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些人喜歡以身體的移動,感受旅行紀錄旅行。

       有些人喜歡以食物的美味,享受旅行記憶旅行。

       也有些人喜歡以閱讀別人的旅行,領受旅行遊記旅行。

       不過還有一種旅行,可以享受感受與領受,也是紀錄與記憶的遊記。

 

        我沒有機會可以背起行囊遠離家園,雖然我也渴望帶著一本護照,背著一只背包,孤獨地行走在他鄉的路上。我也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遊走四方品嚐美食,雖然我也渴望從五星嚐到市場,如數家珍的細說餐廳與食材。

        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可以透過閱讀,感受旅行。

 

        原本,我以為只要透過閱讀旅行的書籍,就能看見他方。只是許多關於旅行的書籍,雖然帶我遇見當地的美景、美食、餐廳、與飯店,但是對於那個地方的人事物,卻好像沒有真正的認識。許多旅行還是包裹在商業的算計,於是即使踏入目的地,卻不一定見得著那片土地的靈魂與精神。有些事情,眼睛看見,親身經歷,卻不一定真正認識。恰巧,有個機會,有種機緣,迫使我不得不閱讀一些詩集、不得不認識一些國家,那些我曾經夢想過可能去旅行的遠方。

 

。。。。。。

 

        2011年,我很敬重的紀元文老師,建議我加入一個新創雜誌的專欄寫作。當時,我才離開一個自以為還算不錯的工作,剛剛回家,困坐愁城,即來了這個機會。於是,毫不猶豫,欣然接受。

        而《台灣現代詩》的主編蔡秀菊老師則是位充滿理想與行動力的詩人,她給我最大的自由讓我隨心寫作,只要不忘交稿。於是這就開啟了我在《台灣現代詩》裡,將近兩年的「新英文詩詩評」,一路上接受紀老師的指導,慢慢琢磨出一系列異國文學的淺談。

實際上,「詩」是個相當難掌握的材料;「新英文文學」也是很難掌握的主題。每次為了找到有趣的詩與詩人,必須查翻許多資料。好不容易確認了想要認識的詩文,卻又出現不少難題:詩原本已經不容易讀懂,這些「異國」詩人的詩更是彷彿密語一般的,難以理解。

真正的困難在於文化隔閡。因為文化的距離,每個簡單的詞彙,都得反覆查證、再三思索、然後前後對照,才能漸漸明白他們的意義。甚至有時候我依舊懷疑,是否真正地了解這些文詞之意。然而,在我拙劣的能力與有限的理解,應該是盡了最大氣力來認識這些文化、解釋這些文字、也理解這些詩文。

在理解這些異國詩文的過程裡,我發現認識異國歷史與文化,是認識當地文學最重要的關鍵。當我慢慢拼湊起這些國家歷史與文化的樣貌之後,自己好像也真的行走在這些土地上,仰望那裡的天空,真心感受到當地人們的心情。 於是旅行瞬間不再遙遠。

也在深度認識異國歷史與文化之後,我想像有朝一日,若是能有機會親自觀看那些城堡和古蹟,肯定不會僅僅望著建築的外觀,算計如何美麗留影,而會一邊撫摸著那些屹立千年的城牆,想像著那些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嘗試感受多少情人親人的難分難捨。因為這些詩,讓我近距離的認識那些以前只知名稱的國家,親眼見識她們的歷史與神話,漸漸地,也彷彿遇見了她們的靈魂與智慧。

人自以為行走在這些土地上,就算是旅行。但是,歷史種在土裡,如果沒有認識歷史,怎麼認識土地,又怎麼算是旅行過了?還好,因為這些詩花了我些許時間,帶我認識幾片土地,行走在幾個邊緣角落,讓我感受幾許旅行遠方的真實。

分析文學時,許多人喜歡透過哲學理論,認識文學作品。感謝曾經指導我的陳超明與劉建基老師,教導我由文化細部分析文學,可以無須完全仰賴理論。這本書應該就是「以文化細部、認識文學」的實驗樣本。

最後,由一篇篇的詩評能合成為一本書籍,就得感謝彭明輝老師。他認為學院裡的研究,若是沒有成為大眾的知識,那些累積在高塔裡的成就,對社會便無實際助益。於是,本書嘗試融合詩文、文化與旅行,實驗文學討論最接近人心的親近度。

希望這樣的實驗能夠讓詩與文距離讀者更近,也讓文化與旅行距離不再遙遠。

閱讀就是旅行;文學就是最好的導遊。

 

 

張惠慈(希米露),國立政治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德霖技術學院專任助理教授、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明新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影評部落客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article

作品:《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