的第一道精神佐餐,當我閱讀她以「母親無邊的摯愛,愛我的一切,使我也愛上世間的一切,也使我漠視世間一切的愛」來形容養母對她的寵愛時,我的情感已經有了些許起伏;再讀到詩人與母親一同洗澡時,發現養母的乳頭,一個歪東,一個歪西時,她好奇地追問,養母於是告訴她:「妳的親生母親的乳孔大,容易吸吮,奶水滾滾而出。不曾授乳過的我的乳孔小,妳吃不飽,因此整天哭。」、「你的吸吮力很強,吸破了我的乳頭,細菌引起發炎又發燒。可是妳又不吃牛奶,因不時授乳,傷口遂擴大像嬰兒的嘴唇。當妳吸吮一口,其痛苦就像針穿刺著,一陣陣抽痛,使我全身顫抖,頭髮都豎了起來。」時,我再也無法咀嚼口中的食物,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出來,後來乾脆自顧自痛快地大哭了一場。
這使我深深體會文學穿越時空的力量是何其有力!我明白自己的眼淚來自被那母愛深刻撼動的激盪。當我們透視那股力量的來源時,因此得以知曉天地宇宙之間,唯有「愛」才有足夠的能量令人臣服於亙古不朽的源流中,使得孤單的個體身心獲得撫慰而不致感到孤單與害怕。這應該就是「愛」一直都是人類社會最值得探討,也最不容易令人感到厭煩的課題所在。以下我以桓夫先生詩的片段來當作主題探討的引言:
爭氣嗎,不,你原是善良的種仔
侮辱嗎,不,你是溫雅的花朵
你知道,蠻橫的是越過牆籬的藤蔓
沒有愛 種子不會發芽呵
——桓夫〈焦土上〉
愛既然是人類情意活動的根源,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真、善、美的引擎,愛的首要條件當然在於愛心的自然流露。人,尤其是詩人,若無了心,愛會在哪裡?愛的種類很多,我大致歸類出幾種型態的愛來探討「詩的愛心表現」:
一、同理心的愛
首先讓我來引用出自陳千武先生著《童詩的樂趣》一書中,王如玉小朋友所寫的〈拔草〉一詩:
老師叫我們
拔草
我輕輕的
拔了一棵
小草
隱約聽到它在喊著
好痛呀
好痛呀
對照陳秀喜女士寫的〈除草記〉第一段:
據氣象局預測
春雷將上演男高音
舞台佈置於綠草坪
天空垂下鉛色的幕
猜想 春雷不克前來
趁著沒有太陽
蹲下開始除草的工作
腦中浮現一句成語
「除草連根拔」
指頭集力攻勢
狠狠挖掘草根
當力疲時感覺
指甲中已塞滿泥土
隱隱作痛
恍惚
聽到小草們指罵我
「我們有生存的權利!」
「指甲痛,活該!」
這一老一少所寫的詩,用的都是極其平實易懂的語言,但是她們都不約而同地用將心比心的「愛心」灌溉了她們的作品,詩的愛心感受便因此而產生了。因此詩的愛心表現之一,在於詩人的「同理心」,也是宗教領域喜歡說的「慈悲心」,亦即所謂「同體大悲」的那種以一視同仁的心境,看待天下一切有情的愛心表現。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有愛心的詩人,往往自然而然的具備了宗教家的情懷,以下我以有宗教靈修生活的杜潘芳格女士〈悲情之繭〉一詩的部分詩句加以詮釋:
跟隨生命的軌跡,
在不可計數的生命閱歷之後,
如今,你我也正絞盡全力奔赴生命的彼端。
小小的蟲兒,細細的嫩草,
樹木,花蕾,鳥兒……,
連吹拂浮雲的風,也痛愛悲情之繭。
而將蔚藍的天空捲入白色的懷抱裡,
緊緊地擁著,用滋潤和藹的眼神和輕柔的語言,
加以擦拭使天空明亮
這首詩在處理人面對死亡無可逃脫的悲情時,卻因為詩人眼中所衍生的,對造物者隱藏的愛心感受,而得到一種明亮的心靈慰藉。
二、人倫親情的愛
愛的種類很多,愛也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感受,然而毫無疑問的,愛的原體驗乃產生於人倫之間最初的接觸與認同。透過家庭倫理的社會架構,愛的學習與價值支撐了整個人類社會的中心價值,因此親情愛心的詩篇也是人類社會永不厭倦的可貴詩篇,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也唯有「手抱孩兒,方知父母心」足供形容了。以下陳秀喜女士的母性詩便是最好的註解:
緊棲在細枝上
沒有武裝的一葉
沒有防備的
全曝曬於昆蟲饑餓的侵蝕
任狂風摧殘
也無視於自己的萎弱
緊抓住細枝的一點
成為翠簾遮住炎陽
成為屋頂抵擋風雨
倘若 生命是一株樹
不是為著伸向天庭
只為了脆弱的嫩葉快快茁長
——〈覆葉〉
這首詩表現的是父母親心甘情願為子女而活的愛心,也是一首具有恆常價值的作品;反之,子女可以因為心疼父母而寫下什麼樣的詩篇呢?以下讓我們來感受蔡秀菊為她母親所寫的一首詩〈媽媽的背〉:
患了癡呆症的媽媽
站在浴盆前
像幼兒般
讓我幫她洗澡
不哭的媽媽
忘了悲傷與歡樂的滋味
僅僅抿著眼睛和嘴唇
不讓生活的泡沫
刺痛了純潔的視覺和語言
被沖入水孔的肥皂泡
是她短暫的青春
還來不及咀嚼
就流於無形
只剩下
媽媽的背
繼續記錄她的人生
子女總是在走過一段人生路後,回頭去探視父母親的一生,才足以深刻表達對父母憐惜的愛心,不是嗎?當然親情詩的範圍很廣,也有很多是在親情獲得滿足之後抒寫的愉悅作品,在此不多贅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