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臺灣現代詩第53~56期 (399)
- Dec 21 Fri 2018 13:17
(第五十五期)(畫作)旅遊彩繪之二(克羅埃西亞十六湖風光)
- Dec 21 Fri 2018 13:14
(第五十五期)起痟與完美之間 袖 子
- Dec 21 Fri 2018 13:11
(第五十五期)旅遊彩繪之二 蔡榮勇
- Dec 21 Fri 2018 13:08
(第五十五期)沉黙在高原上(10) 永 井
- Dec 21 Fri 2018 13:07
(第五十五期)我的詩想像 王韶君
對我來說,詩的出現來自於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好奇心與觀察,之後,經過想像和書寫,才以詩的形式呈現,因此,想像是現實和寫作之間的媒介和潤滑劑。就如同所有想法在實踐之前,都需要有一些浪漫的衝動,而所有的想像在成形之前,都需要有幾次獨特的剎那,這些衝動和剎那,又有賴於好奇心與觀察的交互作用。
因為一個人終其一生,所能擁有的經驗極其有限,想像力亦受之影響而容易有所侷限,好奇心是誘發我們進行想像的開始,而觀察則是更進一步讓想像成形的階段,在這些過程中,我能夠有機會去發現已知與未知的事,也因為當下的體驗和體會,讓我的想像得以進行。
- Dec 21 Fri 2018 13:05
(第五十五期)一首詩的誕生 江 昀
每一首詩的誕生,都是詩人無盡的情感或感動的因子激盪出來的,從無中生有到能夠上台亮相,每一句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鍊始能完成,也曾有半路夭折的,殘缺不全,或被丟進垃圾桶的。
寫詩是由象生意,也就是說由外在的一切環境,體驗消化後,變成內在的轉換再使用自己的語言書寫而成。更需要從一個觀點發聲,才不致無病呻吟,內容也要具備故事性,詩本身也有啓承轉合,可以玩味,並非一瀉千里或信手拈來即可,每位稱職的詩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作品負責,還要注意圖像畫面等等,讓讀者有聯想的空間,詩人還要懂得節制為詩瘦身,裁剪合宜,最重要的是必須非常清楚自己在寫什麼。
- Dec 21 Fri 2018 13:00
(第五十五期)詩情與詩意 牧 林
透過不同的筆調,詩是作者思想的飛揚。談詩,我以為可以從詩情和詩意二方面來表達。
就詩情而言,它是個人情感以最簡短、最深切文字顯現的方式。這情感也許是愛情,也許是親情、友情,也許是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懷情。情感真切時,讀起來如歌如泣,所謂詩歌即是。好的詩篇,文字可以讓人掉淚,可以流傳。
- Dec 21 Fri 2018 12:58
(第五十五期) 一首詩的完成 袖 子
要寫這一篇寫詩的文字,我猶豫了好久。從開始寫童詩、現代詩,已經有好多年的經驗,但最近的瓶頸,讓我一提筆要寫如何完成一首詩、一首詩的想像之類的文字,我的筆為之卻步。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本書《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中,米雅提到在靜宜大學教授「圖畫詩賞析」時,在課程結束時,還提供她自己翻譯的一首金子美鈴的詩給學生,討論如何在圖畫書裡呈現自我。〈我,小鳥和鈴鐺〉「即使我伸展雙臂╱一丁點也飛不上天空╱可是 可是,╱會飛的小鳥卻不像我╱可以快速奔馳在大地上╱╱不管我怎麼搖擺身體╱還是晃盪不出美麗的鈴鐺聲,╱可是 可是,╱會響的鈴鐺卻不像我╱能夠哼唱那麼多的歌曲╱鈴鐺、小鳥,還有我,╱每個都不一樣,╱每個都好極了」
是啊,每個人寫詩,樣貌都不同。
- Dec 21 Fri 2018 12:56
(第五十五期)英雄氣與浪漫 陳銘堯
詩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有別於其他各種精神,這個特別的精神就是被稱為「詩意」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從自己的內在意識中感受到存在的諸種况味,並提煉埋藏於底蘊中未曾被自己和他人所發現過的靈性新經驗或哲學,那麼這個詩意的發掘和提煉,就是一種創造。不算無中生有,而是本來就有,只是沒被挖掘出來而已。
這個創造,不但讓詩人超越了自己的平凡與庸俗,創造了自己新的存在,並且也讓人類有了更深刻而豐富的存在樣貌,為人類的精神史添上有意義的一章。在人類存在意義的探險來說,傳統古詩詞音韻及抒情上的追求,已經不能滿足我在現代詩追求創造的需求。我所有創作的努力,都朝向這一個雲深不知處的險峰而邁進。而一回首腳下,則是深不見底的人類存在的虛幻,和我不時感受到的詩的虛幻。我所憑藉的,不是聰明智慧,也不是知識學問,而是一種對文學執著的傻勁,和不盲從權威和時潮的強悍。這或許可以做為波德萊爾所說的一句話的注解。他說:「藝術家的職責,是從現代生活中提煉出它的美和它的英雄主義的一面。」這既是存在的浪漫,也是詩的創造精神的浪漫。若要為詩人的英雄主義的表現找一個一般人所稱的英雄人物的心胸來體會的話,不妨讀一讀曹操的〈告諸臣書〉。相對於中國儒家社會滿坑滿谷的偽君子,我倒是很欣賞這個頗為稀有的「真小人」。
