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賴欣的觀感來自對社會對政治的省思,但如果從意象技巧的切入,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闡述歷史「真相只有一個」,但「歷史家」的「表述各自不同」。從唯一的歷史真相所呈現的「單純」意象,轉化成拼湊的「複雜」意象,讓詩人感嘆且希望,「如果他們留下的只是一首詩」那該有多好!而透過作者刻意的強烈對比安排此二意象,且在最後的結尾,回應出詩題所呈現的期待與渴望的「意象」,讀者可以感受到題目與內容中意象相互交融的諧╱協同性。此外,詩人以詩作中的另一首詩,引發讀者的想像與共鳴,讓「詩中有詩」的意象,不僅以「感性」的「意象」感動讀者,也以感性的意象創發傳達出詩人感性的特質。

 

再以葉斐娜的作品〈晨起的步驟〉[1]加以說明,先看詩作如下:

 

送報生的引擎打斷街道微微的鼾聲

台中美而美的爐火一吋一吋的

溫醒了太陽

 

晨曦乍現  在豐樂公園

慢跑者與元極舞的光影交錯

守候永恆的雕像閉眼

細嚐掠過臉頰的晨風

文心路上  紛紛

流竄起車潮

 

送報生的引擎,來自摩托車,這個單純的意象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街道哪來的微微鼾聲?又如何被引擎聲打斷?以讀者閱讀的過程而言,這時讀者必須要「透過心思之想像」,從人類睡眠時的鼾聲意象,「架接」到街道經過夜晚的歇息意象,再度因人們的活動而慢慢甦醒的意象。以此類推,「美而美的爐火」、「溫醒了太陽」、「雕像閉眼細嚐掠過臉頰的晨風」,都是將人活動或感知的意象,以擬人法的方式轉為物的活動或物體感知的意象。詩尾以車潮流竄的「動態」意象,呈現晨起的「步驟」所隱含的「進行式」意境,兩相呼應之下,顯現整首詩意象完整的主題。誠如簡政珍所謂的:「意象是意識投射的結果,形象轉化為意象正是思維後的產物。[2]也正如葉斐娜自己對意象的理解:

 

    形象經由詩人意識對於客體世界的投射,從肉眼所見的一連串剪影之中,擷取最富意義的片段而凝結,轉化為意象的呈現。[3]

 

詩人對於生活週遭環境,雖是日復一日熟悉的常景,卻能擷取最富意義的片段,使之凝結、轉化而呈現出令人深刻的具體意象,而且在意象與意象之間,不斷的互補、轉換及牽引,成就了一首令人感動感受動態的好詩。



[1]請參見《台灣現代詩》第十六期,葉斐挪之詩〈犁頭店行腳〉之(一),第20頁。

[2] 請參見簡政珍著《意象風景》一書,第9頁。

[3] 請參見《台灣現代詩》第十四期,葉斐娜之文談陳秀枝詩中的意象,第38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299554926 的頭像
    tai299554926

    tai299554926的部落格

    tai299554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