- Dec 21 Fri 2018 12:54
(第五十五期)想像力 陳明克
在沒有證據顯示,其它生物能想像之前,我們可說人是唯一擁有想像力的生物。人的想像力,由口傳、文字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是神話。在物理學,最早也有神話。亞理斯多德,就宣稱,物體為什麼會運動?因為物體是大地之母(蓋雅)所生,所以一離開母親,就像小孩子急欲回到母親的懷裡。這指的是自由落體。由此可見,想像力在於解釋、理解人覺得陌生的世界。
另外,人的記憶力,使得人感覺過去的時空、與人事。這彷彿過去的與現在並存。記憶力使死去的親友,彷彿還在身邊。甚至在夢中出現,有的還有對話。因此,人會認為有所謂的靈魂。這當然可歸類為想像力。意即,人不只對外界的世界,有所想像,對於其本身心靈也充滿想像。做夢、想像的目的,應該是人需要這樣得到平衡、合理化,雖然人不自知,而且並不真的合乎可信的理。
- Dec 21 Fri 2018 12:14
(第五十五期)我寫詩的習慣 賴 欣
寫詩,每個人的習慣不太一樣。這裡,我講一下自己的習慣。
首先,要先決定一首詩的主題。通常我會從生活周遭所碰到的人、事、物,去找題材,不一定是大事情,也有可能是小問題,但你我可能會有共同感受的。有可能是人世間的共同體驗,有可能是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有可能是政治上的不正確。用詩來表達個人的感受與想法。
- Dec 21 Fri 2018 12:13
(第五十五期)我的詩想像 瑀 璇
我並不刻意書寫心情,當然就不刻意雕刻文字,我的靈感有時來的快,有時漫長地等待。
在書寫之前,我並沒有預設自己想寫的心情,所要呈現的文字是詩還是散文。當心情被孕化成文字時,僅想忠於自己。用自己所能掌控的文字,試著確切地表達情感。文章生成時,或許是詩,或許是散文。對我而言,文字只是記錄最真實的自我,不管是以詩或散文的形式出現。
- Dec 21 Fri 2018 12:11
(第五十五期)引起共鳴的詩 蔡秀菊
常遇到詩友一聽《臺灣現代詩》,就直覺地問:「你們詩刊的作品都是寫實的嗎?」乍聞這種提問,我腦中閃過的想法,就是這些詩友鐵定沒有認真閱讀《臺灣現代詩》每一期刊載的詩作,僅憑刊物名稱就望文生義;或者他們長期受到學界刻板化的制約,以為凡主張本土精神的文學創作就是直白、寫實。
每一詩社各自有其創設精神,機關詩誌也有其選稿基本條件。《臺灣現代詩》自2005年3月創刊迄今2016年9月已屆滿47期,2015年底並出版《十年詩萃――《台灣現代詩》選集》,經過三年策劃才推出十週年詩選集,可見過程相當嚴謹審慎。我們詩社向來主張,不管詩的形式表現、使用語言,都應該符合詩必須具備的意象與內涵,所以我們是站在制高點來看待所有詩創作;簡而言之,詩存在的首要條件必須能引起共鳴。能引起共鳴的詩,絕非造作虛假的詩;能引起共鳴的詩,也不會流於形式化、教條化、鬆散化、為古典而古典的矯情化、刻意標新立異的空洞化。換句話說,我認為一個好詩人,必須有入世精神、出世態度,才能有所堅持,才能永遠保持一顆純潔的詩心。唯有抱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超脫俗念的精神,才能寫出真正引人共鳴的詩。
- Dec 21 Fri 2018 12:09
(第五十五期)學詩手札 蔡榮勇
阿爸和阿母不識字,家裡看不見一本有字的書。當時也不覺得書有什麼好看?盡情的跟鄰居附近的小朋友玩,滿頭大汗的玩。每一滴汗珠散發著詩味。
每天早上,打開竹門,面對一棵巨大的柚子樹。春天的時候,天一亮蜜蜂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開始嗡嗡的採擷花粉。應該說蜜蜂在閱讀一首有香味的詩,我則在聆聽蜜蜂朗讀詩的聲音。
- Dec 21 Fri 2018 12:07
(第五十五期)「我的詩想像」現代詩討論會紀錄
- Dec 21 Fri 2018 11:59
(第五十五期)歷史洪流的孤島――評陳秀珍《保證》 楊淇竹
陳秀珍詩向來抒情,語言和意象時常於跳耀,達到完美結合,已出版詩集《面具》等可略見一二;緊接著,她為【台灣詩叢】選了47首創作,翻譯英文和西文出版三語詩集《保證》,其中能發現陳秀珍在試圖與外國詩人交流過程,欲意提供閱讀台灣之想像。何種想像,當然必須依循詩,進入詩人內心。
好奇,仍是外國詩人構成台灣的諸多幻想,福爾摩莎之島,在詩人身上,有了一些蛛絲馬跡,以美麗代稱的台灣,同樣也是陳秀珍創作詩歌之美名。
- Oct 21 Sun 2018 13:24
(第五十五期)捐款徵信
- Oct 21 Sun 2018 13:22
(第五十五期)一個美國詩人的日本風景 李敏勇
- Oct 21 Sun 2018 13:19
(第五十五期) 遠離你 劉安慶 譯
- Oct 21 Sun 2018 13:17
(第五十五期)內頁補圖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